民國唱本《乞巧經》
民國唱本《乞巧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千萬條。」唐代詩人林傑的這首詩,將七夕之夜,家家戶戶賞月、乞巧的古代習俗描寫得惟妙惟肖。筆者收藏有一本民國唱本《乞巧經》,也驗證了此習俗流傳之廣。
這冊唱本的封面加內頁共有12頁。唱本封面為滾邊紅色布料,上端及右側用刺繡針法綉有數朵花卉,中間為繁體漢字「乞巧經」,下端刺繡者姓名因字跡破損僅見首字為「梁」。翻開內頁,可見一頁紅紙上有「乞巧經」字樣,之後為唱本正文:「一請神仙鐵拐李,二請神仙漢鍾離,三請神仙呂洞賓……八位神仙齊安座,裝著香,點著燈,點著明燈過橋行……」內文為手寫繁體行楷字,運筆流暢,字跡清晰。封底紙張也為紅色,與封面尺寸規格相當。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在古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如五代時和凝的《宮詞百首》中便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的詩句。時移世易,這一宮中娛樂逐漸流傳到了民間,並且逐年由盛而衰。
古人乞巧大致有如下做法:
穿針乞巧。農曆七月初七當晚,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著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能快速將線全部穿過者即為「得巧」。
蘭夜鬥巧。蘭夜是七夕別稱。七夕夜,漢宮樂聲起,宮女們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併到閉襟樓上學習穿針乞巧。宮女徐婕妤將菱藕雕刻的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漢高祖,皇上把這些小玩意放到桌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此謂「蘭夜鬥巧」。
喜蛛應巧。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圍觀者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米粒大的蜘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農曆七月初六在天井裡放一面盆,倒入「鴛鴦水」(白天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將河水與井水混合),過夜,再經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即可「驗巧」。此時,面盆里的水經過陽光照射後表面依稀生成一層薄膜,將縫衣針輕輕平放於水面而不致下沉,若水底現筆直的一條針影,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便是「得巧」。
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情人節」。
王繼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