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7年前好萊塢就有過一部全亞裔陣容電影 從它到Crazy Rich Asians中間發生了什麼?

57年前好萊塢就有過一部全亞裔陣容電影 從它到Crazy Rich Asians中間發生了什麼?

今天(8月15日),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正式上映。這部被關注多時的片子,還沒公映就已經被當作亞裔在好萊塢的一個里程碑,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這樣從導演到主要演員全亞裔的大片陣容,在不被「洗白(whitewash)」就已屬難得的好萊塢,實在罕見。

《摘金奇緣》海報

在討論《摘金奇緣》的時候,大家喜歡提到25年前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這部1993年的電影和《摘金奇緣》一樣,都改編自美籍華裔作家的同名小說,都是全亞裔班底,是比《摘金奇緣》更早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喜福會》海報

但早在1961年,美國還出過一部電影叫《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這才是第一部由好萊塢一線影業公司發行(環球影業)、主要演員都是亞裔的影片。

《花鼓歌》本來也是一部小說,作者是從湖南移民美國的黎錦揚(C.Y. Lee),是林語堂之後第二位用英文寫書的華裔作家。《花鼓歌》算是黎錦揚最出名的作品,在拍成電影之前,還被改編為音樂劇在紐約百老匯上演過。《花鼓歌》講的是發生在舊金山唐人街上的故事:一名中國女子因為相親結婚來到美國,卻發現她要嫁的夜總會老闆其實在跟一名舞女交往,未婚夫為了脫身,把她又介紹給其他人.....經過一系列與父輩的爭執、以及三角戀的糾葛,電影最後以皆大歡喜的結局告終。

《花鼓歌》電影海報

相比來說,《花鼓歌》和《摘金奇緣》從情節上來說可能更相近,走的是「浪漫喜劇」的路線,但既然涉及到相親和移民這樣的題材,自然不可避免探討到兩代人的矛盾,《花鼓歌》的預告片里,也說電影描述的是「古老傳統與現代愛情之間的衝突」。這部講華裔故事、亞裔出演(雖然其中兩名角色唱歌部分的配音不是亞裔演員)的電影上映後獲得了巨大成功,主流媒體紛紛報道,電影還在2008年被國會圖書館選入「美國電影名錄」,入選原因是它在「文化、歷史和美感上具有重要意義」。

《花鼓歌》劇照。左為日裔演員Jack Soo扮演的男主角,右為華裔混血演員關南施(Nancy Kwan)扮演的女主。

《花鼓歌》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迹,然而從「好萊塢亞裔電影」的整個歷史來看,它的成功卻似乎只是曇花一現。這之後直到《喜福會》,32年里都沒再有過全亞裔陣容的電影;而《喜福會》的華裔導演王穎(Wayne Wang)也一度不想拍有關在美華裔的電影,因為他此前導演的以「排華法案」時期為背景的作品《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反響平平。

經歷波折以後,《喜福會》最後也獲得了成功,但回看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這中間的25年,不難看出亞裔電影在好萊塢又經歷了一個幾十年的空白期——別說打造亞裔班底,亞裔演員光是爭取角色就不容易,也許我們能想起劉玉玲、Maggie Q、Sandra Oh、Harry Shum, Jr.等一些曾經或正在熱門美劇里擔任主要或常駐角色的亞裔,但恐怕也想不出多少。韓裔演員Edward Hong曾說過,亞裔在好萊塢是有很多機會——一兩句台詞的路人甲機會。而且露臉機會有時也意味著妥協,哪怕像在《矽谷》不止一次出現的Jimmy O. Yang,也不得不出演一個英文不好、愛耍小聰明,偶爾得理不饒人的華裔形象。去年美劇《夏威夷特勤組》中兩名亞裔演員因不滿薪酬低於同劇組白人演員憤而辭演,更是道出了亞裔在這個圈子裡可能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待遇。

GIF

Jimmy O. Yang(左)在《矽谷》中的華裔程序開發員角色並不討喜。

混血演員汪可盈在因為改掉華人姓氏被炮轟後的回擊也很說明問題,她說自己叫Chloe Wang的時候沒戲演,改成Chloe Bennet才接到工作機會,這話多少是有代表性的,也折射出了不少亞裔演員的困境。

汪可盈說自己在改姓以後很快拿下了《神盾局特工》中的角色。

有意思的是,演藝圈外也有過這種「改簡歷」的著名例子,比如印度裔的Vijay Chokal-Ingam假裝非裔考上醫學院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揭示的是「平權」下的滑稽現象;但同時,他更具名氣的妹妹——印裔演員、編劇、製作人Mindy Kaling,卻又正是通過NBC扶持少數族裔編劇項目開始嶄露頭角的。不同的領域,站在「平權」的兩面,亞裔還面臨著多層次的尷尬。

說回演藝圈,「洗白」現象更是近幾年好萊塢被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筆者喜歡的斯嘉麗·約翰遜、蒂爾達·斯文頓、艾瑪·斯通都出演過本來是亞裔的角色。她們顯然不是有意搶佔亞裔資源,但對此沒有足夠意識也是不爭的事實,就像本來要在《地獄男爵》里出演亞洲血統角色的演員艾德·斯克林所說,接演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角色是亞裔,因此不僅是演員,「洗白」是製作人、編劇、選角、導演、經紀人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重視的事情。

斯嘉麗·約翰遜出演由日本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攻殼機動隊》中的主角草薙素子。

在以上種種環境下,筆者也就理解了《摘金奇緣》這樣一個灰姑娘套路、還有點瑪麗蘇的愛情喜劇,何以會被看作亞裔在好萊塢的一個「標杆」。

從劇情上講,《摘金奇緣》可能並沒有多深刻,我還聽到有看過試映的華裔觀眾評價說,電影講的是「Rich」也就是富人,和是不是「Asians」其實關係不大,自己看了也沒什麼認同感歸屬感。但換個角度想,電影想要給觀眾的可能更多是一種參與感。光是從華裔導演朱浩偉(Jon M. Chu)的選角過程就能看出來:他去年1月發的網路召集令中,宣布要從所有亞裔中招募人才,這等於讓全球亞裔都可能在一部產自美國好萊塢的大製作(預算據稱3千萬美元)影片里露面,不管是主角、配角還是小角色,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機會或跳板。

《摘金奇緣》男主的扮演者Henry Golding其實是馬來西亞和英國混血,他的中選一度引發爭議,甚至還有來自美國亞裔演員的質問,認為這種對混血的偏愛,是在助長好萊塢用偏白人模樣的混血來掩蓋亞裔所受的不公對待,也助長了對「混血不是真正的亞裔」的偏見。但結果證明,《摘金奇緣》仍然以「全亞裔陣容」的特點被人們記住了,而有關Henry Golding的爭議,反倒讓更多人關注到了這部電影對「亞裔」的重視,還有亞裔在好萊塢的境況,最終混血演員與亞裔演員之間,也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

《摘金奇緣》主演Henry Golding(中)、吳恬敏(右)和楊紫瓊(左)在洛杉磯出席宣傳記者會。(美國中文網駐洛杉磯記者攝)

另外,《摘金奇緣》原書的作者關凱文(Kevin Kwan)透露過,早在書還沒寫完的時候,一名想把書拍成電影的製片人曾建議他把女主Rachel Chu寫成白人,但被他拒絕了。其實仔細想想,一名白人平民女孩與亞洲富豪家庭的碰撞,同樣可以妙趣橫生,但不管是關凱文還是朱浩偉,他們都堅持把握住了這個「全亞裔」的機會,所有這些,都讓《摘金奇緣》顯得更為難得。

在《摘星奇緣》之前,好萊塢過去近60年來的兩部「全亞裔陣容」電影,多少也都有其缺陷。《花鼓樓》被批評過刻板化老一輩華裔移民形象,好像華人父母都是不懂現代社會、也不理解現代婚戀觀的老古董。《喜福會》則被批評稱,片中的亞裔男性都是負面形象,似乎只是用來襯托亞裔女性的自強自立和白人男性的善良大度,有割裂亞裔男性和女性之嫌。這些「缺陷」帶著時代的局限性,也有文學作品誇大的成分。

電影《喜福會》

《摘星奇緣》自然也會有其缺點,但如果縱向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令人鼓舞的地方。比如,亞裔電影的題材可以很多元,能深刻結合時代背景,也能輕鬆有趣;亞裔能扮演的角色也很廣泛,足可以撐起一部任何類型的電影;隨著時代推進,要拍出一部全亞裔陣容的影片,阻力可能沒有變小,但亞裔的勇氣和決心更大,引起的關注和支持也更多了。

就在昨天(14日),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的主演劉亦菲曬出了自己的定妝照,造型獲得讚賞一片。這部《花木蘭》能對亞裔在好萊塢的地位起到多大作用還不好估計,不過劉亦菲能眾望所歸地擊敗一眾白人「主流」演員獲得角色,本身也是一種進步。

劉亦菲的《花木蘭》劇照

在《摘金奇緣》中扮演男主媽媽的楊紫瓊說,「我都不明白為什麼花了25年才出現又一部全亞裔陣容電影」,其實細究其中原因,說起來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希望這次不會再是曇花一現,下一次亞裔也不會再等32年或25年那麼久,而《摘金奇緣》顯然給了人們更多信心。

(轉載請註明美國中文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剛在中國漲完價 特斯拉高調落戶上海求生路 貿易戰下馬斯克們「錢」景幾何?
「我強烈反對讓骨肉分離!」 伊萬卡公然與老爸唱反調安的什麼心?

TAG:美國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