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機緣要等,行動卻不能等

機緣要等,行動卻不能等

朴老(趙朴初居士)去世前對佛教大學的辦學一直很關心,臨終前也念念不忘,告訴我們要抓緊當下的歷史時機,把學校的工作做好。如今四海昇平,人民生活很好,隨時都是發展的好時機,我對大家也是這樣勸告。不少人到寺中聽法,一方面學習佛法,另一方面,我很希望他們能夠學習佛教的進取精神,抓住生命里的大好機遇,把自己的修行做好。

佛經里記載了一段故事。一個國王身邊有左、右兩個大臣,左大臣深得國王的寵愛,右大臣常常想:為什麼我不得國王的歡喜呢?他開始尋找這個原因。漸漸的,右大臣發現,國王有吐痰的習慣,每次一吐痰,剛一落地,左大臣一定會第一時間把痰擦掉,並且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右大臣醒悟,原來這就是國王喜歡他的原因。為了討得國王的喜愛,右大臣盤算著,國王一吐痰,一定要趕到左大臣之前把痰擦掉。等到下次國王吐痰的時候,右大臣一看機會來了,正想要去擦,沒想到左大臣的動作更快,搶先一步。右大臣非常懊惱,心想:下次再有機會,斷不能遲疑。再下次時,國王才剛咳嗽,右大臣抬腳就衝過去,沒想到,腳步邁得太大,直接踹到國王的嘴上,痰沒擦到,牙齒倒踢掉一顆。痰還未出,腳已先出,正是時機還不到。

要修行,既不能慢,也不能急,要做個好準備,看準時機,抓緊時間,恰到好處。大家經常說「機緣巧合」,哪有巧合之說,一切都是機緣到了的緣故,前期有各種準備,機緣一到,出手就可驚人。古德默默無聞地修行,一修就是幾十年,才得徹悟。可見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在機緣到來之前,踏實地準備是最重要的。

大家又何嘗不是如此?所有的成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沉潛的日子相當於長久日積月累,只等待釋放韶華的那一天。古詩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要修行,積累,等到老態龍鍾之時才能好好地享受。

因此,凡事不能等別人,等時機。別人不是你,時機不是你,怎麼知道你在等他?就像你犯了大錯誤,給某個人造成了很大損失,你終日想著,如何給他補償呢?找個好機會吧!什麼時機最好呢,哪種補償方式最好呢?你終日地想,就是不去付出行動來實現補償,這僅僅止於後悔,而非真正的懺悔啊。

再如,你想著發財,財富會等你么?肯定不會等,而是你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看到發財的機會,才靠近財富、發財致富。

可以這樣說,努力和機遇都是同等重要的。大家強調機遇難得,要懂得抓住,前提還是得打好基礎,否則誰也不會等你。機緣等得,行動等不得啊。

——一誠老和尚《容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居山真如禪寺 的精彩文章:

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
憨山大師苦切開示

TAG:雲居山真如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