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商業?洞察》新書首發,第一財經記者揭示商業新聞背後的價值

《商業?洞察》新書首發,第一財經記者揭示商業新聞背後的價值

在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財經記者不只是一個記錄者,也是一個觀察者和研究者,《商業?洞察》今天發行上市,向讀者呈現了中國最龐大的產業新聞報道團隊對於2017年中國商業事件的專業評論和觀察。

《第一財經日報》執行總編輯、第一財經新媒體總編輯

楊宇東

《商業?洞察2017》由第一財經出品、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新書發布會今天上午在2018上海書展現場舉行。《商業?洞察2017》主編楊宇東、蔡雲偉,以及本書專欄作者彭海斌、樂琰、何天驕,在發布會現場與讀者見面並交流互動,並舉行簽名售書和簽名贈書活動。

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經理

王聯合

2017年《第一財經日報》改版,第一財經編輯部在報紙A7大公司版右側正式開設一個固定欄目——名記者專欄,由產經新聞中心的20位資深記者主筆。對於2017年發生的重大商業新聞、公司熱點新聞,還有行業發展趨勢、重大創新、行業政策,以及標杆性事件以及公司重大變革等,第一財經的這些資深記者以其專業眼光和獨到視角,通過這個專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一財經編委

蔡雲偉

一年下來發表的200多篇專欄文章,勾畫出第一財經媒體人對2017年發生的商業事件的洞察,揭示新聞事件背後的商業邏輯,既有洞察力,又具前瞻性。配以其間穿插的6篇世界500強商業領袖訪談,這次彙集冊出版發行,《商業?洞察2017》一書對於商界人士分析2017年商業事件邏輯和把握未來趨勢,對於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研究行業和公司規律,對於商學院師生的學術研究,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商業化進程的脈絡。

《商業?洞察2017》主編蔡雲偉及本書專欄作者彭海斌、樂琰、何天驕現場與讀者互動

2018年,《第一財經日報》繼續保留了這個名記者專欄,並期待著繼續編輯出版《商業·洞察2018》。廣大讀者可以直接和本書的專欄作者進行互動,書中留有這些作者的郵箱;讀者也可以用手機掃一掃文章後面的二維碼,保存或者分享自己喜歡的文章,在第一財經客戶端上,讀者還可以在文章後面發表評論或提問。

現場簽售環節

第一財經的讀者、用戶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新書發布會。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經理王聯合、副總編輯徐惠平到會致辭並祝賀新書發行。

《商業?洞察2017》一書15日起在2018上海書展復旦大學出版社展位發售,並同步在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天貓店、京東店和官方微店上架。

接近本質 洞察未來

《商業?洞察2017》主編序

媒體人把過往的新聞作品結集成冊並出版,往往只是一種紀念性的動作,並沒有更多的現實價值,當然,評論作品除外。

我從業二十餘年以來,幾乎每天都在和報紙版面打交道,早期做記者,是一篇一篇地寫,後來做了管理,就是一個版面一個版面地審看,誰都知道新聞是速朽的,所以當一篇新聞報道發表在版面上,與讀者見面之時,距離它的死亡也就是幾步之遙了。偶有看到媒體同行把作品結集成冊的,其中更多的也應該是紀念的意味。

唯一一類作品在經歷了一年半載後還存有閱讀價值的,就是評論——蓋因評論往往誕生於一個比較重要且易引發爭議的新聞事件,又需要作者能夠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到其背後值得探究的、能引起讀者重視和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因為新聞事件而被討論和爭議,但往往並不會因為新聞事件的結束就得以解決,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興通訊受罰事件,無論結果如何,其引發的關於中國晶元行業發展歷程和模式的反思只是剛剛開始。事件發生後短短几天內,一大批優秀的評論文章刷屏,從企業得失、產業演變、國家戰略等多個角度進行全面和深刻的梳理,值得從業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們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認真研讀和思考。

好的評論能夠讓我們洞悉新聞事件的成因,釐清亂象背後的脈絡,理解現實的繁複艱辛,最終幫助我們接近事物的本質甚至能夠洞察未來,所以評論也是《第一財經日報》這樣的專業機構媒體必不可少的內容板塊。《第一財經日報》以生產高品質原創財經新聞著稱,日報的評論版自創刊起就設立,有著悠久的歷史,選稿標準除了高度強調專業性之外,關注宏觀經濟和金融領域、高屋建瓴、建設性思維也是鮮明的風格,其中唯一後發的板塊是關於產經領域的評論觀察,近年來才開始發力,但短短兩年間已然是本深末茂。

《第一財經日報》發力產經評論的起因還是兩年多前的一次重大改版。2015年,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紙媒如何繼續吸引讀者成為我當時反覆思考的課題.在年底的改版討論中,我提出了「前瞻性、洞察力、悅讀感」九個字作為日報改版的指導思想,因為紙媒已經先後失去了新聞速度和新聞覆蓋度的優勢,它更多的存在價值被我寫進了2016年第一期報紙的《致讀者》中:

「親愛的讀者,如果今天您打開2016年的第一期《第一財經日報》,一定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驚詫,一定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陌生,但我們也希望您同時收穫意外之後的巨大驚喜——經過數月的籌劃,一份幾近脫胎換骨、面目一新的『財經新聞讀本』將為您帶來全新的紙媒閱讀體驗,也熱切期望得到您的閱讀感受和批評。

在今天以及未來的這份新報紙上,您不僅將看到更震撼的重磅獨家、更豐富的深度報道、更精彩的評論觀點,而且因為我們對紙媒的重新定義,您會看到更疏朗的版式、更通俗的文本寫作、更直觀的數據圖表,我們在保持一貫的嚴謹作風同時,也會追求更鮮明的個性、更鮮活的表達。

我們在探索的,是一種『帶觸感、帶墨香的深度悅讀體驗』。

這種探索,與當下財經新聞傳播形態的演化也密切相關,媒體的使命是向公眾和市場提供新聞服務,財經新聞的基礎價值是實用,這種價值通過新聞的速度和深度來實現,互聯網的興起,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勃發,解決了財經資訊的及時傳播問題。但財經新聞的深度,包括對重大事件的深度調查、專業解析,對市場、政策趨勢的前瞻性把握,也是財經受眾極其需要的服務,這種時候,一份告別簡單資訊,專註提供深度報道和專業觀點,再從版式到文本到圖表都服務於這種變化的報紙,在我們看來,正好是很合適的一種載體和形態。」

所以,改版後的《第一財經日報》,壓縮了新聞的數量,強調了報道的深度和閱讀文本的結合,也大大提升了版面的設計感。在產經報道領域,創新之一是推出了「商業觀察」版面,並開始鼓勵資深記者開設評論觀察欄目,我們內部稱之為「名記專欄」。當時我和產經新聞中心分管編委蔡雲偉不謀而合:與那些自媒體以及財經類機構媒體不同的是——第一財經日報擁有國內最大的財經新聞專業采編團隊,擁有一批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資深記者,這支寶貴的隊伍經過多年積累,具有了領先而專業的行業洞察能力,如果通過專欄的形式持續地發表評論觀察類文章,不僅能夠提升日報的報道品質,也能進一步提高資深記者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在部門負責人和編輯們的有序指揮下,結合記者自身的努力,兼之第一財經作為機構媒體在產業新聞領域的覆蓋面優勢和人才儲備優勢,「名記專欄」發軔自2016年,壯大於2017年,由一批資深記者如陳姍姍、劉佳、樂琰、張歆晨等領銜,覆蓋了一系列重要產業領域。而且記者的觀察視角既不同於業內人士,也不同於高端投資者和消費者(第一財經的主要受眾),他能夠理解行業,又能夠理解受眾心理,所以往往會尋找到業內外人士都感興趣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論,生產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評論觀察類稿件,像《「海淘貨」造假誰之過》、《公寓泡沫過重已在洗牌邊緣》、《特斯拉量產的尷尬》、《獨家音樂版權模式此路不通》、《短視頻風口來了 但不是每隻豬都能飛起來》、《競爭性國企的傳承難題》、《晶元產業遍地開花,但研發投入不及Intel一半》、《特斯拉可能不值那麼多錢》等等,對行業和公司的大事件大趨勢分析鞭辟入裡,充分體現了「洞察力、前瞻性、悅讀感」的要求。全書180多篇專欄文章,洋洋洒洒30多萬字,其實也是對一年多來中國商業大事件的另類總結,相當多的觀點值得政府決策者和企業家們深思,所以也是一本實用價值極高的商業決策參考類書籍。

回顧了這批專欄的前世今生,再一次深感這本書能夠出版對於中國財經媒體的發展也是一件幸事,在喧囂浮躁的「眼球經濟時代」,它所呈現出的專業精神,是財經類機構媒體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則;在中國經濟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財經類機構媒體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來推動和激勵。

《第一財經日報》執行總編輯

第一財經新媒體總編輯

楊宇東

寫於2018年5月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單車大戰,劇情已反轉
對於蘋果,你還有什麼想問的嗎?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