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式親子綜藝:以萌娃明星抓眼球,背後卻是深深的中產焦慮

中國式親子綜藝:以萌娃明星抓眼球,背後卻是深深的中產焦慮

美國社會評論家保羅·福塞爾曾在《格調》中寫道:生活在中層的人承認金錢與等級差別有關,但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類型同樣重要。

國內長盛不衰的親子節目,似乎成為了新中產緩解育兒焦慮的一劑強心針。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來看親子節目背後深藏的名與累。

親子節目循循善誘

全國最早具有「親子元素」的真人秀節目,可追溯到2003年開播的《飯沒了秀》。主持人強子的鮮明風格、孩子們的「皮言皮語」以及每集設置的戶外小任務,承包了主要的看點和笑點。之後如《飯沒了秀》之「魔力寶寶找媽媽」、「寶貝賴上大明星」衍生IP的開發,雖然讓節目保持了常青的神話,但2012年之後節目的形式基本固定下來,長尾效應逐漸減弱。

主持人強子和邀請的小嘉賓

2013年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的親子生存體驗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一經開播就頻頻攻佔熱榜話題。傳統家庭「爸爸」形象的重塑、韓國原版成熟的節目製作以及明星效應,使節目以71城市組3.87%的收視率穩居同時段收視率所有央衛視頻道排名首位,繼而引爆了國內親子類節目的電視市場

繼《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爸爸很忙」系列之後,媽媽們也不甘示弱。以場景解決令廣大辣媽頭痛問題的《辣媽學院》、明星媽媽帶萌娃的《媽媽是超人》也相繼推出。

「辣媽院長」李湘曾提到:「自從《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火爆之後,現在很多明星都開始曬自己的孩子。以前把寶貝藏起來,然後結婚的時候說自己沒結婚,生孩子的時候說自己沒生孩子……家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除了打造鏡頭前完美的形象之外,呈現明星婚後的家庭生活也成了綜藝節目可挖掘的富礦。

盛極而衰,親子節目市場的火爆,因一紙「限童令」而一度陷入低迷狀態。但「台綜」轉「網綜」、「星素」結合等策略又讓親子節目開始「起死回生」。國內首檔二胎題材的綜藝節目《二胎時代》就是以「全面二孩政策」為出發點,以「星素」結合的方式成功上位。

但過猶不及,《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爸爸」帥、「女兒」萌的「蕾力父女」被炒為CP後,也引來眾網友強烈的不滿和抵制。

抽身《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在三年之後,再次帶著《想想辦法吧爸爸》復出。謝滌葵曾坦言,再做親子節目其實是一次「命題作文」。市場和平台的需求使得從親子節目製作「隱退」的他又開始重操舊業。

如果萌娃不再能成為親子節目的「王牌」,明星光環卻依舊能發光發熱。2016年播出的《旋風孝子》以及近期熱播的《我家那小子》,通過呈現明星和父母朝夕相處中的情感糾葛、矛盾衝突,頻頻引發大家對中國式家庭以及中國式教育的慨嘆與評判。

教育焦慮的放大鏡

親子真人秀節目為觀眾開啟了全知的鏡頭,讓大家得以用上帝視角,俯瞰明星的家庭生活,體察此間的喜怒哀樂。節目中親子間的矛盾衝突以及最終的和解,成為了現實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問題糾葛的暫時性焦慮替代

愛的教育:萌娃連連看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傳統,因現代女性有了更多的擇業空間而逐漸發生改變。學者戴錦華曾在演講中提及:類似《爸爸去哪兒》的節目看似是女兒對爸爸的依賴,但實則為父親對女兒的呼喚。

現代社會中父親如果依舊想顯示自身的「權威」地位,塑造一個成功的社會形象是遠遠不夠的。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奶爸」不僅是主動承擔家庭責任的表現,也是打造全能人設、實力圈粉的不二法門。

奶爸辣媽的親子綜藝,生動詮釋了愛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從出生開始,其實就開始了與父母分別的倒計時。分離式的教育,多季《爸爸去哪兒》均有呈現,例如黃磊愛的鼓勵、neinei讓人淚奔的「因為爸爸告訴我要勇敢」,以及max從一刻不能離開吳尊到可以單獨和其他小朋友去執行任務的成長蛻變。

不同背景的奶爸以及性格迥異的孩子,總是會引發大家的圍觀討論,比如第二季中對多多身上過度「人工雕琢」痕迹和貝兒「放養式性格」的褒貶、第三季中由夏克立父女和其他家庭對比引發的中西方教育差異探討,等等。

密室中劉燁自娛自樂VS夏立克耐心的陪伴

「在中國,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這句話,曾經一度在坊間廣為流傳。而親子節目中,很多爸爸亦把焦慮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大竣害怕下到泥塘里,林永健用激將法激兒子下水:「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下去,他們多勇敢!你怎麼就不能?!」不奏效時,直接簡單粗暴地抱起大竣往泥里放。

在扒玉米比賽中,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輸了,軒軒開始哭喊著「我要爸爸贏我要爸爸贏」。節目組讓鄒市明和農民以拳擊比賽再戰一場,宣布鄒市明獲勝,軒軒才破涕為笑。

在《爸爸去哪兒》系列節目中,嚴格型教育、放養型教育、陪伴型教育因爸爸們的性格和教育觀念的差異,都有了分明的呈現。在《超人媽媽》的三季中,媽媽們也都因帶娃的差異被貼上了各式標籤。

自帶喜感的「鯽魚兄弟」讓眾網友對胡可媽媽羨慕不已:「上輩子一定拯救了全宇宙,才有這兩個乖巧懂事的兒子。」而胡可為人母的智慧,也常常為人稱道。

已經是三個孩子媽媽的賈靜雯曾透露,自己在產後其實經歷了一段很艱難的時光:情緒低落,身體不適,記憶減退……但上過兩次節目的賈靜雯在鏡頭前已經十足的淡定,獲得了「模範媽媽」的稱號。

第三季中嗯哼與媽媽霍思燕組成了「腦洞清奇母子檔」,化身暖男的嗯哼,給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甜掉牙。而對於嗯哼「亦師亦友」的霍思燕,憑藉張弛有度且鼓勵式的教育理念,博得了眾多路人粉的好感。

而對孩子過分擔心、過分保護的馬雅舒以及對孩子缺少陪伴和理解的包文婧,則成了經常被詬病的「反面教材」。馬雅舒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是「不可以」,怕孩子被磕到,索性撤走了客廳里的所有物品。此前做飯和哄寶貝睡覺技能為零的菜鳥媽媽包文婧,只能在節目設置的活動中一步步成長。

馬雅舒和寶寶們

菜鳥媽媽包文婧

一直走苦情路線的黃聖依,謹小慎微地試圖消除與「徐水道明寺」安迪的生疏與隔膜,開始逐漸被孩子接納。

姥姥和奶奶參與日常的育兒,因著代際差異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有時也會讓媽媽們頓感無力。溺愛固然可以增加孩子天然的親近感,但一味的遷就與縱慣也可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埋下隱患。

姥姥想要給軒軒買玩具被媽媽拒絕

為安迪修建滑雪場的奶奶

然而全家帶娃只是綜藝中的曇花一現,「喪偶式育兒」才是真實的生活。《爸爸去哪兒》的收視率數據顯示,女性觀眾近三分之二。而《超人媽媽》則更是女性觀眾占絕大多數。爸爸在教育關心子女中的缺位,讓眾多想要展現全能魅力的媽媽們更加不堪重負。

從「爸爸去哪兒」變成「偶像去哪兒」,從「媽媽是超人」變為「我們都一樣」,明星效應和中國家庭的特殊化結構,使得明星親子類節目成為娛樂中緩解焦慮的致幻劑。

但如果「超人媽媽」忙不過來,那就需要留守老人的「傾巢出動」來承擔帶娃的重任。由此猜想,除了《花樣爺爺》外,之後類似《超人奶奶》等節目也有可能成為親子綜藝市場上的一匹黑馬,暫緩父母們的育兒焦慮。

巨嬰國:中年之「惑」

早在《旋風孝子》的親子節目中,過分溺愛包貝爾的包媽媽偷看兒子上廁所,強行帶兒子去醫院體檢等行為,就引起過眾多的爭議。

而包貝爾一味地「屈從」,在無奈之餘可能連他自己都很困惑「聽媽媽的話」是否是一個做兒子的本分。母子雙方都覺得自己有虧欠,都在極力地彌補聚少離多而缺少陪伴的那些年,但過分地遷就和一味地忍讓,多少都讓這份愛疲憊不堪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過「巨嬰」的概念: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包媽和包貝爾

近期熱播的《我家那小子》24小時跟拍單身大齡明星的獨居生活,其間長輩催婚、催生的焦慮以及空巢青年的孤獨與無奈展露無遺。以「母親」為核心的探討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而朱雨辰媽媽的一番言論則成為了公眾爭議的焦點。

衣食住行、事無巨細,兒子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的朱媽媽,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完全沒有自我,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對未來的兒媳要求,則是「女人就該做賢妻良母」。

曾經的朱雨辰曾想過逃離,但生活最終還是360度被母親牢牢掌控著,於是慢慢地從逃離變成妥協,直到讓這份沉甸甸的母愛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習慣。

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期,或許還可以大聲說出「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但逐漸被「無死角」的愛填充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蘋果和雞蛋」也就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不可」的愛的供養。

《少年說》片段

紀伯倫在一首《致孩子》的詩中寫道:「孩子是因你而來,不是為你而來。」把養育孩子變成一種畢生經營的事業,這份「無私」且崇高的愛就鑄造起禁錮自己與孩子的「圍城」,終其一生都只能在其間遊盪。

朱雨辰對母親掌控欲的無奈妥協、武藝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錢楓對感情的恐懼…也讓很多人把眾多的現實焦慮歸罪於「原生家庭」

《小偷家族》故事裡的每個「壞人」,似乎都在「逃離原生家庭」,但逃離之後如果無法抱團取暖,也只能感受「寂寞沙洲冷」的「無枝可棲」

現實焦慮症候群

傳說中最穩定、最理想的社會類型,是中產占多數的橄欖型。世界知名財富智庫NWW(New World Wealth)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近10年來,中國私人財富增長了198%。

世界各國/地區私人財富增幅 來源:New World Wealth

在發達國家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當下,中國國民收入依舊在逐年上漲,中產的絕對數量也在增加

但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問題,卻讓中產們的生活不堪重負。很多機構都曾預測,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經成為新中產家庭的最大負擔

但不斷增多的親子節目,也無法為父母們幾何式增加的現實焦慮買單。在中產還在為子女教育發愁的同時,類似「殺魚弟」的家庭悲劇也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頻繁發生。

日本中流(中產階級)崩潰後,迅速滑入「下流社會」陷阱。日本作家三浦展寫過一本暢銷的《下流社會》,將「下流」人群定義為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的「社會人」。在日本「蟄居族」不斷增多的同時,深圳的「三和大神」們也逐漸為外界所知悉。

用焦慮對抗焦慮無果後,「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的年輕一代也許將不再需要親子節目來緩解焦慮,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也許只能容得下自己。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劇照

未來還未來,但願「逃跑雖可恥但有用」不要成為中產階級們的墓志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