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趁孩子還小,父母快行動。

記得去年的一個周末,我帶孩子到家裡附近一家新開的甜品店買冰淇淋,隊伍很長,我們排了很長時間,正當我們憧憬在美味的冰淇淋香味中,我們突然被插隊了!

當我尋思如何做時,插隊的小女孩轉過頭跟我們說:「不好意思哈,我媽是VIP!」接著她從小腰包里掏出一疊厚厚的百元幣,甩到了服務員面前,「店裡的冰淇淋,給我全打包了,剩餘錢送你了!」

然後,小女孩轉過頭得意地跟長長的隊伍說:「你們明天再來排吧!」排在隊伍後面的人群立即發出了一陣陣反抗聲,「怎麼可以這樣?」「我們排了半天」……

結果全部人眼巴巴地看著服務員把整箱整箱的冰淇淋搬上了一輛停在路邊的豪車上。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回家的路上,兒子很沮喪地問:「媽媽,為什麼你沒有一疊錢啊?這樣我們也能把冰淇淋全部買下了!」

我:「媽媽有一疊……紙巾而已……」一時語塞,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回家後,我決定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確的金錢觀。

▲小朋友對金錢的認識發展規律

3歲前,大部分孩子對金錢「無感覺」,在他們看來,它們只是一張張「有圖案的紙」,看一看、玩一玩就會丟一邊,甚至還當成普通紙撕掉;

3,4歲開始,孩子開始對金錢有感覺,常常通過下面這些途徑實現: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當大人把「有圖案的紙」給陌生人,竟然可以換來玩具、坐搖搖車,可以玩公園的小火車……還可以換來棒棒糖、冰淇凌等零食;

開始知道用紅袋子裝的「有圖案的紙」,叫做紅包,好像大人們還挺珍惜的;

開始慢慢地知道「有圖案的紙」被人稱呼「錢」,也開始留意「買」和「賣」這些字眼,還看到爸媽用錢買兒童三輪車、買衣服、買食物……

簡言之,孩子3,4歲後,開始自發地認識金錢了,這時父母可以開始給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錢觀。

▲為什麼孩子需要從小建立健康的金錢觀?

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會影響其一生的幸福感。正如知名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為,大部分人之所以總感覺不幸福,是因為過分重視金錢等東西。如果孩子從小能擁有健康的金錢觀,便容易獲得幸福的心態。換言之,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健康的金錢觀,比如追求「不勞而獲」、對衝動消費不以為意、隨意揮霍金錢……

這些不健康的金錢觀,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對金錢、財富等感覺焦慮和患得患失,他們的行為和目標會圍繞金錢轉,從而忽視了那些能給他們的人生帶來真正幸福的東西:比如愛、親情、友情、夢想、興趣、品格……

▲孩子如何才能獲得健康的金錢觀?下面是關鍵三大點

觀念1:金錢,需要通過勞動獲得

被插隊那天,我跟兒子說:「錢不是『畫』出來的,也不是從床底拖出來的,而是爸爸媽媽每天工作,通過付出勞動換來的。不是想有一疊錢就能有一疊錢。」

「金錢實驗」

為了讓他更明白勞動和金錢的關係,後來我專門把他帶到了小動物批發市場,並且計劃做一個「金錢實驗」。我們先在批發市場轉了一圈,看看什麼小動物的價格優惠,才決定接下來要賣什麼。我們發現小金魚在那天特別便宜——100條小魚10塊錢。兒子也認為應該有很多小朋友喜歡養小魚,他可以每4條小魚賣1塊錢。這樣決定後,我便借給他15塊,兒子用10塊錢買了100條小魚,用5塊錢買了一些小塑料袋。

在我的幫忙下,他每4條小魚裝在一個小塑料袋裡,裝上水;然後我們帶上25袋小魚到街上賣。每一袋賣1塊錢,雖然魚不大,但也吸引了不少人,因為小魚看起來很漂亮,不用3小時便全部賣完了。兒子收到了25塊錢,減去15塊成本,他的利潤是10塊。

我跟他說:「這10塊錢,就是你付出勞動的收穫。」

抓著10塊錢,兒子的表情很興奮,「付出勞動獲得金錢」的觀念,也開始在他腦瓜里生根發芽。

後來,孩子在路上撿了5塊錢紙幣,猶豫了一會後放回原地,兒子說:「我前幾天忙了一天才賺了10塊錢,別人賺這5塊錢要半天呢。」這真的是不錯的認識!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不勞而獲,跟幸福是對立的?

哈佛幸福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曾經說過一個詞叫「道德幸福」,正是如此。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讓兩個女兒做家務,做完後可以得到5塊錢。姐姐負責洗碗,她洗得很認真,得到5塊錢後買了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很開心地玩起來;妹妹負責洗襪子,但她實際上在玩水,襪子泡在盆里,最後一刻才被她直接撈起來。妹妹後來也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小玩具,但她一邊玩一邊觀察媽媽,生怕媽媽發現自己沒洗襪子。

結果,「不勞而獲」的妹妹雖然也獲得了相同的物質結果,可是她沒能享受人生,反而焦慮不斷。

觀念2:金錢,要花得有價值

當兒子通過賣小魚獲得了10塊錢後,我鼓勵他自己安排消費。在我的建議下,他甚至列了「消費清單」,雖然都是塗鴉,但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費習慣。我先從目標引導,我給他舉例子:「媽媽的目標是『養家庭』,所以錢會花在:買菜、買日常用品、支付水電費、煤氣費……等方面;小孩的目標是『成長』,所以錢可以花在:買玩具、買繪本、買滑板車、買貼紙、買文具……方面。」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雖然有清單,但他臨時改變了主意,在超市買了一支鉛筆後,竟然買了一頂小花帽。一周後,我幫他回顧了他的消費:鉛筆用得挺頻繁,但小花帽就成了無用之物。為什麼?對妹妹來說花帽太大了,對大人來說花帽太小了,誰也用不上。兒子說:「買的時候覺得好看,沒想到用不上。」我跟他說,這就是衝動消費。

後來,我發現兒子花錢時除了列清單,還會很用心地思考,東西是否自己真正需要的。

觀念3:合理消費才快樂

暑假開始後,我給了兒子100塊,讓他負責為家人買一周的早餐。第一天,我有意無意地提醒他:「這100塊是7天的早餐費,要安排好每天的大概支出,太早用完,我們只能吃餅乾哦。」

一開始挺好,孩子連續4天每天只用了14塊,第五天突然用了40塊,因為出了新口味的酸奶,並且還不便宜。回到家,兒子解釋說:「爸爸媽媽沒吃過這種,讓爸媽嘗嘗味道。」

結果第六第七天共剩下4塊,連一天的早餐也不夠買。

當全家人圍著飯桌啃餅乾時,在「咔擦咔擦」的聲音中,兒子摸摸小腦袋說:「媽媽,我突然覺得我家好慘!真的不好意思!」

第二周買早餐時,兒子便有意識地控制每天的支出了,在最後一天有剩餘的早餐錢時,他還懂得「加餐」。

警惕:小時候沒培養這3個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難快樂!

金錢與家庭關係研究者Scott Palmer曾經說過,不懂合理消費的人會焦慮,還會滋生家庭矛盾。當孩子養成了「有錢時奢侈,沒錢時挨餓」的壞消費習慣,會嚴重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度。相比之下,把雞蛋放在每一個籃子里,每天都是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的一切成長和進步才有可能。

有些人,錢袋滿滿卻很抑鬱;有些人,錢袋空空卻很快樂;人生最悲催的,莫過於錢袋滿滿變成了錢袋空空還不快樂!趁孩子還小,教給他們健康的金錢觀吧。

關鍵字:金錢觀、親子關係、科學育兒、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不得法?這項經典研究或讓大家找到答案
如何激發小朋友的算術興緻?這位老教授的做法可謂「一絕」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