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蘭亭獎得主林峰:我是如何進行書法臨摹的?

蘭亭獎得主林峰:我是如何進行書法臨摹的?

作者:林峰(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碩士,中國書協會員)

原題:關於書法臨摹的幾個問題

來源:《書法》雜誌2018年第2期

本文主題:

談談書法臨摹的四個階段及其關係

——關於碑帖的選擇——

第一,個性化原則。碑帖選擇,關乎審美取向及今後風格、個性語言的建立,所以一定要分析自身的條件,特別是自我的審美愛好、筆性和心性等等,要揚長避短,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學習中,特別是每個關鍵的學習階段,都要慎重地做好範本選擇。

第二,經典性原則。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眼光決定取法,取法決定品位格調,品位格調來自經典,對經典的學習是我們提高藝術眼光的不二法門。中國書法藝術不同於其他視覺藝術,有其相對封閉獨立的發展體系和評價標準,其整個體系猶如一棵大樹。以行草書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體系的根脈和樹榦,而孫過庭、米芾、趙孟頫等猶如各部位的枝幹。如果取法一些個性強烈、風格怪異的所謂經典,則相當於在大樹的細枝末節上汲取營養,其發展空間可想而知。而如果直接取法當代不入流的所謂名家書法,或直接拋開傳統和經典搞所謂的創新,這樣的學習則無異於在大樹旁邊的野草或荊棘上汲取營養,這已完全脫離整個系統,定將墜入野道和魔道。所以學篆必稱秦篆清篆,學楷必稱唐碑晉楷,學隸必稱秦漢,取法乎上,旨趣高遠,方能出入風雅,脫俗超凡,此中道理不可不知。

林峰臨李陽冰篆書

第三,順序性原則。從書體學習來講,從楷書入手,再到行,再到草,所謂先立後行再跑。這種由易到難、先靜後動的傳統的學書順序是我們一直來形成的普遍認識。但在特殊情況下我們亦可不拘於這一順序,如有初學者特別不喜歡楷書而喜行書,一定要其習楷則可能會泯滅其興趣而最終學不了書法。不妨先投其所好由行書入手,再輔以正確的學習方法,到一定水平後回頭再補楷書應也未嘗不可。總之選擇順序要與學習中每個階段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達到的目的相結合。

另外關於靜態書體中篆隸和楷書學習先後的問題。作為初學者其首要目標為熟悉工具、糾正姿勢、改變習慣、體會用筆等,特別是儘快掌握毛筆的中鋒、鋪毫、調鋒等動作的敏感度和穩定性,及熟悉筆墨紙的性能特點是能否有效深入學習的關鍵。筆者認為從篆書入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篆書筆法簡單,以中鋒平動為主,結構也相對單純,這能讓初學者在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紮實的基礎。有了篆書基礎後,再到隸書或楷書,則可解決筆法的豐富和變化。如隸書是在平動的基礎上加上擺動和轉筆,楷書則在此基礎上再強調提按。這對以後再選擇適宜自己的主攻方向直至最終個性風格的形成,便是有了重大的發展意義。這也符合筆法發展的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

林峰臨清人篆書

——關於臨摹的方式——

從臨摹的方式來看,不外乎摹和臨二大類。摹有「雙鉤」(勾填)、「響拓」(影書)、「硬黃」(蠟本)等法;臨有實臨、意臨等等。

所謂摹即以半透明紙蒙於帖上,按字依樣寫出,俗又謂之「描紅」。所謂「雙鉤」,即先用細筆勾出空心字,再填墨,又謂之「勾填」。

所謂「響拓」,即人坐暗室中,紙蒙帖置於窗洞上,借反光透射摹寫,俗又謂「影書」。

所謂「硬黃」即將黃蠟在紙上塗勻加熱,冷卻後罩範本上摹寫,俗稱「蠟本」。由於摹相對繁瑣,故當前書法學習對於摹的功夫很少有人去下,即便摹也是以描紅的方式摹其大要。其實摹是書法學習中相當重要的學習方法。摹除了在初學階段易於使初學者把握字法、字勢、章法,可較徹底地糾正原有的書寫和結字習慣,同時因以較少的精力去關注字形、字法,而可以有較多精力對點畫的外廓線進行觀察研究,體會古人用筆動作的細微變化,為以後深入臨摹積累細緻入微的形象信息。

所謂臨,即置帖於左邊或前方,對帖臨寫。主要有忠實臨摹、分析臨摹、印象臨摹和綜合臨摹等方式,這是書法學習的主要方法。

而臨和摹在學習中亦各有利弊,姜夔說得很清楚:「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故學習中最好能根據需要結合運用。

林峰臨智永楷書

——關於臨摹的過程——

臨摹的過程有哪些環節?這些環節有哪些要求?學習書法必須對臨摹的流程有所了解。我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最重要最有效的臨摹是忠實臨摹,這裡重點說明一下忠實臨摹的流程。

第一為準備環節。首先要根據範本準備相應的書寫工具,特別是紙筆的選擇,一定要根據範本的風格特點準備適宜的紙張和毛筆;其次為了儘快進入與古人對話交流的狀態,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書寫姿勢、心態情緒,盡量做到放鬆、專註、閑適和從容。

第二為分析環節。做好了以上準備,不能馬上操筆就寫,一定要在落筆前做好認真的分析,亦可稱讀帖。分析的內容可根據臨摹的目的進行,如果是解決基本筆法和字法的單字臨摹,可遵循整體觀察、局部分析的原則進行單字分析。即首先觀察單字的整體特徵,如整體的粗壯或纖細,字形的方圓、寬扁,字勢的縱橫、欹側等。有了整體的概念後,再進入點畫的局部分析,如曲直、粗細、長短、斜正、疏密、虛實等。最後再分析每一點畫的用筆特徵,特別是要仔細分析點畫輪廓線的細微變化,從而體會古人在完成這些點畫所運用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鋪毫、調鋒,甚至速度、節奏等動作。

如果側重於作品整體氣息和章法的臨摹,也要遵循整體觀察、局部分析的原則。首先要感受通篇的風格特徵,如整體的厚重、飄逸、恣肆、古雅等,如章法的茂密、疏朗、跌宕、平和、虛靈等。再分析構成這種感受的具體特徵,如字形的大小、粗細、欹側等,字與字連接的疏密、開合,軸線的連貫、斷開、擺動等,行與行的穿插、避讓、收放等細節特徵。

林峰臨《閣帖》

最後為下筆和調整環節。有了以上的分析,下筆便能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這時只要把分析感受到的儘可能以適宜的工具、準確的技法表達出來。即做到我們俗稱的「手到」、「眼到」、「心到」,在臨摹的過程中通過「分析」、「觀察」到「動手」,實現完整的書寫表達。當然這種表達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調整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

調整便是對照、再次分析、再次體驗、糾錯修正、再次對照……無數次地進行下去。這便是書法技巧從生到熟、從難到易、從生硬到自然不斷錘鍊的過程。當你的肌肉、手指控制毛筆的動作能自如地表達你所感受理解的細節和特徵,並且這些動作又能融入你自然書寫的時候,這時便是我們為之嚮往、努力的理想狀態!

——關於臨摹的階段——

第一階段為無我階段,即初學階段。主要目的為熟悉各種書寫工具,掌握正確的姿勢,糾正、摒除原有的書寫習慣,同時建立關於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書法要素的初步概念,能較好地進行集字創作。

此階段的臨摹為忠實臨摹,要求書寫主體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盡量防止自我意識和原有書寫經驗的介入,強調唯帖是從,有古無我。所以臨摹方法上可採用「描紅」「雙鉤」等摹和實臨方法相結合,力求準確、肖似。同時選擇與古人接近的書寫工具,注意對範本筆勢筆意、速度節奏、墨法神採的體會,儘可能做到還原古人的書寫狀態,讓主體完全融入碑帖中。這是個異常重要,但又相對艱難而長期的階段,很多初學者由於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認識,或中途放棄,或急於創作,導致了各種學習問題的產生。

為了增強信心和學習興趣,同時為了避免以後出現臨得好創得差、臨創脫節的現象,建議已掌握了一定書寫技巧的初學者,可穿插一些集字創作的訓練。集字創作即把確定好的內容逐個從字帖中找出,碰到字帖中沒有的字,也盡量利用其他字的部首進行組合(當然也可藉助工具書、集字字帖等進行借鑒,但不能完全依賴)。創作時除把單字逐個臨准,特別還要注意整體章法、行氣及墨法、節奏的表達,初步建立對完整書法作品的審美感受。

林峰臨《十七帖》

第二階段為有我階段。經過較長時間忠實臨摹的錘鍊,學習者原有的書寫習慣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眼、腦、手協調性進一步加強,對範本臨摹的精確性和熟悉度有了較好掌握,並能進行相對熟練的集字創作,主體意識的介入開始有了較強烈的要求,此時可進入有我階段的學習。有我階段的臨摹為分析臨摹,分析臨摹還是以忠實臨摹為出發點,是忠實臨摹的進一步深入,即對範本做深入細緻的分析,從而達到拓展臨摹深度,而最終達到對原帖爛熟於胸、信手拈來的目的。同時可以原帖的風格特徵、氣息格調進行較為熟練的臨摹創作。

分析臨摹中主體以理性的分析介入書法學習,比忠實臨摹提出更為嚴格和苛刻的要求。主要通過分析、歸納、比較、總結等方式對範本進行細緻入微的剖析。另外還可通過對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特徵面貌的分析、歸納,了解變化統一的規律,從而拓展藝術視野。

隨著對範本的精確臨摹、熟練程度和風格特徵把握的進一步加強,此時相對應的創作稱之為臨摹創作。即對於任何詩文內容,基本能以範本的筆法、結字、章法進行模仿性創作,雖個別結字、章法不完全等同於範本,但作品的氣息筆意則完全是所學範本的面貌,對原帖的技巧和風格把握已嫻熟流利、運用自如。

第三階段為自由階段。此時已不滿足於寄人籬下的書寫狀態,書法主體的自我意識日益膨脹,臨摹由忠實模仿開始轉向主觀理解與體驗投入的印象臨摹。這是尋找自我的臨摹階段,是邁向自由創作最終建立個人藝術語言的開始。所以此時印象臨摹具有選擇性、自主性、多樣性的特點,書法主體會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性格氣質有意識地對範本做出調整和變化。而且更為可貴的是,其取法的對象不再限於某家某帖。此時的興趣和視野將努力向廣度和深度方向展開。所以此時也是書法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時的走向將取決於作者的知識水平、審美修養、閱歷識見、情性稟賦等,所以在學習中不要僅限於技術的操練,更要加強對書法理論、書法史、藝術美學等各方面的學習,努力提高審美的品質和格調,而不至於在尋找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中迷失方向。

伴隨印象臨摹的是自由創作。這時的創作已到非常自如、隨意變化的自由境地。創作中則會明顯帶有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的特徵。如在創作中誇張或減弱原帖中的某一特徵,而營造不同的氣氛和格調,開始嘗試錘鍊自己的審美樣式和語言。從創作能力來講已是一位相當水平的書法家了。

林峰作品

第四階段為融通階段。這是書法學習的最高階段。臨摹不是目的僅是手段,而最終建立自我語言來表現自我、創作自我則是書法藝術的旨歸。

當然這時候的臨摹不同於初學時的臨摹,這時可以自如地運用各種不同的臨摹方式,進行有明確指向和目的的臨摹,我們把此階段的臨摹稱之為綜合臨摹。綜合臨摹是指除了常規性的忠實、分析、印象等臨摹外,還可進行非常規的臨摹,如局部臨摹、重組臨摹、破壞臨摹、融合臨摹、選臨、跳臨、小字大臨、大字小臨、楷書行臨、行書楷臨等等,以最終完成自我風格語言的建立。而此時的創作則必定是圍繞風格建立的風格創作,這可以說是一項異常艱難的過程,需要書家投入全部的智慧、勤奮和才情。當然書家風格的最終形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除了技術上對傳統法帖的不同取法和融合外,還要受社會變革、時代環境、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特別要受個人性格、知識結構、藝術修養等主觀因素的影響,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這時特別要注意的是,除了技巧語言的繼續錘鍊外,更需要精神和境界層面的修為,即所謂字外功的修鍊,這將最終決定你藝術價值、風格品位的高下!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

Y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沈尹默:他的字我只敢偷偷練
趙孟頫集字古詩詞,美得養心!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