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炯《從軍行》與李賀《馬詩》及黃仲則《雜詩》——不願做文人的文人

楊炯《從軍行》與李賀《馬詩》及黃仲則《雜詩》——不願做文人的文人

楊炯《從軍行》與李賀《馬詩》及黃仲則《雜詩》——不願做文人的文人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散文名家輩出。錢鍾書先生就是璀璨星空中耀眼的一顆。風趣幽默是錢氏散文的一大特點。他老人家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恰如他一篇散文的題目——「鬼話連篇」。然而,他的「歪理」又不無道理。比如他在那篇《論文人》中就曾說過:

文人是可嘉獎的,因為他虛心,知道上進,並不拿身分,並不安本分。真的,文人對於自己,有時比旁人對於他還看得輕賤;他只恨自己是個文人,並且不借費話、費力、費時、費紙來證明他不願意做文人,不滿意做文人。

在這裡,我想舉三首古詩,為錢先生的「歪理」做註腳。第一首是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被後人尊奉為「初唐四傑」。然而,楊炯對於這樣的文學地位並不滿意。這首《從軍行》就是他的代表詩作,也是他「棄文從武」願望的真實寫照。前三聯寫得何其慷慨激昂,可是楊炯卻從未親身參加過邊塞戰爭,所以這不過是他的紙上談兵。只有最後一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才是他真實生活和真實願望的寫照。他是寧願當一個連長,也不願做書生。

楊炯兄,你雖壯志未酬,但也無需過分傷心。「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因為還有「詩鬼」李賀在。他的《南園十三首》(其五)曰: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諸位功臣,命大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並時常前往瞻仰。李賀作為李唐皇室後裔,也想立功疆場。可惜,他從小體弱多病,年僅二十七歲就去世了。

不願做書生的吶喊,並不始於楊炯,西漢的辭章大家揚雄就曾說過「詩賦小道,壯夫不為」的話。而東漢的班超,則真正做到了「投筆從戎」。這吶喊也並不止於李賀,直到近代多災多難的中國還時常能聽到。然而,眾多吶喊聲中的最強音卻出自清代一個名叫黃仲則的文人。其《雜感》詩曰:

黃仲則 像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從此以後,「百無一用是書生」便成為文人「自輕自賤」,不想做文人的終極表達。自然,至今也還有極少數沒有自知之明的文人,自認為有「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就借黃仲則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來發牢騷。

其實,文人的最好歸宿往往是繼續做文人,否則很可能會重蹈趙括「紙上談兵」的覆轍。且不說楊炯與李賀,單說唐朝詩壇上最叱吒風雲的「詩仙」李白。「安史之亂」時,他曾以東晉謝安(字安石)自比,發出狂言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結果,他還沒來得及「靜胡沙」,就被以「謀逆罪」給流放夜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覓封侯但覓詩 的精彩文章:

王維《孟城坳》——如何看待身外之物
王維《山中送別》——喃喃自語的送別詩

TAG:不覓封侯但覓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