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人眼裡的暴發戶中國遊客,在這些年來竟然有這些變化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遊客在歐洲人的嚴重就是沒素質、暴發戶的象徵。他們眼中看到中國遊客在盧浮宮前的水池洗腳,在禁止拍照的國家博物館隨意拍照,在旅遊景點隨手亂扔垃圾。可以說中國遊客的形象真的算是很差了。
但近兩年來,很多歐洲的媒體都感嘆中國的現代遊客的旅遊方式竟然出現了改變,而這些改變是他們以前萬萬想不到的,到底是哪些改變讓他們這麼驚訝呢?
第一、旅遊方式
歐洲人以前見到的中國遊客都是一個揮舞著小旗子的導遊跟的一大班子人,他們穿梭在各大博物館、旅遊景點。因為一群中國人一起遊玩未免會發出比較大的聲音,而注重公共空間的歐洲人會覺得這對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前一陣子預訂門戶網站hotels.com發布的「2018中國國際旅行監測報告」顯示,現在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中國遊客會選擇單獨出行或者家庭旅遊,團體旅遊早已漸行漸遠。
第二、消費能力提高
歐洲人以前覺得中國人游歐洲都是坐「暴走巴士」,什麼是暴走巴士?形容中國人旅遊十分趕時間,七天遊覽四個國家,住低價便宜的賓館裡,午餐晚餐都支持速食麵。而現在的中國人去歐洲旅遊可比以前大方得多,捨得花錢在滿足口舌之欲,直接得說就是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比以前變強了。但是最讓歐洲人奇怪的是,奢侈品不再是中國人購買清單里的必備物品,他們轉為購買更多的歐洲特產,具有歐洲國家本地特色的一些紀念品。
第三、旅行頻率更高,亞洲外的國家是首選
以前中國人可能只在十一黃金周,或者春節假期出遊,如今則可以說是全年「無休」。在以往很多中國遊客會選擇比較近的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家,但如今這些亞洲國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亞洲以外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成為了中國遊客的新目標。
不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遊客的素質肯定是比以前好了不少,因為他們知道出門在外的一舉一動代表的都是自己的國家。歐洲零售商、酒店、文化場所、餐館和旅遊局也意識到中國遊客是一股巨大的消費力量,他們都針對中國遊客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店裡的中文宣傳冊和中文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商店還在考慮提供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可能性。


※韓國搶走中國110億鐵路單子,修好之後被吐槽「還不如中國」
※美國豬肉堆積如山,出口狂降12%,豬農破產哭泣:全怪特朗普
TAG:海外那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