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降兵的大忌:絕對不能讓人坐在車裡一起空投!
原標題:全球空降兵的大忌:絕對不能讓人坐在車裡一起空投!
現如今,隨著我國軍事技術的逐步發展,我們對很多當年需要從俄羅斯、美國、歐洲求爺爺告奶奶想學習、想進口的裝備和技術已經變得不屑一顧了,例如航電技術、電子技術、導彈技術、造船技術等等。但是還有很多技術我們並未達到先進水平,甚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今天筆者要談的「人車一體空投技術」。
所謂人車一體空投,字面上很好理解,那就是將傘兵戰車(或者叫空降戰車)和空降作戰人員結合在一起,由傘兵戰車裝載人員進行整體空投作戰。這項技術目前為俄羅斯所獨有,從最早由前蘇聯研製的BMD-1型到目前的BMD-4M型都具備這樣的能力,甚至為空降兵專門研製的2S25「章魚」空降自行反坦克炮也具備這樣的能力。1973年時,前蘇聯空降兵學院教官祖耶夫和亞歷山大乘坐一輛BMD-1戰車進行了世界上首次人車一體空降試驗,並且取得成功,但在此後不論是前蘇聯還是俄羅斯,都未將這樣的技術應用於實戰。俄羅斯本身的空降兵也僅僅是做過幾次試驗,並未實際大規模採用這樣的技術,也不具備大規模成建制應用的水平。
那麼,為何連俄羅斯自身都不願意採用這樣的技術呢?
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都會有其深刻的背景,人車一體空投技術也不例外。在冷戰後期,由於前蘇聯一貫採用的寬大正面大縱深突擊戰術,在空降兵的使用上需要提高空降下去後的快速反應能力,這也就需要傘兵在空降後快速找到自己的戰鬥單元。但空降戰場條件瞬息萬變,看過美國《兄弟連》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傘兵空降過程中,必然會打亂戰鬥編組和序列,連找不到營、排找不到班、士兵找不到自己武器的事情簡直太正常不過,因此如何可以讓世界上最「重裝」化的蘇軍空降兵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裝備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而最簡單的思路無疑就是將人裝到車裡,由運輸機一起空投下去,試驗了以後效果不錯,也由此誕生了人車一體空投技術。
這項技術其實說難也不難,首先是將傘兵戰車的內部加裝減震座椅,人員也盡量採用安全捆綁,其次是對傘具進行重新設計,降低著陸速度。這些技術並不難實現,甚至都是現成技術,但人車一體空投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性。畢竟從高空空投下來,傘兵戰車自重就至少8噸,加上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就算是有降落傘進行減阻,有傘兵戰車下部的緩衝和火箭發動機的反作用力,也無法確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據了解,俄羅斯自身的人車一體空投成功率只有95%,這還是在平常試驗的環境下。所以,如果出現問題,就意味著人員的滅頂之災,更悲劇的是,此時還沒有任何可以拯救的可能。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就算進行人車一體空投,也不意味著到了地面就能直接開走,人員還是要下車對空降戰車進行「鬆綁」(去掉傘具和緩衝裝置),而這個時間,即使採用人車分離空投,最多也不過浪費十幾分鐘。對在敵後空投的傘兵來說,每一個人員的戰鬥力都是最寶貴的,為了快速找裝備而犧牲安全率從而增加非戰鬥減員,這顯然得不償失。
因此綜上所述,不論是我軍還是俄軍,人車一體空投技術,在解決安全概率問題之前,並不具備實戰價值。(利刃/東風破)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如果日本偷偷研製核武器,被美國發現會怎樣?後果沒有國家能承擔
※大局已定!敘利亞反對派紛紛調轉槍口 幫著總統打恐怖分子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