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死了,錢沒花了:他們為啥留下千萬積蓄不敢花?

人死了,錢沒花了:他們為啥留下千萬積蓄不敢花?

原標題:人死了,錢沒花了:他們為啥留下千萬積蓄不敢花?




拒絕佛系,北野武拍廣告教育日本年輕人要有慾望!


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門,日本的年輕人正在放棄傳統的生存和競爭慾望,退回到個人「清湯掛麵」的生活。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2015年的《低慾望社會:胸無大志的時代》(該書中譯本近期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書評君會繼續關注)一書中將此描述為:

「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2017年8月,書評君為此曾發出《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因為他們怕輸》解讀日本年輕人何以進入「低慾望社會」,隨後引起一陣熱議。

大前研一,1943年生, 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出版有《無國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來》等作品。他的評論觀點尖銳而廣受爭議。《金融時報》曾刊文描述他:「當絕大部分日本人還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別人時,大前研一卻是生硬率直,有時還單刀直入般地粗魯。」


而2017年,日本PHP研究所亦推出大前研一關於「低慾望社會」的解讀,及其對策。所探討的主題既是年輕人也是老年人。如今中譯本也翻譯為《低慾望社會》(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年8月),副標題是「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危機與破解之道」。低慾望的年輕人不必多說,貸款期限達三十五年,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且不高於2%,卻還是無人問津;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



日本電視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所折射的,不再是半個世紀前經濟高速增長下的那種年輕人。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門,成為流行。


不願消費的還不只是年輕人,連老年人有車有房,也陷入了「低慾望」的困境,「盡量不花錢,而是存錢以備不時之需」。而他們曾經是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時期的新中產階級,彼時的「高慾望」如今一去不復返。


大前研一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日本的未來感到不安,缺乏信心和安全感。30歲的年輕人也開始存錢,原因也是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如今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等到臨終時,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擁有35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產。

「為了安享晚年而努力存錢,但等到老了以後又不花錢,存款不僅全都剩下了,還多了不少,然而人卻去世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在科技與經濟領域有重要進步,並不完全是人們所說的「失去的10年(20年或25年)」那樣,但身為日本人的大前研一顯然更願意、也更需要對其國度作批評以剖析問題。他堅持認為,人們對未來的不安是經濟無法被刺激的根本原因,而在他看來安倍首相併未真正認識到這一點。


原文作者 | (日)大前研一


整理 | 西西

安倍首相在上任之初為了重振日本經濟,提出了三大政策,即「三支箭」,分別是「大膽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刺激民間投資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戰略」。緊接著為了邁向「一億總活躍社會」,安倍首相又提出了「新三支箭」——「孕育希望的強大經濟」「構築夢想的育兒支援」「安心的社會保障」。雖說氣勢上很強大,但在重振日本經濟這一問題上,可以說這幾支箭一支都沒命中。


雖然如此,但安倍首相直到現在依然想推行他的安倍經濟學。然而,當初因為害怕受到安倍首相攻擊的大眾媒體也開始發表一些批判性文章。例如,《日本經濟新聞》在2016年12月23日刊登的《缺乏結構性改革的預算案,安倍經濟學已露出破綻》一文,直批安倍經濟學。


「勞工不足」與「日元貶值」:經濟無法好轉


之所以安倍經濟學的所有政策都沒有顯著成效,是因為日本政府對現實有著錯誤的認識。例如,安倍首相說,「通過實施安倍經濟學來推動日元貶值,那麼那些遷至境外的製造業就會遷回日本」。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即使這些製造業遷回日本,在日本也早已沒有在工廠工作的工人了。


日本擁有大量勞動力的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經濟高度增長的時期,距現在也有40多年了。確實,在那個年代,由於從地方中學畢業的年輕人紛紛湧向大城市求職,所以只要是首都圈的工廠,勞動力都很充足。但一進入20世紀70年代,地方的初中畢業生集體湧向東京就業的景象漸漸成為過去式,位於城市周邊的製造業為了招到工人,開始向東北等地的農村地區遷移。



日本三十年經濟發展水平變化(1980-2010),1991年是其停滯起點。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經濟展望資料庫,2011年9月。圖片製作: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網。


現在,由於日本的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再加上大學升學率的提高,如今即使在地方也很少有初中畢業的工人了,而那些到了二十二三歲還連一根鉛筆都沒削過的大學畢業生,並不適合工廠的生產工作。如今的大學畢業生都是趨於充分就業的狀態,所以誰也不想專門去工廠工作。


因此,勞動密集型工廠只有設在泰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才能確保充足的勞動力。當然這種現象並非只出現在日本,藍領階層不足是所有發達國家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日本想招募成百上千的工廠工人的話,就只能像德國那樣依靠外來移民了。


我曾經參觀過位於德國漢諾威的一個輪胎工廠,在那裡,除了廠長,剩下的工人幾乎都是外來移民。德國的失業率只有4%(歐洲標準:歐盟統計局),失業率能夠如此之低也是必然的。

所以,日本要想擁有充足的勞動力,政府就必須接受移民,引進100萬人左右的外國勞動者。但是,安倍政權卻不接受移民,這樣下去肯定無法實現擁有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工廠勞動力。



《管理美元》


作者: 船橋洋一


譯者: 於傑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廣場協議」一般被認為影響了日本與美國的貿易,也影響了日本隨後的經濟走向。


同樣,日元貶值有利於企業出口也是謊言。長期以來,美國不停地發起貿易戰且誘使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嘗盡苦頭。基於這樣的經驗,為了儘可能不受匯率變動的影響,如今日本幾乎所有的出口型企業都將生產地、經營地設在日元、美元以及東南亞等多種貨幣的國家,那裡採取對匯率變動持中立狀態的「中性貨幣政策」。


無論是1美元兌換70日元還是120日元,這些企業都能倖存下來,而那些主張「日元必須要貶值」的企業早就破產了。或許有人會說:「經團聯(經濟團體聯合會)不是鼓勵日元貶值嗎?」然而,那群人是因日元升值而飽受痛苦的一個老年人群體。


同樣,被安倍首相當作經濟支柱的「國土強韌化規劃」「災後重建」「建設磁懸浮中央新幹線」等政策,也沒有什麼大的效果,只是給承包工程的土木建築業帶來了一些微薄利潤而已。由於日本是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所以通過增加公共事業建設帶來的經濟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對於建設磁懸浮中央新幹線這項政策,由於日本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稱要用自己的資金來修建,所以這項政策並沒有引起國民的爭論。若這條新幹線開通,從東京到名古屋只需要40分鐘,但區間內90%的地段均需建設隧道。JR東海應該對這項工程重新做一個基本評估,估算線路開通後一定會乘坐的人能有多少,算上公司要繳納的稅款,這項工程是否能產生利潤。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


作者:池田信夫


譯者: 胡文靜


版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年5月


池田信夫認為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原因包括:財政赤字過於擴大;日元對美元升值,導致通貨緊縮;勞動生產率低下;不平等的薪酬體系。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日本人對於未來的不安,沒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來。」


美國經濟政策在日本行不通


在安倍首相的經濟智囊團成員里有內閣官房參事、美國耶魯大學名譽教授濱田宏一、明治學院大學客座教授本田悅朗(2016年6月辭去內閣官房參事職務,現任日本駐瑞士大使)等人。這些智囊團成員都是將美國經濟學引入日本的先行者,他們直到現在還堅信自己年輕時在美國所學的金融政策、財政刺激政策等20世紀的宏觀經濟政策會完全適用於現在的日本。


很顯然,如今的日本與當時美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被濱田宏一和本田悅朗奉為聖經的經濟學,其前提是「國民擁有強烈的慾望」。

如今的美國仍然是這種狀態。只要利率稍微下降,國民就想著要買車、買房、買家電等。很多人職位一到課長、部長級別,即使自己已經有了房子,也還是會很自然地考慮在南方比較暖和的地方再買一套,以便退休後居住。由此可見,美國社會就是由一群有著旺盛慾望的人們構成的。所以,在美國,只要向市場投放大量資金,或者降低利率,經濟就會馬上好轉。不可否認這一邏輯在美國是成立的。



日本老年人喜歡」靜態」的生活方式。圖片來自網路。


想確認美國屬於高慾望社會,去看一下美國的單身派對和單身酒吧就會了解。在美國,每到周末到處都是單身男女聚集的單身派對。城市裡還有單身酒吧,這些地方都已成為單身男女約會的場所。當然日本也有這樣的俱樂部和酒吧,比如位於東京港區的麻布和六本木等街區,不過這些地方的目標消費人群多是年輕人。美國就不是這樣,在美國,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聚會和酒吧。


我有一位美國朋友,雖然已經60多歲了,但每到周末他就西裝革履地前往單身酒吧,自己坐在吧台喝酒,並和周圍差不多歲數的女性搭訕「下周一起吃飯怎麼樣」,簡直就是開啟了第二次青春。美國人之所以過了60歲還能夠開心地出入單身酒吧,是因為不論男女,他們都有著旺盛的慾望,都想著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然而,60歲的日本人都在幹什麼呢?在公寓里狹窄的陽台上養著蘭花,牽著比貓還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這些樸素的興趣就能讓日本國民非常滿足。對於這樣一群低慾望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會穿著好看的衣服,化著精緻的妝容,興沖沖地去單身酒吧。


日本電視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劇照「是不想結」。


不過,在日本,低慾望的不僅僅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是一樣。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既不想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生子,從30歲開始就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錢。


提到買房這一問題,日本有國民長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貸款,可以說是相當優惠的一項政策。然而,即使利率低於1%,想要貸款買房的日本國民也相當少。若是國外有這種優惠的房屋貸款類型,一定會有很多人貸款買房。


所以,現在的日本已經步入國民失去消費慾望的「低慾望社會」。國民的低慾望才是日本社會最大的特徵,是日本經濟低迷的元兇。因此,將美國那種高慾望社會的經濟對策用在日本這種低慾望國家,一定不會有成效。

「儘可能不負債」讓日本年輕人低慾望


日本已經進入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低慾望社會。


低慾望化最明顯的人群是年輕人,他們本應該是最有消費慾望的消費核心人群。這些年輕人的低慾望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Mild Yankee、AEONIST和LaLaporter。



《低慾望社會》


作者:大前研一


版本:(日本)小學館 2015年4月


「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第一個關鍵詞是「Mild Yankee」,是指那些社交活動半徑僅為從自己家向外五公里以內的日本年輕人,他們成年後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時期的朋友。


第二個關鍵詞是「AEONIST」,即「永旺人」,指那些幾乎生活在永旺商城(AEON)里的年輕人。因為永旺商城裡有ABC-MART、優衣庫、NITORI等專賣店,在這裡年輕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買齊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們不僅僅在這裡購物,就連與老友敘舊也選擇在永旺商城裡的咖啡廳或居酒屋。

第三個關鍵詞是「LaLaporter」,是指那些生活完全圍繞三井購物廣場LaLaport展開的人們。「LaLaporter」自認為比「永旺人」更高級,所以會有一種優越感。而事實上,他們日復一日的生活都在一個地方就完成了,在這一點上他們兩者並沒有大的差別。


現在的日本,像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等成功人士都應該是年輕人崇拜的對象,然而日本的年輕人好像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這些成功人士都是異類,與自己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日本年輕人從一開始就畫好一條線將自己與這些成功人士分隔開來,「不越雷池一步」。可以看出,幾十年間日本年輕人的基因完全變了。



日本電影《家族的形式》(2016)中的單身主義。


我經常與那些二三十歲的商務人士聊天,發現他們大部分都覺得自己不需要車,也不想買房,不想結婚。我認為這些想法的背後是一種「儘可能不負債」的心理。


我們年輕的時候比現在的年輕一代要窮得多。我記得在結婚時,我的工資還不到6萬日元,即便那樣,我們也沒有因為沒錢而選擇不結婚。我記得在蓋房子時,住房貸款的利率超過了5%,所以還完全部貸款後,算下來利息比本金還要多得多。即便如此,那個年代的我們覺得能夠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主人是很高興的事情,即使上班需要一個多小時也不嫌麻煩。在那個年代,可以說負債並不是虧損,反而是努力生存下去的動力。



《日本新中產階級》


作者:傅高義


譯者: 周曉虹 等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二戰後日本經濟復甦背景下,新興中產焦慮與前進的眾生相。


未來是不確定的,這一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改變。但是,我們那代人即使貸款借錢也要買車買房,而現在的年輕人不會為了買車買房負債,認為努力攢錢才是明智的選擇。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成年後也不離開故鄉,既不買房買車,也不結婚。一群慾望如此衰退的人們,縱觀全球也就只有日本才有了。可以說,這是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首次出現這種狀況。國民對匯率變動、貨幣供應量沒有任何反應,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


日本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005)以日本東京舊城區夕日町三丁目的一條商店街為背景,再現了1958年日本經濟開始復甦時期的普通人的生活。


30歲就開始存錢是因為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


那麼為什麼年輕人不積極地消費呢?顯然是因為他們對未來和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換言之,就是完全不信任日本政府。若是日本政府能夠讓他們足夠信任,他們自然就會想著充實自己的生活,然後去消費。


瑞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瑞典國民根本不必擔心自己年老後會被國家視為麻煩,所以大家都不存錢,也不買保險,賺來的錢全都毫無顧慮地用來享受生活。義大利的國民也是如此,因為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想著要在去世前把錢花光,乾脆就經常休假旅遊。


然而,日本國民從30歲左右就開始存錢,即使存款已經足夠買車買房,也還是要將一部分錢用於儲蓄,以備自己老年生活。我還真沒聽說過有哪個國家的國民從30歲就開始擔心老年生活並積極存錢。


然而,安倍首相在參加日本勞動組合總聯合會舉行的集會時,提出讓企業給員工加薪,真是讓人目瞪口呆。

對於現在的日本,即使企業勉強給員工加薪,由於國民普遍對老年生活和未來感到不安,他們只會把那部分錢用於儲蓄,而不是消費,日本經濟是不會因此而好轉的。顯然安倍首相併沒有認識到這一事實。


在日本,不花錢的不僅是在職一代,還有老年人。日本的老年人明明有錢,卻一直攥在手裡不願消費。


《戰後日本經濟史》


作者:野口悠紀雄


譯者:張玲


版本:後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8年4月


野口悠紀雄將日本經濟增長停滯歸因於「1940年體制。」點擊圖片查看新京報·書評周刊往日文章《「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他們當年高傲地說》


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已經超過25年了。一般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國民為了維持基本生活是會取出存款用於消費,所以這25年來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應該是減少的。然而在這25年間,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從1000萬億日元(1990年年末)增至1700萬億日元,足足增加了700萬億日元。這正是因為老年人一直存錢導致的。


事實是,日本的老年人普遍將每月匯入年金賬戶里的三成資金用來儲蓄,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幾乎不花錢。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等到臨終時,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擁有35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產。


他們不花錢的理由之一,那就是存錢「以防萬一」。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用做,國家每兩個月就會將固定的金額匯入他們的賬戶,什麼都不用擔心,而且即便是為了享受生活花光所有的積蓄也無大礙,但是這些老年人卻為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的「萬一」而辛苦存錢。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習慣。



二戰後的東京街頭。


「二戰」後,日本受到聯合國的嚴厲制裁。而且,日本國土面積本來就狹小,資源匱乏,所以要想實現戰後復興,讓近一億的國民都吃上飯,日本只能選擇加工貿易這條路,即從外國進口原材料,然後在國內進行加工再出口到國外,依靠產品附加值盈利。面對這條唯一的出路,戰後的日本政府將「不勞動者不得食」這種思想通過學校教育灌輸給國民。這樣一來,勞動者就會從早到晚汗流浹背地辛勤工作,產量也就大大提高了。此外,作為一個戰敗國,想重振本國企業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銀行要想提供低利率貸款給有潛力的企業,就必須要集結整個國家的資金。因此,當時的日本政府大力號召國民「為了美好的將來而儲蓄」。


這一嘗試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整個日本都沉浸在喜悅中。所以,在日美髮生貿易摩擦時,即使美國指責日本,認為「日本國民普遍超負荷工作」,日本國民也充耳不聞。


就這樣,他們那一代人從懂事起就不停地被家庭和學校教育「要勤勉,不要做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要努力存錢」,如今他們步入老年了,日本1700萬億日元個人金融資產的大部分都是他們持有的。在「不勞動者不得食」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一直以來他們都是咬緊牙關艱苦生活,從來沒被教育過要好好享受人生。對於這樣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到了花甲之年,即使有人勸他們「從今往後也要像義大利人那樣好好享受人生」,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享受。



《低慾望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危機與破解之道》


作者:大前研一


譯者:郭超敏


版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年8月


本文內容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授權整合自《低慾望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危機與破解之道》一書第一章第1、4、5及9等節(版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年8月)。整合有增刪,順序有調整,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大前研一;整合與編輯:西西。題圖取材:日本電視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劇照。未經出版社或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因為他們怕輸


第一批90後:我們的底色其實是一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誇大孔子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不科學的
他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清華哲人」,最終卻慘遭迫害沿街乞討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