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做好自己的事 保持戰略定力

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做好自己的事 保持戰略定力

開欄的話

美國挑起的中美經貿摩擦,正在危害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安全,阻礙全球經濟復甦步伐。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現狀及其引發的關於中美關係的種種看法,我們始終堅信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始終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與信心。

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中國有準備;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發展道路,中國有辦法。如何正確認識局勢與未來,科學應對並有效化解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回應國家需求、民眾關切,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核心職能和應有擔當。

本期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長蔡昉

主持人語

中美經貿摩擦引發輿論場關於中美關係的種種擔憂。有些人面對美國的壓力心虛了,心裡沒了底氣,甚至認為中國發展成就得益於美國的「恩賜」。在新時代,如何觀察美國,怎樣看待自己?把握現階段的中美關係,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應妄自菲薄;既要有智慧與眼光,更要有定力與耐心,最為關鍵的,就是在波瀾與風雨中做好我們自己。我們始終堅信: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有風有雨是常態。這次中美經貿摩擦是美國先挑事發起。需要看到,同4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體量、綜合國力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定力、認清實際,方是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特組織撰寫三篇文章,介紹國外智庫及媒體對美國政府對華政策評價,闡發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底氣與自信,建言新時代中美關係健康發展。

「比的是意志、耐力、道義和國際大勢」

丁奎松

最近,中美經貿摩擦進一步激化,不僅對二戰後形成的國際多邊貿易體制構成極大衝擊,將美國貿易霸凌主義嘴臉暴露在世人面前,更使得處在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成為國內外熱議話題。面對美國的壓力,有人心虛了,生怕一言不慎,引來美國戰略轉向。在新時代,如何觀察美國,怎樣看待自己?這是擺在面前的大問題。

無須否認,美國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按照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9.39萬億美元,人均GDP達5.95萬美元;美國2019財年防務開支預算達7160億美元,軍力無人可比,具有很強全球掌控能力;美國的科研、教育引領世界,體育和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今年以來,美國經濟高漲,一季度增長率為2.2%,二季度達4.1%;失業率降至歷史較低水平;特朗普的支持率也有所上升。

然而觀察美國,不僅要看經濟因素,還要看美國政治變化和對外戰略是否得人心。

從美國內政看,社會並不太平。一是美國黨爭激烈。美國政壇聚集了一批長期遊走於主流社會邊緣、抱持民粹主義且政治冒險性很強的保守派人士。此外,共和黨與民主黨爭鬥呈白熱化,面對11月中期選舉,前總統奧巴馬、希拉里·柯林頓等民主黨人士紛紛出場造勢,最新拉斯穆森民調顯示,目前民主黨支持率達45%,高出共和黨4個百分點。二是「通俄門」事件調查正慢慢發酵。美國特別檢察官穆勒逮捕特朗普前私人律師科恩後,坐實了兩件事:一件是特朗普兒子大選期間會見俄羅斯代理人以獲取希拉里材料事件;另一件是科恩為特朗普掩蓋「艷星門」事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等主流媒體抓住一切機會對此進行攻擊,美國社會對這些事的關注度普遍高於經貿摩擦。三是貿易戰對美負面後果正在美國社會顯現。7月,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連續兩周為零,美國政府雖為豆農提供120億美元補貼,但美國大豆協會和相關州仍要求政府停止貿易戰,原因很簡單,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能夠替代中國這個美國大豆最大進口國。隨著經貿摩擦深化,此類現象正在不斷發酵。

從美國對外戰略看,美國政府2017年底以來連續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一系列國家安全文件,稱中、俄是「修正主義國家」,中國是美「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這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多年來戰略上進退失據而出現的戰略焦慮。由此,美國政府揮舞「美國優先」大棒,對華意識形態、軍事、經濟施壓三管齊下;壓迫盟國分攤軍費;對與美貿易順差國實施關稅制裁。

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人類共同發展命運日益緊密的今天,美國政府這套充滿冷戰思維的「競爭戰略」註定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一是以「美國優先」錨定「公平貿易」的經濟支柱,在國際上對中國和包括美國盟國在內的對美順差國進行關稅制裁;以中、俄為「競爭對手」,在全球依託盟國和夥伴關係網路強化安全支柱,謀求遏止中國影響力上升。兩個支柱相互打架,目標不明,使盟國離心離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表示,貿易戰衝擊所有國家,損害各方利益,「德方願同中方一道,發出共同支持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二是國際社會希望和平發展,加速推進平等互利的區域合作。近來日本對東北亞合作轉向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項目,據報道,2018年5月,中歐班列從中國延伸至日本,從而使日本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一部分;最近,日本和歐盟面對美國關稅制裁,達成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將取消幾乎所有關稅;東盟在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建設同時,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達成單一磋商文本草案。

可以看出,經貿摩擦背後反映出美國政治力量消長,凸顯美國對中國的焦慮,經貿問題不過是政治變化的外在表現。當今世界,美國的霸權主義和貿易霸凌主義雖逞狂一時,但和平發展是大勢,冷戰思維不得人心。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從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算起,兩國關係在跌宕起伏中發展已有46個年頭了。我們很有必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砥礪前行。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成果有目共睹:1979—2007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9.8%;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GDP達82.71萬億元(12.25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9%,經濟規模達美國的63.28%;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大國,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人民幣27.7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4.2%;截至今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達3.1121萬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美歐日三家總和。同時,中國工業門類齊全,數字經濟、科技創新能力、教育普及率等提升迅速。

取得這些發展成就,首先源自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夠有效地明確戰略發展方向,抓住戰略機遇改革開放,自上而下地抓緊落實,及時聽取各方意見及反饋。其次,我們探索了一整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干預。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確定政治路線和明確發展方向後,能夠有效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向確定的發展目標迅速推進。

上述三點是中國敢於迎戰美國製造的經貿摩擦的底氣所在。當然,我們也不諱言自己與美國的差距,中國與美國人均GDP之比為1:6左右,這是美國「整治」主要對手的重要壓力點;中國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經濟開放、科技創新、國際治理能力仍有較大進步空間,經貿摩擦無疑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影響,必須有艱苦努力、長期應對的充分準備。

回顧往昔,中美關係發展從來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礎之上,絕非美國對中國的恩賜。鄧小平同志曾談到中美關係:「我們對自己也有一個清醒的估計,我們有『塊頭大』這個好處,還有就是不信邪……中國是敢於面對現實的」。

中國有困難,美國也有問題,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堅持原則和發展利益,辦好自己的事。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同美國政府比的是意志、耐力、道義和國際大勢。中國希望促進中美關係,無意打亂現存國際秩序,無意同美國戰略競爭,無意打貿易戰,但決不懼怕壓力和挑戰。

(作者:丁奎松,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事實勝於雄辯 公道自在人心

——國外智庫及媒體評美國政府對華政策

王靈桂

自今年3月22日美國公布對華301條款調查報告以來,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頻頻放言、多方出招,在國際國內輿論場上造成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在美國,面對這樣的一意孤行,為數不少的普通民眾、社會精英、智庫、媒體,不斷發出充滿憂慮的聲音。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認為,「特朗普政府與中國開展貿易戰的決定,在方法上是僵化的,在目標上是盲目的,在後果上是自欺欺人的」「特朗普正在給這個國家帶來真正的經濟成本,卻不會實現任何特定目標」。

美國實業界感受到了美國政府帶來的巨大壓力。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評論認為,「美國進口的大部分(近60%),是美國公司為生產而購買的直接投入,通過美國工人之手在美國組裝,就像美國中洲釘業公司需要進口用來製造釘子的鋼絲一樣。甚至連服裝、鞋類、工具、家電、食品、傢具、電腦等成品進口消費品,也不是美國消費者直接購買,而是家得寶、塔吉特、好市多、沃爾瑪、百思買等美國零售商的投入,這些零售商僱傭了數百萬美國工人。因此,對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稅率,是對美國公司所使用的直接輸入的關稅稅率,這就增加了它們的運營成本,使它們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競爭力下降」。

美國企業開始用腳來反對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最近兩個例子說明了美國企業界的態度:特斯拉決定遷移至中國上海建廠,哈雷—戴維森摩托車之前做出了搬遷至印度的決定。7月25日,美國智庫米塞斯研究所發表《特朗普對貿易戰的無知》報告認為,「特朗普政府為增加關稅做出的辯護是對抗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和『竊取知識產權』,但其真實意圖將是迫使中國向美國商品和公司開放市場」「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發動貿易戰並不是愛國主義,也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它並不是要真的保護美國企業。貿易戰是有關政治的,是特朗普對外貿的無知。特朗普誇大了有關對外貿易的『流行神話』(美國是失敗者)」「特朗普開啟了一個同時給美國和中國都帶來痛苦的過程。誰能打贏這樣一場戰爭?沒有人。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後果是,美國汽車製造商因受到當下環境的『刺激』而在中國開設更多工廠,為中國國內消費提供服務,從而剝奪美國汽車工人的就業機會(特斯拉和哈雷—戴維森就是例證)」。

美國政府的政策讓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7月24日,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特朗普經濟民族主義的代價:美國失去外國投資》報告認為,美國政府挑起貿易戰所付出的代價之一是:所有投資都變得更加不確定和政治化,無論是外國還是美國的跨國公司,對美國的凈投資幾乎降為零;企業投資從美國移出,將減少美國的長期收入增長,減少高薪工作崗位的數量,並加快全球商業轉移出美國的步伐。報告分析說,「以外國直接投資(FDI)在2018年第一季度以及在2017年和2016年同期流入美國的情況(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最新數據)為例,2016年第一季度,總凈流入為1465億美元;2017年同期,這個數字為897億美元;2018年同期,這個數字降到了513億美元。這種下跌是美國吸引力普遍下降的結果,今年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已回落至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低點,而現實的情況比這些數字還要更糟糕」「這些跡象表明,美國政府對經濟全球化敵對態度的漣漪,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傳遞到全球的各個領域,並正在產生和發酵諸多負面影響」。

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可能使得美國經濟再次進入大蕭條。7月23日,美國智庫經濟教育基金會發表《特朗普和胡佛式貿易政策的危險》報告認為,「許多政策失誤導致了大蕭條。貨幣政策理應承擔最大的責任,但政客們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並從根本上擴大了監管幹預的規模。一場針鋒相對的貿易戰,主要是由美國引起的(胡佛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也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毀滅。可悲的是,歷史可能正在重演,至少在貿易方面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如此令人擔憂」。報告分析說,「總統挑起了一場貿易戰。他的行為正在侵蝕盟友和對手之間的信任。一旦失去了信任,就很難重建信任。美國企業領導人現在等待風暴過去的想法可能是一個錯誤,因為在此期間可能會造成真正的損害:威脅和應對威脅產生了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推遲對新工廠和新設備的投資」「可悲的是,特朗普似乎對這些擔憂置若罔聞。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上世紀30年代的教訓是:『從貿易戰中恢復過來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容易』」。

美國普通消費者正為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付出諸多代價。美國智庫摩卡特斯中心7月3日以《貿易報復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比我們想像的要多》為題發表報告,認為「關稅其實是對美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直接徵稅。高額關稅不只會傷害外國生產商,實際上它會給美國人帶來同樣多的經濟痛苦(如果不是更多的話)。摩托車製造商哈雷—戴維森決定將其生產移至海外,是美國政府最近對進口鋼鐵和鋁徵收關稅的眾多受害例證之一」。7月21日,美國經濟教育基金會發表《美國人為保護主義付出了什麼代價》報告認為,「政府對跨國貿易徵稅、監管和干預不利於經濟繁榮。美國民眾正在因特朗普的政策而受到傷害」:一是關稅意味著稅收。貿易稅是由進口商支付的,真正的負擔是由個人承擔的,這對家庭來說是個壞消息。二是關稅意味著就業崗位減少。保護主義立竿見影的效應是,在某一特定行業里,會保護一些工作崗位。但是挽救這些工作崗位的經濟成本非常高,保護主義的「無形」效應是使整體就業水平下降。三是關稅意味著製造成本的上漲。美國政府的關稅提高了投入要素的價格,使製造商的製造成本不斷上漲。

美國加征關稅無助於減少貿易逆差。7月9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美中貿易戰的未來》提出:「貿易戰何時才能結束?」報告認為,「中國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能夠經受住這場風暴。與十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降低了,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中國對美出口的增加值還不到中國經濟的3%」「美國在世界上製造了不確定性,其結果之一是,資本從其他經濟體流向美國,在短期內提高了美元的價值,並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美國的保護主義。從歷史上看,當美國引入保護措施時,通常不會改善貿易平衡。以美中貿易戰為例,25%的關稅意味著大約價值500億美元的進口將更加昂貴,而美國可能會減少進口。但由於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美國進口的另外價值5000億美元的商品將會稍微便宜一些,美國將會擴大進口。歷史證明,這對貿易平衡的凈影響很小。這也是中國經濟受到的直接影響可能不會太大的一個原因」。報告還分析說,「中國正在逐步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如汽車和金融服務。如果美國繼續推動貿易戰,那麼隨著中國的開放,美國公司很可能會被拒之門外」。

美國政府應把精力用於真正解決美國的問題上。《紐約時報》在《如何與中國爭奪未來?靠特朗普關稅可能沒用》文章中認為,「如果政府不設立宏大的目標,不把人才從大學裡吸引出來,不聽取學術界的意見和建議,不通過致力於創新解決就業問題,不打算支持新興增長行業,不使美國成為吸引未來製造業的地方,而是一意孤行地打貿易戰,那麼美國將被拋在後面」。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在多份報告中反覆強調,「比起發動一場針對整個世界的貿易戰來說,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改善美國製造業工人失業的狀況:一個更強大的安全網路、普遍的福利,以及聯邦政府支出費用讓人們搬遷到不同城市的策略,都將有助於緩解全球化對某些行業工人的嚴重影響」「美國在人口遷移、幫助工人提高技能、防止自由貿易某些弊端造成政治負面影響等方面,做得並不好。當下的美國需要有一個更全面的政策體系,來幫助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如果特朗普想讓美國再次強大,就應該專註於這些國內政策,而不是和全世界針鋒相對地打貿易戰」。

美國挑起經貿摩擦無礙於中國的發展預期。美國中文網認為,「據美國官方數據,美公布的340億美元徵稅產品清單中,約59%是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美國企業。換句話說,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實際上打擊的是自己人。美國『是在向全世界開火,也在向自己開火』」。7月18日,法國《歐洲時報》發表文章認為,「2018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以6.8%的GDP增速平穩作結。分析人士認為,隨著貿易戰影響逐步顯現,下半年中國外貿和經濟雖然將面臨壓力,但依然能夠保持平穩增長」「貿易戰壓不倒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出口對價格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即使被加征關稅產品全部退出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衝擊也在可控範圍內。2017年中國出口總值逾2.2萬億美元,340億美元佔比僅約2%,平均每種受限出口商品受限出口額不到4000萬美元,分攤到每家企業的金額更小。同時,世界經濟儘管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總體上依然處於復甦軌道,新興經濟體需求亦越發旺盛,這為中國外貿實現市場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中國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加速增長,也有利於彌補貿易戰造成的損失。在此情況下,中國外貿不會因為對美出口受損而大幅度下降,未來保持平穩增長仍然可期」。

(作者:王靈桂,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堅持開放 堅持自力更生

趙江林

時下,中美經貿摩擦引發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對貿易戰結果的猜測更是五花八門。一種錯誤觀點正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沒有美國,中國肯定不行;過去中國的發展靠美國;未來中國的發展還是要靠美國。事實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建設成就,離不開中國人民的自力更生,是中國智慧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結出的碩果。

自力更生始終是中國發展的重要保證。外部提供的機遇固然重要,但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裡。經濟發展亦是如此。如果以GDP來衡量中國發展成就,按時價計算,40年前的中國GDP僅及美國的十分之一,40年後的中國GDP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二,這樣的巨變在人類縱向的發展史上不曾有過。GDP是一國所有常住單位(如企業或個人)在本土上創造出來的價值,是通過市場實現了的價值。2017年,中國擁有12多萬億美元的GDP,美國擁有19.4萬億美元的GDP,分別是中國和美國在各自本土上創造出來的新財富的能力大小和價值體現。換句話說,中國40年間的新增價值體現了中國自身創造財富的能力,而非拜美國所賜。

改革開放是中國智慧的具體體現。開放加速中國發展進程。自工業文明出現之後,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模式大致可劃分為兩類: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一國經濟是否與外部經濟存在廣泛而深入的聯繫。開放條件下的工業化道路與封閉條件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利用外部市場。當一國工業化初期國內市場狹小時,外部市場可以有效補充國內市場不足,使一國生產規模擴張不再受市場制約,特別是在外部市場相對於本國市場「無限大」的情況下,後起國家就可以集中精力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現與外部貨物或服務的交換,進而加快該國的工業化進程,這也是開放條件下的工業化進程快於封閉條件下工業化進程的原因所在。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正式啟動了開放條件下的大國工業化進程,中印兩國GDP差異很大程度上開始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2014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已是印度的5倍。中印兩國的發展經歷啟示我們,開放非常重要,過去的中國嘗到了開放的甜頭,未來的中國只會更加信心百倍地走開放之路。

美國從未對中國格外「施恩」。二戰後美國國家戰略的基本目標有三個:保障國土安全、追求經濟利益和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民主價值觀,在不同時期,這三大目標受到重視的程度不同。冷戰結束後,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成為美國一時的戰略重點,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有增長潛力的市場被美國視為「寶地」,由此加大了對中國的接納程度。但是一些不公平的細節卻暴露了美國對中國始終未放鬆警惕。例如1968年確立的普惠制,是世界上32個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優惠關稅,是在最惠國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減稅以至免稅的一種特惠關稅。是否實行統一的普惠制,由發達國家自己決定。美國於1976年開始實行普惠制,已對140個左右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卻始終未給中國普惠制待遇。另外,美國為推進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還與多個亞洲國家簽訂雙邊貿易投資框架協議,卻從未與中國達成類似協議。

中國具有強大的自力更生底氣。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所走過的成長道路既有對他人經驗的借鑒,更有自己的創新與創造。如今,中國已建立起能夠滿足國內多種需求的工業體系,也為未來儲備了大量高技術人才,中高端技術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首要要素;中國正在推進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減貧工程,到2020年前後將全部消除絕對貧困人口;中國正在加大改革步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通過「一帶一路」,推動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聯動發展。這些人類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理念和舉措正在激勵更多發展中國家穩健前行。

(作者:趙江林,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原標題:做好自己的事 保持戰略定力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系列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8年國際傳播論壇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