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靈雞湯,讓你挫敗感頓生呢?還是勵志滿滿?

心靈雞湯,讓你挫敗感頓生呢?還是勵志滿滿?

我的母親最近玩起了微信,時不時的會發一些心靈雞湯、養身保健之類的文章。而且會在某一個閑聊的時刻,老人的一句:「我不是給你發了嗎?你沒看?」所以,你不看吧,實在是有損老人的一份心意。

「心靈雞湯」起源自傑克·坎菲爾德,至今仍風靡不衰,其催淚勵志的寫作風格讓不少人產生共鳴。但是,目前網路上盛傳的一些偽雞湯也在大行其道。

偽心靈雞湯,又稱偽名人心靈雞湯,是社交網路中出現的,冒用名人之名發布的類似心靈雞湯的段子。

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過世後,網路突然瘋傳一篇署名余光中的《寫給未來的你》的美文,各大網路媒體用此文來追悼余光中。令人震驚的是,這是一出「山寨雞湯」事故。12月21日,該文真實作者、廣州著名作家張梅召開媒體發布會,希望借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著作權,一時成為焦點話題。

還有《姑娘啊!可長點心眼》、《不看後悔五百年!》、《你還在吃小龍蝦嗎?》、《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早已成為朋友圈刷屏的常客。

我們不禁要問:心靈雞湯,為什麼會大行其道?

(一)

這些年盛行的網路雞湯文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15年4月20日公布,報告顯示,通過手機閱讀的成年人中,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

萬事有利必有弊,微信閱讀一方面使我們的閱讀生活更豐富,但另一方面偽科學的、造謠的、抄襲的內容也讓人難辨真假。

在智能閱讀時代,這些年,我們「喝過」的心靈雞湯就不少。一碗碗雞湯端上桌,大家品得津津有味,可誰會知道很多都是假雞湯,而「偽名人心靈雞湯」就更典型。

從微信火熱的那一天開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就立刻化身為心靈雞湯高手了。

一名博主發了一條「莫言語錄」,文中指:「莫言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並@莫言本人。莫言本人轉發了這條微博,並且配文稱:「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當面打翻了這碗「高仿雞湯」。

這並非莫言第一次「躺槍」,早些時候,「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我們都是遠視眼,總是活在對別人的仰視里;或許,我們都是近視眼,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以及「煙戀上了手指,手指卻把香煙給了嘴唇,香煙親吻著嘴唇,內心卻給了肺……」等署著「莫言」名字的雞湯就在網路盛行。

關於這些流傳甚廣的文字,莫言自己從未見過,莫言的女兒管笑笑在接受採訪時說:她父親正在創作,不上網,也沒有微信。「我父親說,『這些流傳甚廣的名言警句都非我所作,我向作者的才華表示敬意』。」

「楊瀾給女孩子的14條忠告」曾在網路上被大量轉發,楊瀾撰文回應稱:看到之後感覺莫名其妙,「我從來沒有寫以此為題的博客」。楊瀾直言,「給女孩的14個建議」一文中提到的多讀書、適當提高自己的品位等建議她也贊同,「但將此總結為給女孩的14個建議實在非我的博客」,並「特此聲明,以正視聽」。而且,網上的所謂「楊瀾語錄」也有一半不是自己說的。

不僅如此,他們還術業有專攻,張愛玲、林徽因談感情談愛情,馬雲專發職場商場勵志文,陳道明儼然成了小清新代言人,白岩松則教育、信仰、人生一鍋端。

白岩松也站出來打過假。面對「我的世界沒有你,很久了」那類酸文,老白說,「我從來沒說過,我沒那麼小資」;面對「有時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丟了」那類抒情體,老白鑒定過後也稱,「我沒那麼文藝青年」。

那些打著名人旗號的微信,還更願意拿故去的人做文章,但仿效水平之低劣,具備一定文學素養的人,一覽便會瞭然。

「林徽因的經典摘錄,總有一句是說給你聽的」、「林徽因的愛情諫言,總有一句溫暖你」、「關於一代才女林徽因的39段文字」……中的比如:「等待一場奼紫嫣紅的花事,是幸福。在陽光下和喜歡的人一起築夢,是幸福。」、「渴望佔有愈多而愈脆弱。」、「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林徽因集》剛剛面世不久,林徽因研究專家陳學勇介紹,林徽因寫詩歌七八十首、小說六篇、散文十幾篇,還有一部未完成劇本《梅真同他們》,文字總量大約五六十萬字。「我從未見過微信上的這些文字出現在文集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這些摘錄、語錄,全都是無稽之談。林徽因的名字被冒用不止這些,前兩年還有出版社冒用林徽因署名出版王爾德譯文集《玫瑰與夜鶯》。」

「認真統計的話,愛情主題只佔林徽因詩篇的少數,寫風物、時光、生死的筆墨格外多。」陳學勇說,林徽因的「文學票友」身份,使她不矯情、不浮躁、不粗疏、不勉強,創作出了一些精美之作,「林徽因詩歌除了玲瓏、晶瑩、雅緻外,還有屹然、超越諸多女詩人的巾幗之處。」而那些低劣之作顯然令故人蒙羞。

(二)

雞湯文盛行的土壤

這些所謂的「雞湯文」的定義不斷拓寬,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人奉其為金玉良言,卻忽視了背後所暗藏的千萬級虛假廣告產業鏈。

寫這些所謂心靈雞湯的多是一些段子手,而冒用名人的名義發布,主要目的是為了騙取關注度最終獲得商業利益。

「這類雞湯很多都出自段子手,看似溫情脈脈,背後則是真金白銀的商業利益。段子手通過微博、微信分發出去,博取點擊量和粉絲量,吸引大家對產品、商品的關注,最終實現盈利的商業目的。」在西安一家網路媒體做編輯的郭昊告訴記者,互聯網時代,「眼球經濟」長盛不衰,文章火了,粉絲多了,利益自然就來了。

郭昊說,「雞湯文」大多由專門的微信公眾號或者APP等轉發平台進行分發,註冊人員再通過轉發此類附帶廣告的文章來獲取分成,轉發一次1到5分錢;一篇10萬+文章,轉發平台可獲得兩三萬元的灰色收入。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開展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工作,嚴肅查處5類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首次將新媒體賬戶列為了重點整治對象。」對微信雞湯文存在的問題,一名工商系統工作人員坦言,隨著社交神器微信的爆髮式普及推廣和應用,各種網路詐騙、非法營銷、侵權等行為依託微信公眾號平台,借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披著合法的外衣,精準到達每一個使用微信用戶的朋友圈。

該類營銷藉助的是新興社交平台微信,具有傳播迅速、轉發量大、不易監管、由點到點反覆出現等特點,廣大用戶不勝其擾。

清華大學瀋陽教授團隊成員焦曉潔說:「心靈雞湯的存在是一些公眾號的營銷策略,他們懂得怎樣打動用戶,圈住粉絲。即使是一些非情感類的公眾號,也會在推送中夾雜著雞湯。」

所不同的是,和過去任何時候相比,如今心靈雞湯的功利性更強。

(三)

雞湯喝多了也無益

當魚龍混雜的心靈雞湯和微信捆綁在一起的時候,其傳播空間變大,表現為「隨時隨地」。

偽心靈雞湯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程度不算高、沒有更多機會讀書的人群中,以及一些急於走向成功的人群中,他們尊崇名人,認為名人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舉動,都具有不可辯駁的引導力量。

「雞湯文」、「成功學」的受眾人群主要是就業前景黯淡的大學生,中青年女性,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一輩。由於大學生畢業後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加之國內的房價居高不下,尋求心理安慰和解脫,尋找所謂財富成功的方法,諸如比爾蓋茨,馬雲等名人語錄就大行其道。

此外,中青年婦女因作為家庭主婦,閑暇時間充足,受限於狹小的交際圈,想尋找感情的宣洩口,加之她們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造成人生真諦似的「雞湯文」在她們之間廣泛流傳。

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一輩對網路文化感到新奇,但對於網路虛假內容沒有辨別力。而「雞湯文」中的養生帖往往是生活常識和規律性的東西,很多無專業深度草根網民容易對其產生認同,並不會有太多的逆向思考。

這幾類人群多數處在一種迷茫、傷感、脆弱的狀態下,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懷、指導和幫助。因「巴納姆效應」,他們傾向於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一描述十分空洞,仍會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所以「雞湯文」會博得這些人群的同情心,產生共鳴。

學者余世存直言不諱地說,「中國人的思維訓練不夠,即便是很多人已人到中年,還沒有學會獨立思考,所以這種打著名人旗號、貌似有道理的假心靈雞湯,很容易就能把他們征服。」

(四)

多少雞湯都不如你的信仰

無論是雞湯還是偽雞湯,都需要我們有自己清醒的判斷,保持獨立的思維和邏輯。

不能否認的是,心靈雞湯在一些人的生命中也曾扮演著重要角色。

其實人們從來都不排斥真正的心靈雞湯,只是由於大眾化口味、勵志化包裝、快餐式閱讀,大量的心靈雞湯被粗製濫造了出來。我們討厭的只是那種不負責任、經不起推敲、由大量說理性和認知性文字壘砌起來的假雞湯。

生活不只有焦慮和失敗,還有夢和遠方。一代代人成長,一代代人老去。時光捲走他人的故事,我們只剩下自己。

套用倉央嘉措的一段經典:心靈雞湯,我不是普渡眾生的佛,我來尋找今世的情。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雞湯療效如何,關鍵在你的去偽存真。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裡,這杯水立即變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藍色的大海。為什麼?因為兩者的肚量不一樣。不熟的麥穗直刺刺地向上挺著,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為什麼?因為兩者的份量不一樣。寬容別人,就是肚量;謙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質量。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前者得到了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他們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對於網路雞湯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煩惱。

你我皆凡人,過好每一天。

(有關資料均來自網路,特別鳴謝!)

GIF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歸雲 的精彩文章:

大同滿城槐花香

TAG:雲歸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