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收視率你相信嗎?

收視率你相信嗎?

影視圈迎來處罰整頓的「至暗時刻」。自崔永元曝出演藝圈簽訂「陰陽合同」的違法貓膩後,行業被推至風口浪尖,成了全社會的輿論焦點。政府、播出平台乃至製作機構連番出擊,企圖整治混亂局面。

而明星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6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雖然稅務局並未下達正式文件,但明星個稅將提至42%的消息持續發酵。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6大製片公司發出《關於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風氣的聯合聲明》,共同抵制藝人天價片酬、偷逃稅、「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聲明》中更是明確要求「藝人單集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片酬產生的稅費將由演員方承擔。而崔永元矛頭指向的《手機2》劇組中的演員范冰冰傳出「消失」、被調查、被限制出境的消息,其主演的電影《爵跡》《大轟炸》分別撤檔、改檔,微博停更等一系列反常跡象讓傳聞甚囂塵上。

不過電影導演協會在昨日呼籲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問題。造成行業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是「天價片酬」和「偷稅漏稅」這些公共輿論的熱點,更重要的是市場公平問題,諸如票房造假、收視率造假這些混亂現象都值得關注。

去年仙俠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日播放量超過15億次,讓人發出「中國人口嚴重不夠用了」的調侃,而今年楊冪主演的《扶搖》《談判官》以超過百億的點擊量躋身近半年劇集播放量排名前兩位。網路點擊量是怎麼算出來的?我們重新推送這篇收視率之謎的故事。各大網路平台統計標準不一,數字缺乏第三方監管,動輒百億的播放量能信幾成?

影視行業數據造假問題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中再度成為熱點。針對傳統票房、收視率造假問題,視頻網站播放量真偽,主持人曹可凡提出建立公平客觀的數據評價體系,編劇趙冬苓更提議對「刷數據」行為動用刑法處罰。收視率之謎在仙俠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時曾達到最高點,2月15日,新媒體數據監測公司Vlinkage統計顯示其網路日播放量超過15億次,該數據由愛奇藝、騰訊、優酷等8家視頻網站公開播放量加總得出,如此量級被戲謔調侃為「中國人口最近幾天嚴重不夠用了」。與此同時,央視索福瑞(CSM)52城數據顯示其電視收視率達1.4%,實時收視數據提供商酷雲數據則顯示其關注度不到1%,數據撲朔迷離,孰真孰假?

長期研究收視率的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教授劉燕南分析,得益於互聯網數據獲取的便利性,如今內容平台方都具備掌握數據的能力,但問題在於其客觀性難以評估。一方面,「網路播放量」概念模糊,且不同視頻網站計數標準不統一。「播放量到底統計的是點擊人次數還是視頻點擊的總次數?」劉燕南質疑,有的視頻網站默認每分鐘計數一次,即一名用戶觀看30分鐘視頻被默認為30次點擊,更有甚者,有些網站將與劇集相關的片花點擊量也算入正片播放量中。不僅如此,對於究竟觀看多久算作一次有效「點擊」,統計標準也不盡相同,「如果用戶一點擊就計數,很難排除用戶誤點的情況,」劉燕南說。另一方面,視頻網站數據缺乏第三方監管,造假成本極低,譬如用機器刷點擊量的方式極易操作,外界難辨真偽。在她看來,數據客觀性的建立亟待第三方平台介入,目前,國外互聯網收視測量主要由跨國性的市場調查公司主導,尼爾森、凱度、康姆斯科三足鼎立,而國內嘗試第三方互聯網收視測量的是央視索福瑞(CSM)與康姆斯科合作的跨屏收視測量(CMAM)項目。

CMAM從2017年1月開始發布熱點節目跨屏收視周報,央視索福瑞副總經理肖建斌說,除了傳統電視端,CMAM目前的互聯網測量範圍還只局限在電腦端(PC)。康姆斯科北京分公司負責人蔡芳解釋,CMAM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兩部分。首先是互聯網上如何測量的問題。在電腦端,CMAM將測量分為受眾端與內容端兩塊。受眾端採用了按照網民分布的年齡與區域抽樣的方式,CMAM的樣本總量為60萬,在樣本的受眾端植入監測器後,能夠直接監測用戶產生的所有播放數據,從而由樣本推及整體。同時在內容端,CMAM得到包括愛奇藝、騰訊、優酷等7家主流視頻網站許可,在播放器上加碼,得到的播放數據可作為輔助參考。蔡芳指出,使用受眾端樣本監測的方式能夠杜絕內容端流量作弊的情況,「樣本都是真實的人,所有數據都有真人相匹配,不可能由機器產生,」蔡芳說。第二部分是建立數據標準。在蔡芳看來,互聯網上表示節目點擊量的指標分為兩種,即UV與VV。UV代表觀眾總人次數,即特定時間內收看節目的不重複觀眾總規模。而VV為點擊視頻的總次數,即總播放量,「例如用戶第一集看了10分鐘,第二天接著看,就會算作2個VV。」但不論是計算UV還是VV,CMAM在計算點擊量時,必須在正片開始3秒以上才計作有效點擊,排除用戶誤點的情況。

接下來,CMAM將嘗試引入互聯網收視時長的概念,與傳統直播的收視率建立可比性。而其更大的挑戰在於進入不同屏端。「除了PC端,用戶在互聯網上觀看的屏幕越來越多,包括移動端、互聯網電視,每進入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測量就變得更為複雜,」蔡芳說。

但在第三方廣告效果評估機構秒針首席營銷官趙潔看來,對廣告主而言,互聯網節目收視測量的意義正在削弱。一方面,過去傳統電視上,廣告主無法實現自主測量,因而只能依賴收視率數據評估廣告效果。但在互聯網上,廣告主能夠不再依賴媒體提供的播放量數據,而是通過諸如秒針這樣的第三方廣告監測公司對自身廣告加碼,直接監測廣告曝光次數。另一方面,趙潔分析,得益於互聯網廣告的多樣性,未來越來越多的廣告將遠離節目內容,節目收視的評估對這部分廣告不再重要。「賣廣告的本質就是找到用戶,」趙潔說,在電視媒體時期,人依附在節目上,因而廣告都需要通過判斷節目找到背後受眾。但在互聯網上,找到用戶的方式非常多。在她看來,與內容結合的廣告更多是出於建立品牌的目的,如果純粹為了轉化銷量,「這類廣告只需要精準地出現在你的淘寶頁面上,目的就達到了,根本無需再依附一檔節目,」趙潔說。

(本文原刊於《商業周刊/中文版》2017年3月)

撰文:王憶萬 編輯:耿川迪、王越丁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風險照進現實:特朗普與全世界為敵真的拖累了經濟
因為這個原因,普拉達上半年恢復增長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