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果心懷嗔恨,快樂將遠你而去

如果心懷嗔恨,快樂將遠你而去

主講 | 雪歌仁寶齊

前面第三偈中有講到,如果我們沒有對治嗔恨心,沒有努力改變自己的(壞)脾氣,令心常常處於嗔恨心的煩惱中,會使自己的身心變得都不健康。

第四個偈頌講到,嗔恨心不僅隻影響到自己身心會不健康,而且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乃至為他出錢出力、為他付出過很多的那些人,也一樣會遠離、捨棄我們。而且我們曾出錢出力、(幫助過)的那些人,(如果我們對他們生起嗔心,他們)最後不僅不會報恩,而且因得罪了他們,反而會加害我們。

接下來第五偈頌: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第五偈的前面兩句講了兩個內容。

第五個偈頌第一句中的「厭」,藏文是心會受傷、(傷心)的意思。

「嗔令親友厭」,講的是如果我們是脾氣不好的人,那麼我們的親戚以及非常好的朋友,他們會在心裡為我們擔憂:「這個人(因為脾氣不好),他自己固然身心會不健康,而且即使他出錢出力幫助別人,可是別人對他依然不會感恩」。

想到這些,會令親戚們的心裡受到傷害。所以,嗔恨心還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會令到那些真心關愛我們的親友,心裡也會受到傷害,這也是嗔恨心的一個過患。

(嗔恨心)還有另外一個過患。

作為修行的人,以菩薩來說,所要修的是「六度」、「四攝法」。修「六度」主要是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四攝法」是度眾生的時候(要修的)。

「四攝法」四個中的每一個法都有攝持、度眾生的作用,但如果因自己(的嗔恨心令)脾氣不好的話,那麼無論你在四攝法上如何努力,依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為什麼呢?因為四攝法按照順序來說,第一個是布施,(第二愛語、第三利行、第四同事)。布施做好了,才可以第二、第三、第四依次往下修。

倘若第一個布施沒有做好,(修)後面三個,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用。但是,雖然我們有認真修第一個布施,但由於自己的嗔恨心以及非常暴躁的性格、脾氣,會導致布施的攝持作用根本不會出現。

「雖施亦不依」的意思是,雖然有布施,但沒有起到攝持的作用。

「不依」是指沒有攝持到。倘若被布施的那個人有依靠我們的話,就等於有攝持到他;如果布施了之後,他還是離開我們,那布施就沒有起到攝持的作用。所以這也是嗔恨心的一個過患。

(第五偈的前面兩句講了以上)這兩個(過患)。

總之,(入行論第六品中講到嗔恨心的過患時),第一、第二個偈頌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會令來世不會有安樂——這是我們今生看不到的果報。

第三偈、第四偈以及第五偈的前面兩句,是講會有今生看得到的四個過患:第三個偈頌是講今生身心會不健康;第四個偈頌是講今生周圍這些我們出錢出力(幫助)的對象,也會對我們不好;

第五偈中的前面兩句也有講到兩個過患——總共有這四個過患。

(第五偈的)後面兩句,是對前面四個偈頌以及第五個偈頌當中的前兩句所做的一個總結。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意思是:如果我們心續中一直存有嗔恚心的話,就不會、也不可能有安樂。嗔恨心會令我們無論今生還是來世,悉無安樂——「安樂不久住」,就是這個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即使樂善好施,若不注意這點也會引來殺身之禍
經常觀察自己的缺點,就像擠出膿血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