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個答案我滿意

這個答案我滿意

這個答案我滿意

這個答案我滿意

眾相緣起,空無自性,相不可得。五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了悟五陰本空就是佛,即身就是佛,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當我們體悟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剎那之間就轉成諸佛身。但是在這裡要講分理跟事。有一個法師問得非常好:「請問慧律法師,開悟的人算不算佛?」我說:「這個要分理跟事,大悟見性就是佛,他的心和佛一樣,這是站在理上來講。站在事相上來講,沒有佛的三十二相不是佛;沒有佛的八十種好不是佛;沒有佛的十力不是佛;沒有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不是佛。」哇!法師!您這個答案我非常滿意!

有一個比丘住了二十年茅棚,專門念佛、誦經。我問他:「《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現在是用什麼求佛呢?」他說:「沒有人告訴我。」《金剛經》《彌陀經》都是佛講的,兩部經典有沒有交集處?一定有!佛是講得很清楚。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彌陀經》講:若一日乃至七日,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本性的功夫,有理一心跟事一心。念佛的人對第一義諦不懂,那你如何契入佛心呢?

《金剛經》叫你不可以音聲求,是叫你開般若智慧,破一切相,這是心性上的功夫;凈土法門叫你念一句佛,重點在一心不亂,還是心性上的功夫。諸位!萬般的經典,如果你不能會歸究竟的心性,實相無相,第一義諦的妙理,妙性涅槃,大圓滿的鏡智,只是從這本經典與那本經典的切入點去看,你會覺得有矛盾。

有一個人說:我念佛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我就供一尊阿彌陀佛。我說:好!旁邊的居士講:不可以,還要供一尊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我講:也對!另外個說:不行!沒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你碰到困難怎麼辦?第四個說:萬一掉進三惡道,也要供一尊地藏王菩薩。第五個說: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先消災,要供一尊藥師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見性了,佛佛同道,你供哪一尊都一樣。這就是說見性的重要,只有進入沒有爭論的心性法門,才不會偏頗,佛法叫作圓滿。不然,我們到底該怎麼修行?就會處在爭論當中。

所以,當你在念佛的時候,要告訴自己:萬般的眾生,和我的生死沒有關係,我不能打妄想,要正智、要如如,一切都是你的問題。當你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會從自己身上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會碰到了問題,都是別人的錯。我一直重複講: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要降伏自我。可是愚痴的人卻把它變成固執自己,叫別人不要改變他。

不要認賊作父

入第一義諦,涅槃妙心,語言文字不可得;善惡美醜不可得;音聲能所不可得;識心執著分別不可得,識心執著分別是認賊作父。譬如說這一隻手是本體,是清凈的(舉起左手),識心分別是什麼?(右手拿一本子,蓋在左手的大拇指上)左手背上就有影子。我們因為能所不斷,所以影子就投射在這隻左手上。如果我們要見性,第一義諦就是要把這個影子除掉,把這個客觀環境拿掉(右手將剛才蓋在左手大拇指上的本子拿掉),主觀的意識自然就消失。聽懂了嗎?

因為主觀意識的認同,所以相一直不離,包括晚上都做夢。所以識心分別就是本性加上一層影子,你起心動念,就是加上一層影子。識心分別不是本性,它是本性的影子,但不能離開本性!就像一棵樹,這一棵樹如果代表本性,那麼識心分別就是樹的影子。所以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心中所顯現的影子,萬法唯心現量。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迷是因為眾生有無明、有種種的煩惱,看到的是影像——假相;悟是去掉了妄想、煩惱的假相,本性就顯現,真如就是無所見。

好!我們繼續說,(上面我把左手比作本性)本性如同手,識心分別就像手上所顯現的影子。那麼手與手上的影子是一,還是二呢?你說是一,不對,因為手不是影子;你說是二,也不對,這隻手上的影子,不能離開這一隻手。識心分別就是這樣。

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意思就是說:主觀跟客觀同時存在。塵就是這個客觀的環境,離塵以後,主觀意識也不存在。主觀不離客觀,客觀不離主觀。就像兩根蘆葦,並在一起長出來,拿掉一根,另一根就倒!我們認賊作父,就是不知道心中的識心分別是賊,本性才是真正的父。

好!本性是清凈的,因為本性心上有一層意識影子,客觀的環境一顯現,你看到手上的影子,手上的影子就是客觀,這個影子能不能離開這一隻手?不可以!影子不能離開這一隻手。但客觀的環境散開來,影子不見了,恢復真如,放下客觀的環境、主觀的意識分別心,本性就顯現。當然這講起來還有更深的道理。

所以,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真如自性,離塵有自體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是一直存在的,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一義諦、涅槃妙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落實在你生命的一切處
禪宗的輝煌及其對中華文化復興的引領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