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活動有了新面貌:大瀝從民俗活動提煉優秀文化內核,創新傳播方式,打造城市發展的特色品牌

「老」活動有了新面貌:大瀝從民俗活動提煉優秀文化內核,創新傳播方式,打造城市發展的特色品牌

平地觀音誕舉行,平地黃氏大宗祠進行了舞龍表演。(資料圖片)珠江時報記者/鍾超峰攝

農曆六月十九當天,大瀝鎮平地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觀音誕民俗活動。不僅如此,平地村的黃氏族人還準備了近萬份豐盛的齋飯,大擺400多圍「觀音齋」供市民享用,更有精彩的龍獅表演和連唱4天的曲藝晚會,吸引八方遊客前來。

在大瀝鎮,像平地村這樣,每年都舉辦特色傳統民俗活動的還不少。

從開春便進行的北村生菜會、橫江醒獅會,再到端午接連多場龍舟盛會和黃岐龍母誕……大瀝正深挖傳統文化這座「富礦」,提煉和升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成為大瀝這座文化強鎮的又一大特色品牌。

傳承:村民自籌資金辦觀音誕

從觀音誕的前一周開始,70多歲的平地村民黃冠勛就進入了最忙碌的「工作」狀態。作為黃氏大宗祠管委會會長,勛叔要忙的事情有很多:不僅要發動村民去採購齋飯所需的全部食材,還要組織村民成立一支負責「觀音誕」所有幕後工作的「會務組」。

「我們為今年的齋飯準備了豆角、番茄、麵筋、甜粥等菜色,還煮了3000多斤米。」勛叔介紹,為了能讓觀音誕在農曆六月十八準時「開台」,他還特地組織了十幾名村民,從農曆六月十七就開始準備菜肴。

如今,無論是每年清明後第一個星期天舉辦的黃氏春祭、農曆六月十九的觀音誕,還是在冬至當天舉行的黃氏冬祭,這些民俗活動的經費全部是村民自發籌集的。「維修祠堂和舉辦觀音誕、冬祭的資金都由村民自發籌款。」勛叔說,每年觀音誕或者冬祭,都是先集資獲得啟動資金,再同步進行活動組織和資金籌集,去年的觀音誕籌集到了40萬元的活動資金。

之所以能籌集到這麼多善款,把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其背後少不了村、鎮的推動。為了讓觀音誕活動內容更為豐富,2009年,平地黃氏大宗祠旁改建了一個較為規範的「平地大戲台」,供村民演出、唱粵劇。另外,村裡還在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全面整理平地觀音誕的文字資料,建立平地觀音誕音像資料庫,利用圖片、錄音、錄像等手段進行記錄。現在,平地黃氏大宗祠里不僅落戶了大瀝鎮粵曲傳習所,平地觀音誕也已獲評南海區非遺傳承項目。

創新:既保留傳統又加入新元素

自從平地村開始全面記錄平地觀音誕的資料後,近年來,平地觀音誕上總會出現幾位扛著攝像機、單反相機的專業人士。

除了平地,在今年龍舟季中,大瀝不少村子舉辦的龍舟賽也出現了新的元素。

5月份,「酣睡」了一年的鹽步老龍再度「醒來」,隨之啟動的拜華光、游三河、探「契仔」、迎「契仔」等一系列禮俗活動,也正式拉開了南海端午龍舟季的序幕。雖經600多年傳承,大瀝鎮還有很多村子至今保存著與老龍相似的傳統龍舟,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比賽規則,從起龍、采青、游龍、結契訪親,到錦龍盛會、開龍舟宴、吃龍船丁,到擇吉日藏龍……大瀝至今仍保留著嶺南特色龍舟傳統習俗的完整鏈條,絕大多數龍舟賽賽道、賽制也都沿襲傳統。

每年端午期間,大瀝各種錦龍盛會,便會在城鄉水道相繼舉行。在今年的大瀝扒龍舟「派對」上,鹽步橋頭錦龍盛會率先打響頭炮,緊接著的是鹽步老龍探「契仔」、迎「契仔」儀式。

而這些「老」活動在今年也有了新內容。「老龍耀八方,鑼鼓震地壯。老少聚頭鄉村水網,鹽步龍舟開始啰……」在6月19日當天舉行的鹽步老龍迎「契仔」儀式上,在鹽步涌邊播放的一曲《老龍印記》聽得人熱血沸騰,這是大瀝專門為「鹽步老龍禮俗文化」創作的主題曲。

「今年我們創作了MV,希望通過說唱的方式,讓更多的街坊了解老龍傳承的過程以及內在的精神文化。」大瀝鎮文化站副站長楊文升表示,目前大瀝鎮文化站正準備為鹽步老龍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希望能通過這首原創歌曲擴大鹽步老龍的影響力。

此外,在今年大瀝的扒龍舟「派對」上,大瀝便在鹽步錦龍盛會、雅瑤錦龍盛會、黃岐漖表錦龍盛會和白沙龍舟賽上進行創新傳播,通過圖文、視頻直播、開發龍舟賽小遊戲等手段,讓更多人了解大瀝的龍舟文化。統計顯示,今年共有超過40萬人次通過網路平台觀看了鹽步錦龍盛會。

突破:從民俗中提煉精神內涵

除了關注度高的龍舟賽事,在眾多傳統民俗活動中,每年農曆五月初八的「龍母誕」也是大瀝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

在嶺南西江流域的民間傳說里,龍母是一位造福百姓、護一方平安的保護神,並由獨特建築、民俗風情以及大量傳說、楹聯、戲曲等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龍母文化,「積德行善、利澤天下」便是其精神內核。明朝末年,因為一尊順水漂來的龍母木像,龍母賀誕的風俗在大瀝流行開來,慈善精神的種子也在一代又一代大瀝人心中生根發芽。每年堅持回鄉捐資助學的旅港鄉親邵亮標,便是從四五歲開始,從父母的口中得知了不少龍母的故事。

民俗文化是城市精神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龍舟賽事還是「龍母誕」,這些蘊含著豐富精神內涵的民俗活動,都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生活在大瀝的每一個人。因此,大瀝堅持以創新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不斷擦亮民俗品牌,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都市文明,打造廣佛都市文化高地。

第一個擦亮的文化品牌是龍舟,大瀝鎮在2014年出台《大瀝鎮公共文體發展扶持實施方案》,設置補貼鼓勵社區舉辦傳統龍舟活動,每年給龍舟活動投入不少於500萬元專項經費。另外,大瀝還建立了鹽步老龍傳習所,修建了鹽步老龍禮俗傳習所和龍船基地。「目前社區正考慮在龍舟碼頭做牌坊,啟動楹聯徵集,挖掘村莊文化,把有價值的鄉風民俗收集起來,將鹽步老龍「誠信謙虛」的價值觀融入進去。」大瀝鹽步社區黨委副書記郭永漢說。

創新的手法一個接一個,在宣傳龍母文化方面,大瀝鎮有關部門聯合海外僑胞建立了黃岐龍母文化協會,使其成為了黃岐民間的「慈善大使」,承擔起部分慈善公益和海外聯誼等活動。協會還對龍母廟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將其打造為廣佛地區的一大景觀。今年4月,黃岐龍母廟成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習所)。黃岐龍母文化協會秘書長羅容卿介紹,協會將在龍母廟設立100平方米的傳習所,用於陳列龍母誕活動中使用的轎子、銅鑼等物品,展示龍母文化的精神內涵。

本稿件轉載自珠江時報,由記者黃晴雯、通訊員關艷娟報道,僅作傳遞資訊之用,本網站不對轉載稿件負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粵劇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粵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