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溺水事件頻發,預防危險一定學會這些方法,家長再忙也要看!

溺水事件頻發,預防危險一定學會這些方法,家長再忙也要看!

黃石一家5口遭江水奪命,8歲雙胞胎青島海濱溺亡,中國疾控中心警示:

溺水是我國兒童第一死因

除了江河湖海,臉盆浴缸也藏溺水風險

保健時報記者 楚超

8月4日,湖北黃石一村民帶著一對兒女和兩個侄子在長江邊玩耍,結果5人全部溺水身亡。

8月5日,一對8歲的雙胞胎姐妹在山東青島海邊走失,後來兩個孩子的遺體被找到,確認為溺水身亡。

幼小的生命結束在快樂的暑假裡,無不令人扼腕嘆息。7 月中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提示:溺水是我國兒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

不同年齡兒童溺水高發區各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示,1~4歲的寶寶,溺水發生的高危地點為臉盆、浴缸和室內水缸;5~9 歲的兒童,溺水發生的高危地點為水渠、池塘和水庫。10 歲以上的少年,溺水發生的高危地點為池塘、江河和湖泊(如下圖)。

為預防危險出現,應該掌握下列方法:

家中

及時清空浴缸水,馬桶加蓋

家中的水盆、水缸用完後立即清空;同時,在家長用水時,讓幼兒遠離。給幼兒洗澡後,立即清空浴缸中的水。家中的馬桶要清空蓋好,水缸、水井等蓄水容器要加蓋。保證浴室、洗衣房門關閉,避免兒童誤入。

如果房屋周圍有開放式水域,應在院子里或通向室外的房門旁安裝護欄,以避免幼兒自行外出。

泳池

孩子要在家長一臂以內範圍

一定要帶孩子去正規的泳池游泳。在下水前,確保孩子已經掌握關於水安全的技能,並已做好熱身運動。如果家長與孩子一起游泳,那麼,必須讓孩子待在家長一臂以內的範圍。如果孩子自己下水游泳,那就需要時刻做到有效看護。

江河湖海

防不均勻海浪,穿救生衣

如果帶著孩子去海灘玩水或游泳,要做到時刻看護。若多人一起到海邊游泳,必須指派人員輪流看管孩子。若在海中游泳或坐船,一定要讓孩子穿上安全、合格並且適合孩子身材的救生衣,並扣好所有的扣帶。告訴孩子泳池游泳和在開放水域游泳的差異,如不均勻的海浪等。

家長別玩手機,看住孩子

游泳館裡,家長只顧低頭玩手機,孩子走失或溺水了都察覺不到,最後還是監控視頻還原了真相,可後悔已經晚了。隨後,網上對家長的指責聲鋪天蓋地而來。這樣的悲劇不止發生過一次。

疾控專家表示,兒童溺水預防的首要行動是時刻有效看護。當孩子在水中時,無論是在泳池中、澡盆里,還是在開放性的水域中,家長都不要大意,只顧自己看書或玩手機。因為溺水隨時可能發生,並且其過程很快。

這些常識一定要告訴孩子

應在家長或成年監護人的看管下參加水上活動,不允許單獨或與其他小夥伴一起去水邊玩耍或游泳。

水塘,水渠、江河不可以游泳;即使有人在游泳,也不能去沒有游泳管理員、非專門開設的水域游泳。

如果發現同伴溺水了,要大聲呼救,但不要下水。可以將周圍的救生圈、木棍等扔給溺水者。

學習心肺復甦,以備急救時用。

游泳圈≠救生圈

游泳圈不是專業用的漂浮裝備,而只是一種幫助孩子暫時浮在水面上的輔助工具,當水流發生變化,或孩子自己沒有抓住時,就會出危險。另外,游泳圈在水的推動下突然翻過孩子的頭頂脫落,或是游泳圈突然漏氣了,孩子都會發生溺水。

泳池監護員未必照料得過來

泳池監護員的主要職責是維護整個泳池有序,當發生意外時能第一時間給予救助。但是,游泳者多,監護員人少,他們不可能專門地時時盯著您的孩子的游泳狀況。

孩子溺水可能喊不出聲

孩子發生溺水時,由於嗆水,不一定能拚命拍水或大喊,而很有可能是無聲的,甚至可能是站著不動,或低頭在水下不動的。此時,家長可能還以為孩子在練習憋氣。

溺水別控水,趕緊打「120」

「很多人對於溺水者,首先想到是給他(她)控水。其實無需這樣做。」知名急救專家、原北京急救中心急救醫生賈大成表示,溺水者早期會因喉頭痙攣、聲門閉鎖而沒有吸入水分;即使患者通過呼吸道吸入了大量水分,這些水分也已經進入血液循環。

控水同時容易引起胃內容物(食物)反流和誤吸,食物阻塞氣道,導致肺部感染。而且,控水還會延誤心肺復甦的時間,使溺水者喪失最佳復甦時機。

《201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明確指出,溺水無需控水。

發現有人溺水,應立即讓溺水者離水,迅速打「120」;如果呼吸心跳停止,要做心肺復甦;妥善處理外傷,尤其頭、頸部損傷。這些才是溺水急救時必要做的。

「倒掛控水」不靠譜

「千萬不要將溺水者倒掛控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科醫生胡峻岩提醒說,萬一孩子發生溺水,應立即移開離水中,網上關於「倒掛」急救的做法是錯誤的!不要過分糾結控水,清理氣道後應立刻通氣做心肺復甦術,並呼叫「120」緊急救援。

杭州市急救中心醫教培訓科科長、美國心臟協會基礎和高級生命支持主任導師魯美麗介紹了一個她遇到過的案例:「一個小女孩游泳時溺水,現場的施救者把孩子救上岸後倒掛轉圈進行控水,水吐出來後,就送醫院,沒有在現場做心肺復甦。結果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最後孩子沒搶救過來,非常可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糖友過量食木糖醇危及生命!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
斷母乳「三不要」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