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誰不是貪錢又貪愛,偷來這荒涼世間一點點暖

誰不是貪錢又貪愛,偷來這荒涼世間一點點暖

誰不是貪錢又貪愛,偷來這荒涼世間一點點暖

誰不是貪錢又貪愛,偷來這荒涼世間一點點暖

文/李娜

來源/與爾同消萬古愁

內有劇透,謹慎閱讀

01

看完《小偷家族》的夜裡,只是覺得餓。四海八荒的餓。

路過快要打烊的麵包店,貨架大半已空,店員懶洋洋地等著下班,深夜來買食物的人,就像遊盪在這座水泥森林的孤魂,神色疲憊寂寥。

鑽進車裡吞食下甜膩的提拉米蘇,妥帖了。慢慢開回家,小區里地燈熒光閃爍,曲徑通幽,一群流浪貓在單元門口圍著吃東西,忍不住悄悄上前,攝下這一瞬的現世安穩。

那一刻,覺得雖然諸事紛擾,喪得失去了任何耐心與傾訴欲,卻也貪戀這微小細碎辰光。

就像我看完《小偷家族》的感覺。

什麼是好電影?

看完之後讓你覺得微醺,回味悠長。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我不關心榮譽, 只是覺得他這段話深得我心:

「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機。」

《小偷家族》實至名歸。

它用大半篇幅講述一個底層家庭的日常。

鏡頭掠過擁擠破敗的房間,男主人那張被生活碾壓過的,沉重疲憊又略帶狡黠的臉;年邁的奶奶,卑微的生長在泥土裡一般的孩子們。

他們吃著偷來的食物,享受著偷來的親情,相依著取暖。

沒有刻意的對貧困的渲染,卻也緩緩地讓你發現這個家庭的不尋常之處:

原來他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都是被主流社會遺棄的人。

這樣臨時構建的家庭,每個成員都小心翼翼地藏著自己的秘密,他們之間有片刻的愛與溫情。

但後面的深水炸彈又將你驚醒,原來這溫情的背後,是彼此之間互相牽扯的利益。

02

講述底層境遇的電影並不少,但大多流於膚淺和俗套。

要麼將生之困境過分刻畫渲染,讓你灑一把同情的熱淚,可廉價的同情又何嘗不是道德優越的自我粉飾,以及對比之下覺得自己還算不錯的自我安慰與僥倖?

要麼過分誇大困境之下精神與品格的高貴,讓困頓之人做些超越自己能力和境遇的大善事,讓你生出萬丈敬仰與豪情,可這種大劑量的雞血,難道不是不負責任的自我麻醉?

好的導演,對人性的洞察是精準幽微的。

是枝裕和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精準,剋制,恰到好處。

他不會自我感動,也不煽動情緒,精準地捕捉人性的灰色地帶,用不尋常的故事講述尋常人的心底微瀾。

那些苦和甜,善與惡,算計和真心,卑微與高貴的分量,都剛剛好。

《小偷家族》延續了是枝裕和前一部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社會議題。

《如父如子》講述的是兩個家庭時隔多年之後,才發現抱錯了孩子,由此生出感情的糾葛。

那麼,親情所依存的,到底是血緣,還是彼此共同度過的時間和交付過的情感?

《小偷家族》則設置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那麼他們之間的鏈接,到底是錢,還是愛,還是為了生存下去,抱團取暖的不得已?

「奶奶」初枝,被丈夫拋棄,她在過去家庭沒有機會體驗的兒孫繞膝,天倫之樂,在這個沒有血緣的小偷家族得到了補償。哪怕她知道,她得把養老金拿出來補貼一家人的生活,這是維繫平衡的基礎。

冷眼看去,滿目荒涼,可那一日的海灘,老人望著孩子們嬉鬧玩耍,她用沙子慢慢蓋住自己腿上的老年斑,她知道時日無多,而這溫馨場面讓她留戀,她喃喃自語,「謝謝你們啊」。

「爸爸」柴田治,身無長物,偷盜為生,也不以為恥。他收養孩子,恐怕也是某一次順手牽羊,不是什麼善心大發,也有可能為了給自己培養個幫手。

可他也會真心希望孩子叫自己一聲「爸爸」,敏銳細心地觀察到他青春期的變化,為他化解苦惱。

「媽媽」信代,是個潛伏在小偷家族的罪犯,她被丈夫家暴,曾失手殺了丈夫。她收養被親生父母家暴的小女孩玲玲,細細撫平她身上的和心裡的傷疤,告訴她「打你不是愛你,真的愛你會像這樣緊緊地抱著你」。

你會覺得這母愛,或許是她自己不能生育,在玲玲這裡獲得做母親的補償。可她也會在事情敗露之後,以一己之力承擔全部罪責,保全其他人的安然無恙。

幾個孩子,也都是在原生家庭里被冷落或家暴,他們在小偷家族裡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陪伴。

電影的鏡頭是清澈,綿長,細碎的。那些驚濤駭浪,都變成散淡日常,讓觀眾自行去體會散落在人間的真相。

所有悲傷和震動,也都是隱隱地發生,瀰漫,再緩緩消散。

03

你問我為何共情?我覺得電影不過是將世間某些隱秘真相,或者人的某些飄忽情緒,放置到極端境遇里,放大了給你看。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

活得越久,越覺人世皆苦;可又貪戀片刻安寧。

我只是覺得,這飄飄蕩蕩,荒涼又荒謬的人世間啊,誰不是貪錢又貪愛,片刻的安穩和靜好,那一點點暖,都是「偷」來。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哪裡有什麼永恆,當下就是永恆。

所以越發地悲憫了:人都是可憐的,渺小的,想得到一點什麼,那都是有代價的。

以主流的視角去看,小偷家族是「不正常」的,可是「正常」的家庭里,難道沒有親人之間的相互算計嗎?

沒有付出與回報之間的思慮權衡嗎?

沒有對溫暖的貪戀和對束縛的厭煩嗎?

沒有對生死的困惑和無奈嗎?

沒有一絲一毫的苟且偷安嗎?

《紅樓夢》里的中秋螃蟹宴,姑娘們吟詩賞花,那是巔峰的繁華;可忽喇喇大廈傾倒了,只剩敗柳殘花,花落人亡兩不知。

再繁盛的人生,也有崩塌失去的一天。

再不堪的際遇,也有溫暖難忘的一刻。

如果說《小偷家族》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啟示,我覺得是:少一些評判苛責,多一份理解珍惜。

沒有什麼神跡。

每一個平淡的,瑣碎的,真實活著的普通日子,就是神跡。

END

作者:李娜,一個瘋狂又理性的水瓶座少女。愛美愛文藝,也非常獨特非常清醒。已出版《你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公眾號:與爾同消萬古愁(shovidna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二三線城市買房記
電子門風波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