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頂級悍將,武力不輸趙雲,連曹操都忌憚,卻在內鬥中含冤而死
原標題:蜀漢頂級悍將,武力不輸趙雲,連曹操都忌憚,卻在內鬥中含冤而死
眾所周知,在蜀漢後期,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四次討伐曹魏的大規模戰爭,包括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九伐中原,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失敗原因除了國力對比懸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頂級戰將極其缺乏,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
而這個責任要歸咎於諸葛亮身上,諸葛亮自出山以來,一直以軍師的身份為劉備出謀劃策,同時還擔任另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替劉備選賢任能。
然而諸葛亮在選賢任能上,卻存在二個致命缺陷,一是對人才的要求過於嚴格,吹毛求疵,二是重文輕武。
在重文輕武這塊上,諸葛亮表現得尤為突出。
比如他重用智囊馬謖,經常在劉備面前誇讚馬謖乃當世奇才,更表示百年之後,馬謖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馬謖只是個非常出色的智囊,出謀劃策絕對是一把好手,而要他率軍馳騁疆場,非他所長,所以街亭失守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假若鎮守街亭的是關羽、張飛、趙雲中的任何一人,三人皆是有勇有謀的頂級戰將,街亭還會失守嗎?
再比如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前,也向後主劉禪做了所謂的「託孤」:將國家大政託付於蔣琬、費禕,而將攻伐之事託付於姜維,姜維得受蔣琬、費禕節制。
可見文治在諸葛亮心裡,永遠要大於武功,而蔣琬、費禕雖然具備諸葛亮治國的智慧,卻偏安一隅,少了姜維那股北伐的豪情壯志。
姜維九伐中原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伐得不順心、不痛快,處處受到成都權力中心的制約,多半是半途而廢。
蜀漢文臣武將不能同仇敵愾,那麼姜維繼承諸葛武侯遺志,九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夢想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了。
反觀曹魏陣營,國家軍政先後掌握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手裡,要攻就攻,要守就守,絕不會因為權力上的制約而耽誤伐蜀軍務。
在諸葛亮重文輕武的觀念之下,最終導致了蜀漢能征善戰的武將極其缺乏,甚至有些武將在蜀漢的內鬥中含冤而死,此人就是劉封。
劉備當年投靠劉表,寄居在荊州的時候,因膝下無子,經人介紹,就收了長沙郡劉姓人家的外甥劉封為養子。
劉封自小習武,武藝超群,但性格剛猛,一言不合,就與人打鬥。劉備因無子嗣,雖偶爾會責罰他,但還是對他寄予厚望。
別看劉封性格剛猛,但是對義父劉備還是相當尊敬的,誰的話都可以不聽,但是劉備的話他一定謹記在心,算是個難得的孝子。
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西川協助討伐漢中的張魯。一年之後,劉備與劉璋反目成仇,要攻打益州,隨後立即命令諸葛亮帶兵入蜀。
劉封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但是年輕氣盛,想立軍功,以盡孝道,於是隨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揮師西進,一直打到益州,所過之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然而後世人卻只知道打下益州的猛將只有張飛、趙雲、黃忠等人,卻不知還有一個名不經傳的劉封。
劉封算得上是蜀漢的頂級悍將,其武力絕不在趙雲之下,就連曹操都非常忌憚他,不敢與他正面交鋒。
公元218年,劉封隨劉備北征漢中,與曹操大軍對峙。劉備坐鎮山頂,居高臨下,派劉封出馬向曹操挑戰示威。
曹操帳下大將懼怕劉封剛猛,無人敢應戰。曹操就破口大罵道:「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
曹操說的這句髒話大意是: 賣破鞋的小子,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抵擋你家太爺爺嗎?待我叫來我家長黃鬍子的真兒子來與你一較高下。
曹操口中長黃鬍鬚的真兒子就是曹彰,曹彰是曹操的第四個兒子,不喜歡舞文弄墨,但卻是武學奇才,堅信以武定天下,所以頗有戰功。
可是還沒等到曹彰趕到,曹操大軍就頂不住劉封的氣勢了,無奈之下,只好灰溜溜地撤軍了。
劉備在山頂上,是樂得合不攏嘴,面對群臣,對劉封是大肆誇讚一番,別提有多神氣了。
公元219年,劉備大軍佔領漢中全境,隨後又派宜都太守孟達率軍攻佔了房陵郡,其後孟達又揮師進攻上庸郡。
但劉備卻心裡打鼓,擔心孟達素來傲驕,難以取勝,於是遣劉封從漢中順沔水南下,去統領孟達的軍隊。
劉封率軍與孟達在上庸合兵一處後,成功地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佔領上庸後,劉封遷為副軍將軍,自此名臊一時,威震曹營。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否極泰來,樂極生悲」,這話一點不假。好景不長,劉封就要與他蒸蒸日上的輝煌事業永遠地告別了。
同年末,關羽響應大哥劉備在北方的節節勝利,從荊州南郡出兵,一路向北進攻,圍困襄陽、樊城,取得了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的輝煌戰績,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避其鋒芒,以守代攻。
關羽素來自傲,自侍有萬夫不當之勇,視東吳為無物,看不起孫權小兒,嚴重背離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外交總方針。
後來東吳大將呂蒙向孫權請求發兵,趁荊州守備空虛,偷襲荊州。關羽兩面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部將馬忠所擒殺。
關羽在兩面受敵之時,曾向佔據上庸三郡的劉封和孟達求援。
孟達素來與劉封不和,非常嫉妒劉封的戰功,因此以「剛占上庸不久,不可輕易離開」為由,一併勸說劉封不可救援關羽。
劉封雖剛猛異常,但對蜀漢卻忠心不二,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輩。論武力,劉封捏死孟達比捏死一隻螞蟻還容易,但論心機,完全無法與孟達匹敵。
關羽孤立無援,敗走麥城慘被殺害後,劉備因此怪罪於劉封、孟達二人。
對於二叔關羽之死,劉封有愧疚之意,但是孟達卻絲毫不在意,竟然還有雅興搞起樂隊,時不時就鼓瑟吹笙。劉封看不下去,一氣之下奪取了孟達演奏鼓樂的樂隊。
而孟達一方面害怕劉備治罪,另一方面又嫉恨劉封霸道、多事,但又打不過他,於是修書一封給劉備,數落劉封的各種不是,然後率領自己所部投降了曹魏。
孟達投降魏國之後,魏文帝曹丕派遣夏侯尚與徐晃助孟達襲擊上庸。孟達不敢與劉封正面交鋒,於是就寫信給劉封,勸他投降。
劉封破口大罵孟達小人,並堅決拒絕投降,誓死效忠蜀漢,但由於申耽、申儀兩兄弟突然反叛,劉封因此被孟達、徐晃擊敗,上庸失守。
劉封回到成都後,劉備責備他欺凌孟達,且不救援關羽。劉封嘴笨詞窮,有苦道不出,在義父劉備面前,只好含冤領罪。
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劉備死後恐難以駕馭,就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他,於是劉備賜劉封死,讓他自盡。
劉封臨死之前,仰天長嘆道:「我真後悔不聽孟子度的話。」孟子度就是孟達,古人稱呼人名喜歡直呼其字。
劉封以為義父能夠理解他的苦衷,庇護於他,沒想到卻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場。
他雖然也嫉恨孟達,覺得他是小人,但是臨死前才明白,自己倒不如做一回真小人,直接投降曹魏,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未來或許還可封侯拜將,更來得實在一些。
劉封自裁後,劉備非常傷心,為劉封哭泣。很顯然,義子劉封在劉備心中的分量是非常之重的。
所謂「虎毒還不食子」,劉封雖不是他親生的,但勝似親生,因為劉封打小就跟隨他南征北戰,況且在益州之戰與漢中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所以父子親情肯定是很深厚的。
只不過劉備礙於各方的壓力下,比如群臣的壓力,民心壓力,特別是重臣諸葛亮的壓力,只能殺劉封,以安蜀漢民心和軍心。
劉封之死,起因於關羽之死,而諸葛亮一方面因蜀漢丟失荊州而悲痛,另一方面又擔心劉封性格剛猛,經常只聽劉備之言,恐難以馴服,就起了殺心。
諸葛亮作為蜀漢帝國選賢任能的二把手,在這點上,做得是不夠稱職的,有自己的私心在裡面。
反觀劉備,他也應該承擔失察之責,作為父親,他應該深知劉封的性格,怎能讓他與城府極深的孟達共處一室呢,出事是遲早的事情。
總而言之,劉封之死,非戰之罪,也非不忠之罪,乃是蜀漢後期政治權力鬥爭中最可憐的犧牲品而已。
蜀漢後期內鬥是比較嚴重的,比如諸葛亮斗李嚴,姜維斗費禕和宦官黃皓。
而後主劉禪無能,向上不能繼承劉備遺志,向下又不能安撫群臣,聚攏民心和軍心,純粹就是一個只會吃喝玩樂的富二代、糊塗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蜀漢既便不在窮兵黷武的攻伐戰爭中自取滅亡,也會在內鬥中慢慢地走向窮途末路!


※諸葛亮死後第四年,此人提出一奇計,若能執行,姜維北伐大業必成
※三國第一冤將,司馬懿重用他,司馬昭冤殺他,司馬炎堅決替他平反
TAG:百姓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