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脫胎換骨更要強筋壯骨——破解實戰化訓練難題大家談

脫胎換骨更要強筋壯骨——破解實戰化訓練難題大家談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張西成

脫胎換骨更要強筋壯骨

——破解實戰化訓練難題大家談

一隻涅槃的鳳凰,脫胎換骨之日,正是需要強筋壯骨之時。對於我們這支剛剛破繭成蝶的軍隊來說,強筋壯骨是長遠之計,更是當務之急。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經過幾年的調整改革,重塑了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制約我軍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面貌一新,發生了浴火重生的變化。但從脫胎換骨到強筋壯骨,猶如一個「三級跳」,中間還要經歷好幾個層次。尤其要看到,脫胎換骨之際,正是身虛體弱之時,強身健體刻不容緩。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紮實,堅如磐石。改革之後的軍隊,可謂百事待舉,但抓訓練始終是重中之重;按照新的標準要求推進實戰化訓練,可謂千頭萬緒,但打基礎始終是必由之路。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訓練,是戰鬥力生成提高的基石,猶如大廈之地基、橋樑之底座。訓練基礎不紮實,就像在爛泥塘里跳高,使什麼招都不管用。可以說,基礎訓練的程度,決定實戰化訓練的深度,也是衡量一支軍隊是否有戰鬥力的重要尺度。

一位哲人說過,最基本的才是最有用的。基礎知識學習、基本動作訓練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打仗的「必殺技」。打牢部隊的訓練基礎雖然下的是慢功夫,實則走的是打贏未來戰爭的「快車道」。凡事都有其內在邏輯和規律,如果連最起碼的知識和技能都不掌握,即便再科學的作戰體制、再高超的指揮藝術、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以轉化成所向披靡的作戰力量。二戰時期,德軍與英法軍隊在武器裝備等方面不相上下,之所以能夠「閃擊」大半個歐洲,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德軍官兵訓練有素,平均戰鬥力水平比對手高出15%以上。

現在有一個流行語:對於任何技能,僅僅知道了,沒用;泛泛理解了,沒用;什麼時候才有用?熟練了才有用。尤其是現代兵器,科技元素已滲透到每個部件,即使把高科技兵器擺在你面前,沒有三年五載的揣摩和積累,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巧,也難以有效破譯和掌握,更不用說熟練與精通了。有人做過調查,一名坦克兵至少要3年、一名飛行員至少要5年才能上戰場。信息技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構造複雜,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對武器裝備訓不到家,就發揮不出其應有的威力。

經驗表明,基礎訓練不怕慢、就怕站,不怕重複、就怕重複得沒有效益。應當看到,軍隊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集體,訓練對象年年都在刷新,這就決定了基礎訓練沒有止境,不可能一勞永逸。尤其要看到,改革後新組建的單位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能力強弱不一。重新喚起對基礎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持續加大基礎訓練的力度和強度,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從當前情況看,部隊的基礎訓練情況不容樂觀。一些新單位為了儘早展現新成效,心急火燎,軍事訓練一起步就「高抬腿」,一開局就「撐桿跳」,這種做法無異於沙地築樓。一些指揮員訓練環境稍一複雜就一頭霧水,考核條件稍有變化就無所適從,這從根本上來說,是基本功不紮實所導致的。

現代戰爭雖然是體系對抗,但最終都要體現到一槍一彈、一招一式上。軍事技能上的任何缺陷和閃失,都可能授柄於敵、招致禍端,進而影響體系作戰能力的發揮。以色列軍隊在總結「鑄鉛行動」教訓時發現,基礎訓練不紮實是導致巷戰出現傷亡的主要癥結。為此,以軍下大力強化基礎訓練,僅射擊訓練的出槍、更換彈匣動作,就要練幾千甚至上萬遍。理由很簡單,只有把這些技術練成「本能反應」,上了戰場才能處變不驚、克敵制勝。

「習兵之學,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打基礎是一個長期疊加積累的過程,短時間內見不了效,運動式、活動式的方法打不牢。因而要有前人栽樹、後人摘果的胸懷,要下燕子壘窩那樣的苦功、細功,以釘釘子的狠勁、滴水穿石的韌勁,一點一滴、月月年年,全面、深入、經常、紮實、細緻地做好打基礎工作。只要把時間用夠了、功夫下到了,一支歷經換羽換骨的軍隊,就會筋強骨壯、振翅高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陸軍出實招!13名軍長首次接受戰役指揮能力大考
那個愛我卻被我嫌棄過的父親,是名老兵!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