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連砍自己6刀!外科醫生疾呼:為何孩子都不要命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GIF
最近,
一位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的
一則朋友圈消息讓人心情沉痛。
「一個夜班接了兩個想不開的孩子:
一個14歲了,被父母罵兩句後拿菜刀在左腕留下6道深深的傷口,幸好沒傷及橈動脈。
另外一個10歲了,家人不讓他玩手機,直接從6樓跳下,極力搶救後還是沒能搶救回來,多麼令人痛心!
孩子的心理健康絕不能僅僅是說說而已!」
這位發朋友圈的唐文穩醫生是寧波市婦兒醫院小兒神經外科醫生,那這兩起悲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記者聯繫上該科主任石堅主任醫師,了解了事情發生的經過。
一句責罵,
14歲男孩連砍自己6刀
拿刀砍自己的14歲男孩名叫小孟(化名)。事情發生在晚上10點。
回想當時的情景,小孟的爸爸既不敢相信也不願多說。在他看來,兒子要玩遊戲,他不讓玩,責罵了幾句,這是多麼尋常的事情啊,多少家庭天天會發生這樣的情景啊。
結果,兒子板著臉一言不發,轉身走進廚房,右手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竟連砍6刀,刀刀見骨。
一個孩子怎麼能對自己下這麼重的手?事發以來,小孟的爸爸沒怎麼吃,也沒怎麼睡,他想不明白這個問題。而他更想不明白的是,自己一句話怎麼就能導致兒子這樣過激的反應?
小孟入院時,左手血肉模糊,臉色也因失血過多而非常蒼白,「我仔細觀察了這個孩子,激動期過了,慌張和恐懼的情緒都有,但更多的還是淡漠,彷彿事不關己,相反父母在一邊緊張得不得了。」石堅主任醫師回憶。
手術很成功。但術後,石醫生看著麻藥作用下沉睡中的小孟心情卻很沉重,一方面,傷口恢復好不好,疤痕長得好不好,精細動作會不會受影響,需不需要後續的康復,這些都不是一時三刻能看出來的,另一方面,以小孟的脾性,下次還會不會發生類似或是更嚴重的事故?如果悲劇再次發生,他或是其他醫生還能不能及時挽救這個花季少年?
不讓玩手機,
10歲男孩從6樓一躍而下
小孟的手術讓醫生們幾乎熬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早上7點多,大家還沒有緩過來的時候,市婦兒醫院急診科又來了一名小男孩,家人透露,孩子才10歲,當天早上是從6樓跳下的,跳樓的原因就是不讓玩手機。「一句話沒說就跳下去了,我想拉都來不及啊。」孩子的一名親屬痛哭不已。
石醫生當即檢查了小男孩的情況,雙側瞳孔散大,心率幾乎為零。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他知道孩子不行了,其他醫生也知道。
但大家還是快速把孩子送進搶救室,堅持了一個多小時的心肺復甦。「對自己有個交待。」最終奇蹟沒有發生,宣布孩子死亡的時候,家人幾乎昏倒,石醫生心裡也難過得不得了。
他難過的,不僅僅是一兩個孩子的悲劇,而是近年來,這樣動轍自殘自殺的孩子越來越多:「幾乎每個月都能碰到一兩例,實際可能更多,要知道我是神經外科的醫生,一般情況比較輕的患兒我還接觸不到。」
石醫生表示,多年前,自殘自殺的事情往往發生在酒吧,一些成年人借著酒勁「作」,他們並不是真的尋死覓活,造成的也多是皮外傷。而近年來,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普通家庭普通孩子身上,而這些孩子就和這兩個孩子一樣,是真的不把自己的命當命。
石醫生表示,動轍自殘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歸根究底,問題多是出在家長身上。雖然從醫多年,但有時看到太不像話的家長,他還是會忍不住罵他們。
GIF
網路配圖,圖文無關
父母要懂得自斂、反省和求助
雖說兩起悲劇的根源不在於遊戲或手機,但它們畢竟是導火索。石醫生認為,父母在行為上一定要懂得自斂,為孩子做好表率。
他提到一個讓他很不是滋味的場景:「每天早上查房,幾乎所有孩子都在埋頭玩手機,家長大多也在玩手機。」
還有一次,患兒在重症監護室搶救,爺爺奶奶抱在一起哭,爸爸卻在一旁玩手機。「都當父母的人了,這種關頭,心智還這麼不成熟,可見平時是什麼樣,我火都上來了。」石醫生忍不住罵了這個爸爸,又堅持讓他放下手機去簽字、辦手續。
市康寧醫院兒少科醫生程芳則表示,父母自斂之餘,還要經常反省、適時求助。
她表示,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與家庭教育、家庭氛圍相關,在市康寧醫院相關病房,類似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中一部分來自單親家庭,孩子總有被遺棄的擔心,有些父母平時把孩子往對方推,孩子一旦傷害自己,兩人又齊齊出現了,孩子嘗到了「甜頭」,自殘行為就會持續和放大。
還有的孩子一直以來應對問題的方式都非常衝動,以前可能是歇斯底里摔東西,某個時刻就可能一跳了之,至於這些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他根本沒有考慮過。孩子的這種個性和行為特徵往往也是「習得」,這就要求家長一方面反省自己是不是經常衝動待人、衝動對事,並加以調整,另一方面要對孩子加以教育和引導,讓他能以更好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諸多不順。
而適時求助是指,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幫助,心理、行為干預前移,悲劇或許就能避免。「其實,矛盾在最終爆發之前,都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醞釀,家長完全有機會發現異常並採取措施。」程醫生表示。
這些異常包括
親子溝通不良,孩子變得「不聽話」或是迴避溝通了;
孩子個性改變,話少了,經常不開心;
孩子行為改變,以往感興趣的現在不感興趣了,甚至上學都不願意去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自己提出要去看心理醫生,這種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沒事找事,不加理會。
網友評論:
丫頭騙子:不知道為什麼都在怪家長,大多數家長都是苦口婆心在教育孩子的。很多不玩手機的家長孩子也是有上癮的。我平時不玩遊戲,在孩子面前也是不怎麼拿手機。只有工作上的事或者看會新聞。也是盡量帶孩子出去走走。目的也是為了讓他少接觸手機。但是還是不行,走到那裡一有空就要玩遊戲,如果不讓就要吵。已經心疲力盡
232161:現在手機成癮已經成為社會問題,不是說某個家長不玩手機,就一定能戒掉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心理,當他走出家門,手機就成了眼裡最無邊的景象。孟母三遷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些,大環境在很多時候可能比小環境更重要。為了未來,提倡每個人都有能放下手機的能力,不要被手機控制。
水杉媽媽:時代不同了,變化太快了。家長是重點:不玩手機,不玩手機,不玩手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真箇熬不牢了,也不能讓孩子看到,牢記,牢記,牢記!!
彬彬有禮:都是結了婚有小孩的父母,我們問心無愧?!有人說,做父母的已經做了很好了,工作還有生活和家庭的壓力,讓父母透不過氣,但是我們有沒有坐在沙發靜下心來問問,有沒有多陪陪孩子,父母有沒有做到榜樣,有沒有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年輕的父母們,有一種愛叫寵愛,有一種愛叫關愛,它們帶來的結果讓人觸目驚心。「爸爸,媽媽,您不要再玩手機,帶我去商場玩玩」。「爸爸,媽媽,我想吃肯德基,您帶我去,不要玩手機了,我想讓您們多陪陪我」。(送給全天下爸爸媽媽的心聲)
EMT:父母的玩手機和孩子的玩手機因為年齡差異大,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味以自己的認知去要求孩子往往適得其反,最好的辦法應該還是多讓孩子出門和同齡人參加室外活動,或者讓孩子找個伴一起學習,能互相監督
二號小宇宙:社會上太多孩子讀的培訓班,啥時候多開幾個家長培訓班吧~沒有天生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指導呀!以前多少娃沒挨過揍,揍完了也不帶這樣自殘的哇~
千鳥:問題孩子背後一定是問題家長!不是說苦口婆心教育就一定有效,不是說家長自己不玩手機就是合格家長。孩子教育是一個複雜工程,要平等交流,要有效溝通,興趣的培養,家長的言傳身教,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等等,都很重要!!!
來源:廣州日報綜合寧波晚報(nbwanbao)丨記者 童程紅 通訊員 馬蝶翼 孫夢璐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孩子如此淡漠生命
何其悲哀!
家長是時候要反思了!
認同的請點個


※2小時40人送醫!去海邊玩看到它馬上跑!有人因此喪命……
※小米在港交所上市首日破發
TAG: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