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此二人助亡國之君成就霸業,一人攜美善終,一人卻被賜死!
越王勾踐亡國之後蟄伏多年,終於一舉攻破吳宮,不但雪了前恥,還為越國開闢了更光明的未來。單靠越王一人,當然做不了這麼大的事,眾將士們用勇敢和熱血打開了吳宮的大門,不至眾將士,還有兩個謀士——范蠡、文種,當然,還有一顆棋子,一顆姿色傾國的棋子,正是西施。
若說整場戰鬥只是一個人的話,那個人就是勾踐,三軍就是他的寶劍,西施是他的內應,而范蠡和文種,就是他的思維。且不說攻下吳國的功勞,單是勾踐當年國破之後,范蠡和文種明明懷有珠玉,可以另擇良主,卻願意追隨勾踐做個僕人,這份情誼就足以讓越王敬重他們一輩子。
多年謀劃,此二人終於助亡國之君成就霸業,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同甘的生活才開始,范蠡知道,此時國家安定,勾踐就會漸漸開始猜忌功臣,主要是他和文種功勞太大了,大到妨礙了君主的無上榮光,越王不猜忌他倆,猜忌誰。
范蠡考慮清楚之後就趕緊去找文種商議,打算一起隱退,去過清閑日子,找個依山傍水的地方,捕捕魚,種種地,沒有算計,沒有小心翼翼,多自由,多愜意。
但是文種並不支持他,文種覺得,他們和越王的情誼是不可磨滅的,越王打壓誰,都打壓不到他們的頭上,他還是要待在京城,過富貴生活,還要繼續為百姓謀福。
理想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結局上的差距。范蠡只好一個人離去,有人說他和西施在一起,過著琴瑟和鳴的日子,再後來他又積累財富做了商人,成了舉國聞名的大富豪。
可是文種並沒有過上他想要的人生,他希望國家應該先給百姓謀福,休養是頭等重要的任務,勾踐覺得有了精力,就要開拓疆域,稱霸天下,可能當年亡國的屈辱,給他帶來了陰影。
二人政見不和,文種一怒之下一直不去上朝,勾踐更生氣了,覺得自己作為君主,受到了文種的挑釁,就賜死了文種,要他去給先王效命。
文種也許後悔當初沒有聽范蠡的話,最後范蠡攜美善終,而他落得被賜死的下場,同樣都是功臣,結局卻有這麼大的差距,我想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心不可測。


※眼光毒辣!此人為3個女兒選夫,選的3位女婿了不得,竟輪流做皇帝
※這個王朝有一項規定,只要被寵幸過的妃子都害怕,揭露皇室的冷血!
TAG:糖糖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