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年輕人放著大牛實驗室不去,去新建的實驗室幹嘛?

年輕人放著大牛實驗室不去,去新建的實驗室幹嘛?

博士後和研究生在追求深造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個知名實驗室,以及一位定期發表重大論文的傑出科學家坐鎮其中。

但是,卡恩·森梅澤爾(Can S?nmezer)卻稍顯另類。他在德國癌症研究中心(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大型知名實驗室完成碩士研究後,決定換個不一樣的實驗室讀博,一個可以讓他從頭了解科研是如何一步步展開的實驗室。「我想去一個相對較新的實驗室,」他說,「那是我最大的考量。」

對某些青年科研人員來說,新實驗室並不比老牌實驗室差。

來源:Cultura/REX/Shutterstock

最後,他找到了完全符合要求的實驗室(參見下面「理性選擇」)——成為了分子生物學家阿爾諾·克雷布斯(Arnaud Krebs)實驗室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研究生。

阿爾諾·克雷布斯的實驗室於 2017 年 1 月成立,位於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海德堡總部。森梅澤爾說,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和他預想的一樣。「我有機會建立自己的體系,」他說,「阿爾諾負責做規劃,但讓我自由探索研究的方向。」

理性選擇

準備加入新實驗室的人應當三思而行,以下幾步或能提高成功率。

追蹤記錄。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邁克爾·安博(Michael Imbeault)表示,新實驗室可能沒什麼記錄可查,但是 PI 應該有。他建議查看 PI 的發表記錄,確保實驗室能夠將想法轉為文章。

大環境很重要。安博認為新實驗室如果坐落在其它成功的實驗室中間,成功的機率也會大增。以他自己為例,身處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他的新實驗室對新生很有吸引力。除了可以享受劍橋大學的資源,學校本身的聲譽對學生的事業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卡恩·森梅澤爾樂意加入 EMBL 這所新實驗室。「 EMBL 的新實驗室與其它小型研究機構的實驗室是不一樣的,」他說,「感覺 EMBL 更有前景。」

成員性格。麻省理工的癌症生物學家斯蒂芬妮·斯普蘭格(Stefani Spranger)表示,保證新實驗室里人人相處融洽非常重要。申請實驗室前不妨和 PI 聊一聊,確保自己和實驗室其他成員不僅科研興趣相投,而且性格也合得來。斯普蘭格正計劃讓實驗室的每個成員都有對申請人的否決權。「整體氛圍是關鍵。」她說。

打造自己的團隊。凱倫·卡爾斯基(Karen Kelsky)是俄勒岡一家職業諮詢公司 The Professor Is In 的創始人兼總裁,她認為加入一個成員不足、尚在建立中的團隊容易讓人感到孤獨和壓力。她建議組建一支最少 4 位密友的團隊,其中也可以包括其他科學家。她說:「大家在一起能相互鼓勵扶持,激發不一樣的想法和靈感。」

Chris Woolston

新而小 vs 老而大:每個實驗室都有利有弊。新實驗室缺少歷史成績和知名度,管理經驗在現階段也比不上老牌實驗室。但那不意味著研究生和博士後應該自動繞過新實驗室。在新實驗室里,成長的陣痛在所難免,如果青年科研人員能夠堅持住,那麼他們在幫助 PI 的同時,也能打磨自己的科學技能。如果發展順利,青年科研人員能從新實驗室的成員慢慢成為重大項目的一份子

新實驗室『魔咒』

阿西娜·特蘭托(Athina Triantou)當初決定去邁克爾·安博在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讀博時,就知道會發生什麼。安博的實驗室於 2017 年 9 月成立,他提醒特蘭托開頭幾個月可能會碰到「怪」事,果不其然:簡單的操作不奏效,關鍵的實驗設備還在路上

「這叫做新實驗室『魔咒』,」特蘭托說,「你必須重新設計其它實驗室做起來沒問題的實驗步驟。」各種小差錯影響了實驗進度,給了特蘭托不小的挫敗感,但同時也讓她深入了解了實驗室的建立過程。「你在這個過程中會學到許多東西,那正是讀博的目的——學習。」她說。

Rozemarijn Kleinendorst(左)和卡恩·森梅澤爾(右)都選擇去2017年成立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海德堡總部深造。

來源:Marietta Schupp/EMBL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忍受這些問題,所以安博對實驗室成員的挑選慎之又慎。他要找的是能夠克服困難、擁抱挑戰的人。特蘭托 滿足了所有條件。「她很有熱情,」安博說,「如果有一天她自己成立了實驗室,她會知道具體如何運作,因為她已經親身經歷過了。」

另外,安博懂得在招募成員時推銷自己。一些青年科研人員認為選擇新實驗室是一種冒險,尤其是在他們需要發文章的階段。「招博士後特別困難,」安博說,「因為實驗室剛成立,而你自己也不是非常有名,所以優秀的候選人並不多。確實是個挑戰。」

好在最後他招到了聖地亞哥·莫雷爾(Santiago Morell),莫雷爾曾在三個非常成功的遺傳學實驗室做過博後,而且他想離劍橋的女朋友近一點。「他恰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安博說,「我運氣很好。」

克服外界質疑

蒂莫西·費森登(Timothy Fessenden)研究的是免疫細胞和腫瘤的互作,他剛開始找博後職位時並沒有考慮新成立的實驗室。「我找的都是本領域的『大牛』,結果一無所獲。」後來他發現癌症生物學家斯蒂芬妮·斯普蘭格正在為她位於麻省理工的新實驗室招博士後。

費森登之前聽說過斯普蘭格的博士後研究,也願意去斯普蘭格的實驗室一展身手。同時,費森登使用顯微鏡的能力也達到了斯普蘭格的要求,斯普蘭格正在尋找新方法讓免疫系統細胞對抗癌症。「我們在喝咖啡的過程中有過幾次相互面試,」他說,「我想找的是一個和我想法一致的人。我真的很榮幸拿到她的 offer,這讓我鬆了一口氣。」

不過,當他嚮導師提出要加入斯普蘭格的實驗室時,卻遭到了懷疑。「你可以想像她的反應。」和其他導師一樣,費森登的導師也希望他能進入一個歷來盛產成功科學家的實驗室。費森登 說,「新的 PI 沒什麼履歷,就像想貸款買房的人卻沒有任何信用可查一樣。」

但是隨著溝通不斷加深,他的導師接受了他的觀點。「我的決定是有道理的,」他說,「斯普蘭格的實驗室和她的研究方向都非常適合我,因此不管風險多大,去那裡都是值得的。」

蒂莫西·費森登(左)認為斯蒂芬妮·斯普蘭格(右)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新實驗室非常適合他。

來源:Brendan Horton

在選擇新實驗室時,經費問題也加大了不確定性。安博說他的啟動經費有限,招募成員也不得不受限。他計劃今年夏天先招收兩名碩士研究生,其它職位的招募還要再等等。

對於森梅澤爾而言,他關心的是沒有知名實驗室的加持,自己能否順利拿到資助。「錢生錢,新實驗室獲取額外資助的可能性會小一點,」他說,「通常而言,那些經費寬裕養得起博士後的大實驗室吸引的博士後也都有獨立的資助。」同樣,他也好奇那些從不知名的新實驗室畢業的博士是否也很難找到有名望的博後職位。

新實驗室的經費雖然不充裕,但是斯普蘭格認為來源相對穩定。「新實驗室有啟動經費。」她說。這類經費只在一開始的幾年有,規模數額不一,而且不同的 PI 管理經費的能力也不一樣。

「只要 PI 沒有過度招人,錢總是有的。」斯普蘭格說。她認為從某些方面看,新實驗室的經費比老牌實驗室的更穩定。打個比方,如果老牌實驗室的第二筆重要基金沒有獲批,結果就是實驗室停擺。她說:「誰都不能保證經費一定會到位」。

新實驗室的優勢

如果選對了新實驗室,那麼優勢可不僅僅是經費穩定。在那裡,研究生和博士後與實驗室主管會有較多的個人接觸,這在規模較大的老牌實驗室則很難。特蘭托說每當她遇到問題,出現疑問或者有新想法時,她都可以找她的 PI 安博談談。

森梅澤爾也表示能和他的 PI 阿爾諾·克雷布斯保持緊密的工作關係:「阿爾諾和我有過多次面對面的交談。」他表示,一些大型實驗室或許每年可以在《自然》上發兩篇文章,但是學生和博士後一年見到 PI 的次數也不過兩次。

森梅澤爾覺得自己不用擔心被忽視。克雷布斯有充分的理由去幫助他成功。開頭幾年對實驗室的成敗至關重要,因此,PI 會竭盡全力幫每一位成員在積極、高產的道路上前行。由於新 PI 通常處於事業起步期,他們比老牌實驗室的資深教授更適合給出職業發展建議。「我確實覺得自己有責任推動阿爾諾的事業發展,」森梅澤爾說,「他支持我,我也應該支持他。」

雖然森梅澤爾經常與 PI 接觸,但是他仍有一定的獨立空間。在大型實驗室,他可能會期望博士後給他大量指導。但是作為新實驗室里的獨苗,他不得不自己鑽研。「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沒有人告訴你試管放這兒,溶液放那兒,」他說,「這個過程很費時間,但這對事業發展是一筆有益的投資。」

新 lab 也有大發現

安博的實驗室還有一個「賣點」:他正在研究的熱門領域或能產生好幾項發現和文章。具體來說,他正在研究一類對 DNA 結合具有重要意義但人們知之不多的蛋白質。「從中可能得到一項重大發現,甚至是我們都無法預料的發現,」他說,「創新的空間很大。」

安博很快又補充道,不是所有的實驗室都能一概而論。老牌實驗室也會緊跟熱點研究的步伐,新任 PI 也有可能江郎才盡。而且,一些大牌 PI 會投入大量時間指導學生,而一些新 PI 卻鮮少露面。他最後總結道,實驗室的運行方式比成立了多久更重要。

費森登說能加入斯普蘭格的實驗室是他的運氣。「她非常容易相處,不會給人壓力,她經常在實驗室會上帶一些自製餅乾和熱紅酒,她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放鬆、愉快。」

對於費森登而言,這一切都源自一家大型葯企的首席執行官給他的建議,「他告訴我,『無論在哪工作,一定要和一群有趣、上進的人共事。』我把它銘記於心。」

原作 Chris Woolston

來源 Nature自然科研

版權聲明: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為了做研究,這群物理學家學會了織毛衣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