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逐漸讀懂了什麼是真正的兒童博物館

我逐漸讀懂了什麼是真正的兒童博物館

從我童年的經歷

看呼市老牛兒童探索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六年前的一個上午,院長打電活找我,說老牛基金會要在呼市建一座兒童公益博物館,設計方是美國C7A公司,希望能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讓我給他們出出主意。

從此我認識了牛總、雷總、張旎館長、美國C7A設計公司,以及老牛兒童博物館全體員工,我被這個陽光、睿智、充滿活力的團隊所吸引,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很多很多。

六年前,老牛基金會創始人牛根生先生在夏威夷考察環保項目時偶然拜訪了夏威夷兒童博物館,被這種可看、可動、可參與的博物館深深打動。

他認為3歲看大7歲至老,0~7歲是形成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重要階段,決定將基金會的大筆資金投入到兒童博物館的建設上來,計劃在全國建一百所兒童博物館,第一所就放在自己的家鄉呼和浩特。

一個人的認知的過程離不開「知、行、悟、用」四個階段。

從概念設計到深化設計大討論;從走街串巷收集素材到為展區命名;從一號館「我自己、家庭、城市、地區、國家、宇宙」等展項設計定稿到二號館「紅山文化」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相結合;從中國兒童博物館研究中心成立到各類極富營養的專業培訓;從「紙上談兵」到展館落地;從布置展覽到場館測試,在長達六年的討論、學習、思考、體會的過程中,我逐漸讀懂了什麼是真正的兒童博物館。

它不同於傳統博物館以「看」為主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一個更大更安全的環境里通過玩耍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世界、認知萬物。

我的思想也從原來的框架中跳躍出來,逐漸認識到原來世界就是一座博物館,如果我們有一雙會看且看得見的眼睛,那麼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展品。

我們一生會聽到很多極富哲理的話,但不一定句句都能深入心底。

那次首屆兒童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訓班上,西班牙老師的一段話與我兒時經歷的和現在遇到的相摩擦,竟擦出了火花。

他說:

「不同類型的遊戲可以培養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兒時玩耍的範圍越廣,內容越豐富,印象越深刻,將來發展的空間就會越大,綜合能力就會越強。」

不同類型的遊戲

可以培養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

「趣」這個字是由「走」和「取」組成,什麼力量能讓一個人「走過去」去「取」呢?除吃喝外,玩兒是最大的動力。

我的童年是在「學習」和玩耍的過程中度過的。

在我的記憶里,一面是枯燥乏味、死氣沉沉、老師辱罵、家長威逼的學校;一面是陽光燦爛、自由自在,或公園北路28號大院,或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農村老家,最怕那黃昏過後的一聲吼:「綏河,回家睡覺!」 還有那越來越近、不得不面對的開學季。

那時候,學習和玩耍似乎是一對水火不容的死敵,單從老祖宗留下來的成語就能看出「玩」這個字眼兒是多麼不受歡迎,總站在貶義的一邊,如「吃喝玩樂」「玩物喪志」「玩歲愒月」 「玩歲愒日」 「玩歲愒時」,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現在回頭看,我身上沉澱下來的一些恆定的東西,如果一定要找到出處的話,我認為絕大部分和我小時候的玩耍有關。

我所酷愛的跳棋和軍棋,培養和鍛煉了我日後的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很小的時候,我就能創造性地將棋子逆向行駛,返回自己的大本營,再從另一側巧妙進入對方營地。我能聲東擊西,突破敵人的重重防線,讓最小的卒子出其不意地拔掉對方的軍棋。

騎馬打仗、丁拐拐、捉迷藏、彈珠珠、打磚、過家家等多人合作類遊戲開發了我手腦並用和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並培養了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團結合作,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

逮蛐蛐、養蛐蛐、斗蛐蛐,則磨練了我的耐力和遇事不服輸的性格。當然,這也與我父親對我的影響有直接關係,他做事執著幾乎到了固執的程度。

看小兒書、看電影、聽評書則開闊了我的視野,成全了我終生受益的愛好。

不錯,學校是教了我不少有用的知識,比如加減乘除、識文斷字以及必要的行為方式和常識,但是這些知識絕大多數都是用來解題、造句、換分數的,很少應用到實際生活。在我的記憶里,只有每年的清明節和少數的幾次外出看電影活動,才將我們帶到校門外,其餘的時間基本都是在教室里,通過公式、符號和想像力學習知識。

繼我的名字之後我最早會寫的漢字就是我的母校的名字「北垣小學」,但沒有人告訴我,北垣的「垣」是什麼意思,以致於我生在北垣下、長在北垣下,卻在很長的時間裡不知這個「北垣」正是綏遠城的北牆,也不知道我的名字綏河的「綏」跟這座城市有什麼關係。

最慘的是我的音樂和美術知識,我幾乎想不起來我的小學階段是否上過這兩門課,只記得音樂老師每當上音樂課時就給我們講故事,講的是《一雙繡花鞋》,連續講了好幾個學期。我急於想知道後面的內容,就找高年級的學生諮詢。

如今我講故事的能力特彆強,而音樂知識卻特別弱,除了1、2、3外,後面的幾個音符還得藉助手指頭識別。除音樂外,好多藝術美被白白丟掉!

現在看來,正是後來的玩耍和應用,激活了一些當初被生硬灌進來的「知識」。

我們知道,知識源於生活,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就知識本身而言,都應該是有趣的。但是,由於知識提煉得不夠生動,教師傳遞得不夠有趣,加上學校、家長、社會片面地追求分數,強其技而弱其魂,造成學生對學習的厭惡。

如何將學習與趣味聯繫在一起呢,呼市老牛兒童探索博物館實現了這一願望。它是以我們真實的生活為模本,經設計師高度提煉與整合後,濃縮成一座由「我」到「世界」的立體博物館。

孩子們進入展館,如同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在「我自己」 「我的家庭」 以及「我所居住城市」 「地區」 「國家」 「世界」「宇宙」等逐級擴大的展區里自由穿梭,盡情玩耍。

表面看是在玩耍,實際上是在學習。設計者已經將教學內容物化於各個展項之中,當孩子們開始玩耍的那一瞬間,教育活動就已經開始了。

第一展區: 認識自我

認知世界之前,最應該認識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人類有很多問題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造成的。那麼如何才能更加清晰立體地認識自己呢?最好的辦法是走進自己的身體,從裡到外地加以剖析。

兒童探索博物館的第一展區就是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娃娃的笑臉展開的。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出於五官之內,從內到外系統感知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牙齒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與周圍各器官零距離接觸,在互動玩耍的過程中探索與發現人體構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比如開門和騎自行這一常見動作,設計師在設計門鎖和童車的同時巧妙地在旁邊設置了可同步移動的骨骼結構,讓孩子們清楚地看到:我在開門時,手臂的骨骼是怎樣轉動的;我在騎行時,腳部的關節是怎樣運動的。

設計師還設計了神秘屋,在黑暗的環境里考驗孩子們協調使用自己的聽覺、嗅覺、觸覺等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孩子們探索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展區:歡樂家庭

走進「歡樂家庭」展區,如同走進一座擁有特別通行證的民族宮。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出於蒙、漢、回、滿、鮮五個呼和浩特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家庭,不受限制地使用家庭內部的各種傳統工具、器皿、樂器等,如在「丁丁爸爸的工作室」里修理管道、安裝器具;在「巴特爾媽媽的琴房」里演奏各種樂器等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掌握家庭成員應具備的基本生活技能及常識,為日後進入社會打下基礎。

第三展區: 活力城市

走出家門進入市區,以呼和浩特為原型的城市展區提取了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各種元素,如模擬的建築工地、便利店、奶茶館、寵物醫院、汽車服務區、消防局、動力火車站等,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系列平日里難以接觸到的遊戲平台,他們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參與到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中來,在角色扮演和互動體驗的過程中認知城市功能、了解職業特點,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第四展區:魅力草原

不僅要走遍城市了解各行各業,還要走遍家鄉了解風土人情。以內蒙古為代表的地區展廳提取了草原、鄉村、沙漠三種形態各異的地理風貌,孩子們身臨其境,在玩耍的過程里深刻體會居住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從牛羊身上提取食物;如何用柳桿和羊毛氈搭建蒙古包;如何騎著馬、趕著勒勒車,跟隨畜群逐水草而遷徙;又如何將風力和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給草原的夜晚帶來光明。

對比游牧生活,居住在鄉村裡的農耕文化則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 莊稼地 、掛 滿農副產品的房子、雞舍、果園等。同樣是為了衣、食、住、行,這些靠種地、養雞、植樹為生的農民伯伯又是如何創造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正是通過這種對比體驗,讓孩子們在心靈深處對農牧生活有了初步印象,並逐漸認識到什麼樣的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會形成什麼樣的民俗文化,為將來認知世界、培養良好的審美標準奠定基礎。

魅力草原展區還結合內蒙古西部的自然環境為孩子設計了恐龍化石發掘現場,體會古生物工作者如何在沙漠地區進行野外考察發掘工作。

第五展區:精彩中國

不僅要走遍內蒙古,還要走遍全中國。設計師將場館的二至三樓連成一片,組成了一個北高南低的自然景觀。同時將黃河、長城等中國元素融入其中,把一個美麗中國完整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在這裡,小朋友們可以在中國北方茂密的樺樹林里自由攀爬、穿梭,感悟人類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樺樹皮製作傳統的獨木舟。也可以像考古學家一樣走進古老的岩洞,識別岩壁上的甲骨文,並模仿原始人在洞穴里製作壁畫。

還可以穿梭於中國南方茂密的竹林間,根據動物留下的腳印判斷行蹤、摸索道路,並和熊貓母子零距離接觸,感悟中國南北方生態環境的不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古以來人類利用黃河之水澆灌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讓孩子們自己動手、開動腦筋,利用水渠上的水車、水閘、水排等水利裝置改變水流的方向,是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好辦法。

體驗了中國北方的水利工程,還要體會中國南方的稻作文化,孩子們可以像農民伯伯一樣彎下腰插秧,搖動扇車打穀,感悟我們日常所吃的大米飯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

第六展區:探索世界

走出國門,來到世界展區。從澳大利亞的珊瑚礁到印度尼西亞的紅樹林,從巴西的熱帶雨林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孩子們融入其中,扮作各種角色,認識各種環境,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體會各種文化,在越來越開闊的視野中豐富自己的頭腦,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為他們將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做好準備。

第七展區:遨遊太空

離開地球,遨遊太空。在這裡,孩子們可以了解與太陽系有關的展項,探索晝夜交替、月相變化的原理,或者穿上不同行星的道具服,把自己想像成太陽系中的某一顆行星。還可以零距離了解四季變化以及颳風、下雨等自然現象產生的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圈 的精彩文章:

開闢博物館教育多元化發展新路
中國歷代建築大家

TAG:文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