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最終去了哪裡-日本寺廟

建文帝最終去了哪裡-日本寺廟

原標題:建文帝最終去了哪裡-日本寺廟


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他最有可能去哪裡?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對於建文帝的去向有很多說法。有說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的時候,宮內燒起大火,建文帝自焚了。也有說是建文帝去泉州寺廟出家了。還有說建文帝逃到了東南亞。如果自焚了,那就不必說了,畢竟明代驗不了DNA,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建文帝,如果去了泉州那藏得了一時藏不了一世。如果去了東南亞,這個下面有講。

建文帝


影視作品中的建文帝


建文帝如果逃出宮,他會走哪個方向呢?建文帝一代帝王,對全國的地理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往西邊走是越走越荒涼,人煙稀少,不利於隱蔽和躲藏。往北走更不可能,一有長江,過長江都是問題,再有北方是朱棣的大本營,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所以建文帝只有兩條路線可走,往南或者往東走。


往南走,朱棣剛剛奪權成功,勢必把自己在北方的勢力發展到南方,他上台後繼續削藩,而且他做到了,加強了中央集權。恢復錦衣衛,開設東廠,依靠特務統治來打擊政敵,剪除異己,當然也包括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如果建文帝往南走的話,他是跑不過朱棣的追兵的。找個地方躲起來,那也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等朱棣的勢力範圍完全控制全國,想跑都跑不了了。所以建文帝應該不會往南走。


那就剩下一條路了,往東走,往東走其實就是走水路。咱們再說走水路的幾個方向,一共4個方向。


一、朝鮮,明初朝鮮稱高麗。洪武元年,朱元璋即遣使持書前往高麗諭告。次年,高麗國王也遣使上表慶賀明朝開國,並請封號。明成祖即位,朝鮮太宗遣使朝貢。說到這就夠了,說明明朝和朝鮮是宗藩關係,而且關係很好,所以當時的朝鮮是不可能收留建文帝的,建文帝也心知肚明,根本不會往朝鮮去。



二、台灣,元朝為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停留,這說明台灣在明朝的控制範圍內,所以建文帝不會去台灣。


三、東南亞及鄭和下西洋航線各國。上面我們說到了東南亞,來分析一下。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劉家港集結,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建文帝身上應該帶了許多值錢的東西,還有一些心腹隨從,但是中國人的面孔和語言太好認了,鄭和近3萬人的船隊在沿途各國找一個中國人應該是相當容易的,而且他還去了7次,如果有建文帝的蹤跡必然能找到。



四、日本,日本大化革新後國名定位日本,我國古代多稱倭國或扶桑,我們這裡就稱他日本吧。唐朝時期和日本的關係很好,日本以低姿態不斷派使者來唐學習。到了明朝和日本的關係就很不好了。自明朝開國就和日本矛盾不斷,明太祖時期日本就妄圖顛覆大明,後來明東南沿海更是倭寇橫行,禍害無窮。這樣一個和明朝敵對的國家自然是建文帝最好的逃生去處了,而且當時的航海技術是可以到達日本的,到了日本,朱棣的手再長,恐怕也夠不著了。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最可能的逃跑路線就是坐船去日本。


建文帝去日本並沒有和當地的高層接觸,這從日本歷史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就可以證明。那為什麼說建文帝要當和尚呢,儘管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是黃色人種,但是語言、風俗、文化、生活方式都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佛教,中國和日本都是佛教很盛行的國家,而且建文帝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寺院或許是他最好的歸宿。即使不想出家,佛教也可以使他慢慢適應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還能掩護自己的身份。


所以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有兩個,一是在海上葬身大海,二是去日本寺廟隱姓埋名,在那裡終老。


以上所述均屬作者個人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雲清瀟 的精彩文章:

《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真實人生
大清一朝無昏君,私生活卻如此重口味

TAG:凌雲清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