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芯造假事件,看國產軟體的兩難困境
作者 | 何曉陽
本文經授權轉自「何曉陽讀書筆記」
前天,看到朋友圈裡面有人發紅芯的融資消息,標題是《紅芯宣布獲 2.5 億元 C 輪系列融資,要做一億人的安全工作入口》。看到這個消息還是挺讓人吃驚的,畢竟現在的資本環境不好,企業服務領域大多數公司都在調整,能夠在這個時間融到這麼一大筆錢,還是很了不起的。
初識紅芯
紅芯這家公司,我不算特別熟悉,但也不陌生。2015 年 SaaS 風起之後,就跟這家當時還叫「雲適配」的公司打過交道,跟兩個創始人陳本峰和高婧都聊過,彼此印象還不錯。當時他們的業務是給政府網站做手機顯示的 HTML 頁面適配。當時是晨興和 IDG 投了錢,從這兩家基金就能看出來,這家公司走的是「高大上」或者是「小清新」的路線。
再後來,我一個原來做投資的朋友轉行做了 FA,在去年接了雲適配的案子,那個時候已經改名叫紅芯安全,我那個時候也在一家基金(三行資本,北理工系基金)做投資合伙人,看一些企業服務領域的項目,因此看到了紅芯的 BP,當時已經以政府客戶的上網安全為主打業務。
我看完後覺得,財務數據還可以,但也不是特別突出,後續也並沒有跟進。再加上投資方裡面有達晨,我大概了解,達晨這家基金,對於企業的財務要求還是挺嚴格的,一般是有不錯的盈利能力的公司,才能拿到達晨的錢。但企業服務要想盈利,從常規意義上來說,已經不算是一個產品導向型公司。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已經發生了「基因」層面的改變。
看到紅芯的融資消息,我還給我的 FA 朋友發了幾條微信,我說:「恭喜,逆勢融資不易。」只是我有一些小的困惑,一是融資消息沒有寫具體領投方,只寫是上市公司和政府客戶。二是 CEO 表示馬上開啟下一輪融資,這些都不太尋常。按照我了解,這家公司好像並不虧損,融到這麼大一筆錢之後,還有沒有馬上開啟下一輪融資的必要?關於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回答,我也隨後就沒有再進行追問。
今天就看到了被廣泛刷屏的消息,《融資 2.5 億的國產瀏覽器之光,竟然只是谷歌瀏覽器換了層皮?》文章內容翔實,分析思路清晰,看完的同學自然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在文中,紅芯被比喻成靠打磨晶元欺騙國家基金的「漢芯」,團隊創始人陳本峰,也被說成是只寫過微軟瀏覽器 404 頁面的「莆田系」程序員。
我無意去引申這一個話題,我只是想就著這個機會,聊一聊國產軟體領域廣泛存在的困境。這個困境其實挺簡單:作為一家軟體公司,到底要不要投入真正的產品研發?
軟體公司應不應該做產品研發?
這個問題,咋一看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軟體公司,當然要投研發。只是我們需要細細思考的是,我們要投入多少錢到研發?
去年的時候,同樣是看項目的過程中,看到一家做雲的公司,是在開源 Ceph 基礎之上做企業存儲業務的,當時公司規模還不大,但是已經盈利。團隊的說法是,自己不做研發,不做售前售後,只是通過渠道和合作夥伴的方式去推廣 Ceph。
我不得為這家公司絕妙的思路傾倒,一家軟體公司,研發和銷售都不做,那價值何在?但也同時為中國的軟體事業感到悲哀,這樣的公司,恐怕才是市場需要的公司。後來這個項目,我沒有跟進。不久之後,聽說拿到了達晨的投資,後來幾家國內的銀行也做了戰略投資。
我沒有資格評判一家公司是好還是不好,對於企業來說,最大的價值在於創造顧客,在於給股東創造利益。在這一點來說,紅芯這些公司,做的都是不錯的,按照紅芯現在的勢頭,估計三四年之後,利潤就可以申請 IPO 了。
紅芯的主要業務,並不是向企業售賣更加好用的瀏覽器,而是更好的滿足政府客戶和國企類客戶行為監控的需求。我們知道,在中國的網路監控和應用監控領域,有一個獨特的市場,叫做上網行為監控,上網行為監控是在企業入口的交換機上面進行數據抓包,對 HTTP 協議進行解析,監控員工的網路行為,包括 QQ 聊天、郵件、上網等行為,並且實時報警。這裡面有兩家公司,分別是深信服和網康。
深信服已經是上市公司,業績很好,因為之前深信服號稱也做 APM 業務,彼此之間打過交道。不過,深信服很快就從 APM 領域撤出了,想必是看出,相比較於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還是扎紮實實的去為國家網路安全服務更加能夠掙錢。
再後來,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用 HTTPS 代替 HTTP 協議,這個時候,網路包抓取解包就變成了難點,因為抓取到的都是密文,無法解析,紅芯就適當的出現了。紅芯的主要作用是,紅芯內置了深信服的根證書,當國企員工用紅芯上網的時候,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被監控的。紅芯+深信服,真是典型的中國客戶需求。所以,紅芯有一大批有錢的客戶,都是這些國有企業,比如國資委、國家電網、中國移動等等。
應該說,從企業家和投資人的角度說,我們必須為創始團隊喝彩,從可有可無的雲適配業務,轉型到剛需痛點的安全監管業務。說實話,如果我是老投資人,我會十分感謝團隊的努力。
畢竟商業就是商業,商業和道德無關,而且意識形態問題,不是團隊能夠決定的。
在我還在苦苦思索 APM 軟體價值的時候,雲適配團隊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路。找到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和發展下去的方法。說實話,如果我是大基金的合伙人,估計我也會投。我沒跟,只是因為我覺得貴了。
中國研發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是 Pingcap,他們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超越了當年的我和其他一眾 SaaS 小夥伴。我並不是一個純粹的人,我在產品和市場之間搖擺,而 Pingcap 做的很堅定。但我不知道,紅芯和 Pingcap 的收入,到底是哪家更高一些。可能存在的真相是,是不是投入研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收入有利潤才能滿足二級市場的要求。
今天在中國 IPO,創業板的 6000 萬利潤是剛性的門檻,未彌補虧損,則對所有燒錢求發展的 SaaS 及企業服務公司明確的 Say No。我們 IT 服務領域,有家公司叫北塔,是每隔兩三年,招一批研發,花半年時間寫產品,半年時間測試,產品穩定之後裁掉研發,賣個兩年。然後周而復始。
這些事情,都是違背我的價值觀的。但是大環境如此,企業的第一任務是生存,第二是發展。至於道德,可能只是功成名就之後的點綴罷了。
寫在後面:適者生存
所以,指責紅芯團隊抄襲的同學們,大家可能需要想一想,研發瀏覽器需要多少錢?當年我們在 OneAPM 做模擬測試產品線的時候,僅僅是做 Firefox 瀏覽器插件,團隊就要十幾個人。如果是從頭做,估計研發團隊要一百人以上了,而這成本每年高達幾千萬,又能夠從用戶那裡收回多少錢呢?
從進化論角度講,任何一種生物,都與周圍的環境存在適應性,生物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存在的。當我們說國產軟體公司的時候,我認為求全責備,拿美國公司去比較,是非常不合適的。我們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我們身處於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團隊的選擇,也可能是無奈的選擇。我無意於為誰開脫,我只是想說,在中國做軟體,就是處在這樣一種兩難的處境,所以我選擇離開了這個行業。
那未來會怎麼樣呢?套用一句老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暢言」是 CSDN 公眾號專門開設的評論類欄目,針對當前業界發生的大事以及行業痛點,面向所有互聯網從業人士,專註於「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我們相信觀點愈辯愈明,擺此擂台,等你來戰!只要你的邏輯表達清楚、專業,數據引用準確、可靠,角度獨特、話題前沿深入,歡迎投稿,一起暢所欲言!


※顛覆網站 C/S 模式,沒有伺服器的網站會怎樣?
※經過 180 年的訓練,OpenAI 在 DOTA 2 上完虐人類!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