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才是最重要的——國家隊萬字評析
本文是上次也提到過的國家隊
萬字投稿,白鵝紀僅對文章內容進行排版和配圖。
作者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國家隊的問題和弊端,最後一段整體評析部分,為保證閱讀觀感,白鵝君考慮後沒有配圖,並不是遺漏缺失,還請各位讀者理解。
トリカゴ — 《DARLING in the FRANXX》ED
《DARLINGintheFRANXX》,簡稱ditf,是2018年1月開播的一部半年番動畫。在業界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敢於選擇做連續兩季,不分割放送的原創動畫,可以看出在企劃初期,該動畫就有著不小的野心。這種方案本身就說明製作團隊不屑於採取一般動畫規避風險的操作,該作品有著無需根據觀眾需要進行修改的價值,也側面反映出他們對於自己作品的信心,這股勁頭無疑給了許多始終都在期待著出現一部優秀原創動畫的觀眾一劑強心針。
從製作陣容上看,ditf屬於A-1Pictures和TRIGGER聯合出品,Aniplex發行,主創人員都在之前的作品中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這樣堪稱豪華的製作陣容,自然在開播前半年就為ditf帶來了頗高的關注度。而Aniplex的製片人鳥羽洋典更是在當時的訪談中,把該動畫的製作團隊比喻為國家隊,希望作品能突破「動畫」的限制,在更廣的範圍內獲得關注和好評。
這樣萬眾矚目,承擔著無數期待,還沒有正式登場就已經光芒四射的「國家隊」動畫,經過了6個月的時間,究竟給了觀眾們什麼樣的觀看體驗呢?
從各個論壇和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窺見一斑,其中不乏少量好的評價,但網路上口碑和評分的滑落難掩該片高開低走的現實。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一個看似穩妥的團隊製作出了一部難以讓大多數觀眾滿意的作品,ditf到底差在哪裡?
在這裡,我將以一個每周看完一集ditf的普通觀眾的身份,談談個人的想法。
1
主題
ditf是一部商業作品。
在藝術作品中,經常有無主題或弱主題,觀眾只能得到一種似似而非的感受,表達能力不強的通常無法描述好自己的觀感。這類問題,商業作品是沒有的。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商業作品,都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主題,這是獲得觀眾喜愛的基礎。
比如今年初有這樣幾部作品《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搖曳露營》,都是走青春治癒路線,內容可以簡化為「美少女做某事」。這三部片子的另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主題明確,標題即主題;拉麵、南極、露營就是片子的主題,從頭至尾,他們都在描繪唯一的主題。
先看一下基礎分類,分類一般都帶有提示性。這部動畫在國內網站上的分類是科幻/動作/原創,很遺憾,這些泛泛的類型劃分顯然都不足以代表國家隊的主題。
那麼國家隊真正最為核心的主題是什麼呢?接下來,試著從正片入手,分析一下。
國家隊是一部群像劇,這是近幾年被糟蹋的最厲害的詞之一。群像劇塑造的角色雖多,但這個類型有著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是在故事的最高潮,要對之前的鬆散的多段內容進行收束,也就是說,群像劇的主題必然與最高潮把角色連接在一起的事件緊密相連。
這樣一來,ditf的主題似乎也不那麼難總結。在最後幾集中,劇情急轉直下,APE和叫龍的真相一一被揭曉,啟動了這個故事裡的最終事件——打外星人。
打外星人這部分是整部動畫的終結,把APE、叫龍人、男女主角和其他角色的最後都包含其中。叫龍開啟了這個故事,男女主角連接大家的力量守護地球,開拓了以他們為代表的角色群體生存的道路,APE作為BOSS以失敗告終。
這段連續的情節似乎可以發掘主題,實際上,想在這裡突破卻沒有這麼順利。主題是從始至終,作者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即便是作者本身沒有多考慮,觀眾也可以通過感受來總結,ditf卻沒給觀眾這樣清晰的印象。
在最終事件里,所有內容被串起來了,但在外星人出現之前,抗擊外星人從來都不是推動劇情發展,帶給角色轉變的力量,甚至叫龍都不是,所以最後一系列的戰鬥也無法幫助我們確定主題。
活出自己的人生,成長為真正的人類,在結局最終的台詞里,ditf似乎要表達這個概念,可也是只出現結尾,沒貫穿全片,連最終回都概括不了。用結局來推斷主題意味著作品本身必須是重視情節的類型,然而ditf算不上情節嚴密,這條路看來是走不通的。
而商業片的情節編排,實際上是存在著一個大致規律的,情節的推進和觀眾的感情波動會大致相符,會有一個逐漸上升的坡型,那麼放棄情節,從感情波動方面入手,國家隊是什麼情況呢?
第一張是nico好評率,第二張是s1單集評價匯總,藍色柱狀為好評,底部紅色曲線是差評
從兩份涵蓋了中日雙方評價的圖表可以看出,好評最高的都是第十三話。借著前一周的勢頭,國內討論人數的巔峰在第十四話出現,從十五話差評和評價人數減少開始,評價一路滑落。雖然Niconico的好評率不體現參與人數,但觀眾總數的走勢與國內也是相同的。不同於劇情的高潮,觀眾情緒最高潮的13-15話中出現的哪部分情節呢?是男女主角的回憶、誤解以及重新確認彼此的感情,非常純粹的戀愛情節。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日都在十八話後,評價基本固定,無力回天,而這恰恰是ditf最重要的劇情節點,從博士的回憶轉入本該是高潮的結局,也就是剛才我們利用情節分析的切入點。諷刺的是,這時流失的觀眾已經不再關心該片,而依然堅持的觀眾也只在艱難地忍受著,評價的交叉換位更是讓ditf晚節不保。
情節和情緒高潮的完全不重疊,也是ditf後期失去觀眾的最重要原因,結局完全背離了初期取得的觀眾的期待。作為一部長篇作品,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
而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無疑是作品主題的模糊,ditf製作組內部沒有一個關於「他們要表達給觀眾什麼」的清晰共識。
一部作品的主題有著非常豐富的選擇,可以以劇情為中心,可以以感情為中心,還可以以角色為中心等等,製作者的選擇範圍很廣,不同的主題又對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手法,這是完整商業作品的原點。
從觀眾的反應來看,無論製作者是否出於自己的想法,ditf前十五話是建立在觀眾對男女主角色和感情的認可上,這種認可讓當時被抓住最多的觀眾適當的放寬了對其他角色和整體劇情的要求,而後續的展開,這部分觀眾的期望被棄置,他們得到了與他們前期預估完全沒有關聯的另一個結局。
在ditf開播之初,就有一種聲音,認為此片有意延續G社的傳統,包括外星人的登場,都是沿襲了他們的展開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對比另一部「開局自行車,結尾殲星艦」的天元突破,不僅不能認為ditf的劇情安排是合理的,反而能鮮明地看出這部分構思上的失誤。
之所以天元突破完結後能獲得較高的評價,正因為天元突破的主題異常突出,貫穿始終。天元突破從始至終都在表達「用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可以突破一切障礙」這樣的精神,換一個角度,天元突破也是記錄了這種精神最大體現的男主角的成長史。
中後期戰鬥力急速擴張的對手在天元里出現並不突兀,在劇情上也有明確的層層遞進關係,用意在持續地加深主題感染力,男主角的精神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從深埋心底到堅持不滅,手段的無所不用其極卻始終圍繞著同一個核心在運轉。
而後期盲目地引入強大外敵的ditf,是在沒有主題的情況下,無目的地地對劇情事件進行升級,本末倒置地把宏大場景作為意義本身,而非渲染主題的做法,結果當然也是得不償失的。
沒有真正想要描繪的主題,沒有要傳達給觀眾的東西,這可以說是ditf的天然缺陷和最大短板,後果當然就是ditf作為一部開場強勢的原創動畫最後不符合預期的慘淡收場。
2
情節、角色和節奏
一部長篇動畫,本該圍繞著主題展開情節,塑造角色,講好一個故事,而ditf主題的不明確帶來的另一個缺陷就是,故事元素支離破碎。
有人會覺得很多群像劇不都是通過大量角色的多個視角來進行敘事,ditf哪裡不行呢?
我們可以先看另一部典型群像劇的做法。《無頭騎士異聞錄》的作者成田良悟,正是以寫群像劇出名的作家。在無頭騎士異聞錄的第一卷一口氣推出了大量的角色,他是如何安排情節的呢?在這個故事裡,主題是明確的,「扭曲的愛」。
在該書的一章,出現了一個聊天室,在後面的劇情里,讀者可以得知,聊天室里每一個ID背後都是一個重要角色。不僅如此,作品真正的舞台是池袋,數量繁多,來自不同地區的角色,成田都選擇性地只對他們在池袋這個大舞台的範圍內的行動進行詳細描寫。
最後書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設計,就是池袋特有的「幫派」。無論是加入幫派的人,還是沒有加入的人,看似錯綜複雜、乃至毫無關聯的多個角色都通過與幫派微弱的聯繫,互相連接在一起。在第一卷的結尾,主角召集了他的幫派組織了一次快閃,通過這個結尾,數量極其龐大的角色更為緊密地被統一起來,使他們每個人的故事不再各自孤立,他們成為一群有著必然的相互關係,被困在「扭曲的愛」之中的人的集合。一個完整的群像故事就此完成。
即便不是完整緊密的,情節之間也應該具有合理的內在關係,用以製造具有持續性或遞進關係的矛盾衝突,再配合著角色適當的感情描寫,調動觀眾情緒上的共鳴,以上這些,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安排。遺憾的是ditf都沒有做到。
在這裡,我們選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分析,那就是心、滿、太和與他們相關的劇情。
這三個人相關的情節,可以說是頗具爭議。在播放中期,就有很高的話題度,完結之後,也有不少人無法釋懷。
我們先從角色開始分析。這三個人第一次引起觀眾廣泛關注的情節,就是換機。ditf從宣傳伊始,就是按兩人分組來進行的,之後更是有莓的兩次更換搭檔失敗,給人以換機是無法實現的印象。然而在第十一話里,換機卻成功了,心的搭檔由太換成了滿,並且引發了之後的一系列劇情。
當我們以上帝視角,回頭去看心滿太三人的角色和情節是不是不可辯駁的災難,我的意見是否定的。
天災級的效果不在角色和情節本身,在整體。
太是一個有著明顯身體特徵的角色,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額外的關注度。在故事的前幾話中,太也有著比心和滿稍微突出一些的個性表現,除了好吃,他流露出對搭檔心強烈的保護欲,這種保護欲是十分外露的,還帶著些他性格里的急躁衝動。
而太的搭檔心,有著姣好的外型和溫柔的個性,與對太也不乏貼心的互動,使兩人在初期矛盾不斷的小隊中,看似一對異常和諧的搭檔。在這段劇情里,她還被強調了一個特點,就是相比於小隊的其他成員,她比較少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前幾話男女大戰中,還得到了「連平時不說話的心也表達了意見」的評價。
滿在初期是一個相當不討喜的角色,處處與男主角廣作對和上機鶴望蘭失敗,都讓這個角色彷彿小丑一般。
在第十一話,換機在這三個人之間發生了,讓很多觀眾難以接受。那麼在角色上,這前後是如何進行塑造的呢?
在換機前後,太的塑造實際沒有太大變化,而心和滿的形象得到了更大篇幅的描寫。
心的轉變看似突然,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鋪墊的。在花房,她曾經對滿說,羨慕他能說出自己想法,說明她其實有著表達自我的慾望。除此之外,她對母性的嚮往和堅持,也展現出她內心還有著與固有印象不同的另一面。母性本來就是一個很具有風格的標籤,代表著保護、奉獻和支持,暗示了表面柔弱的她內在會為他人而變得強大。
滿在換機前後,也有單獨對角色進行豐滿,詳細地揭示了他針對廣的原因。小時候約定被遺忘的怨恨和自身的羸弱,讓他豎起了心房,在眾人面前維持著一個看似高傲的形象,這樣才能勉強維持得了他的自尊。在02到來後,廣的變化和駕駛鶴望蘭失敗,對他的刺激是比表面更深刻的。
到了這時,太和心的衝突,實際上已經有些端倪了。太外露的保護欲和心內在的堅強是有所衝突的,而滿的外強中乾,恰好是心在意的和需要的。心需要的那個她來支持和保護的人,恰好就是內心有著缺口,因為廣的轉變而失去了自己堅硬外殼的滿,他們三人的重組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如果這樣分析,看起來也不太壞,可為什麼分解之後看似順理成章的發展,在播出時,讓觀眾的反應非常激烈呢?這就是節奏和情節糟糕的安排帶來的惡果。
節奏
,是一個近年在動畫評論中,經常被使用的詞。對於很多人來說,可以引申為「我就是感覺看的不爽」。節奏,是串聯情節的手段,張弛有度,有效地調節情節之間的緩急,能更好的幫助觀眾醞釀情緒。這種表達手段,理應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來稍微評價一下,那就是情節安排的時間和時長。雖然一部動畫作品,我們無法徹底將其分解,如流水線一樣模板化創作,可不代表我們不能用做輔助手段,更好地解釋我們的感受。
就像吃法國菜需要遵循順序,情節的安排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但ditf卻忽略了這點。造成心滿太相關情節觀感上突兀和不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前十話里,他們不突出的劇情地位。
前十話的劇情,可以說緊緊地圍繞著男女主角廣和02在描寫,次一級的描寫對象是莓和五郎這一組,連純數位和未來獲得的關注都比換機的兩組更多。除了滿駕駛鶴望蘭的失敗,他們始終處於淺層「背景」的狀態,極少站在舞台聚光燈的中心。
觀眾的關注力從來都是極為有限的,即便能好好地看滿一整集的動畫,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很完整地複述全部劇情,乃至台詞和細節,觀眾會憑喜好和習慣來分配注意力,關注自己想關注的,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比如之前提到心和滿在花房裡的對話,製作組有刻意地安排過幾次,這本該是一個有意識的重複和強調,但從觀眾反應看,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這就是他們在前期劇情刻畫上的弱勢地位導致的,大多數的觀眾在輪到他們時,注意力有意或無意地流失了。
前十集里,時間和時長的把握都很失敗。首先是時間,一集動畫從開始到結束,會安排幾個較大的情節和幾個串聯的小情節,心和滿的對話,無一不是安排在劇情中後段,用來串聯的小情節中,並且與該集的大情節沒有必然關聯,對觀眾而言,他們的交談只是一種氛圍上的需要,是服務於主要角色的。
單集劇情中後段開始的時間,已經過了導入階段,觀眾的情緒都在牽掛前半集里埋下的伏筆,這導致無關伏筆的小情節,在觀眾眼裡,差不多是「垃圾時間」。更為致命的是,製作組沒有發覺到他們在這方面做錯了什麼,他們渾然不覺地把刻畫三個人內在衝突的部分放在垃圾時間和背景描繪里,僅有的這點描寫,還維持著相當低的出場時長,完全地淹沒在其他角色的強烈衝突中。
觀眾沒有上帝視角,而製作者是有的。在完結之後,我們回過頭去,可以發現,在第十一話過後,心和滿有了幾乎僅次於廣和02的篇幅對他們進行描寫,在後期佔了很大的比重。
前十話近兩個小時的內容里,對這三個人相關的劇情不僅沒有得到能吸引觀眾的時機,時長的短暫也難以引起人的重視。前期的疏於描寫,就讓從第十一話一直到結尾,佔有相當篇幅的心和滿沒有在前十集一個轉折性劇情出現前,建立鮮明的角色形象,吸收足夠的好感,那麼後期,他們身上發生的激烈轉變對大多數觀眾而言是缺失鋪墊的不自然發展,他們的出場頻率又變相擠壓了前期粉絲基礎更好角色的戲份和塑造,便只能加倍製造角色的惡感了。
角色、情節、節奏可以說是對觀眾評價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三者應該是一個緊密統一的整體,完全取決於創作者的編排。
主題的缺失,導致ditf沒有一個可圍繞的信標。這樣一來,角色的設計和行動也變得缺乏目的性,計劃的缺失導致為情節服務成了塑造角色的出發點,而ditf的情節,尤其是後半段的情節就是為了情節本身而設計的,在多個段落之間的聯繫是牽強而單薄的。
災難性的節奏安排,讓本該和諧有序的故事近乎混亂,故事混亂又導致角色行為都很唐突,角色吸引力下降連帶了觀眾注意力的分散,三者的惡性循環就是觀看感受不是自然流暢,而是加倍的突兀荒唐。
「為什麼他們就這樣了?」
「為什麼他們又那樣了?」
「為什麼這一切就發生了?」
多數觀眾不是過目不忘的記憶機器,沒有動畫以觀眾必須從上帝視角出發,反覆拉片為目的進行製作。觀眾頻發的疑問,並不是源於他們自身能力的不足,完全是製作方面的失誤。
24話本該是一個足夠講好故事的篇幅,許多動畫因為時長的不足,勉強地將劇情縮縮減減塞進十二三話的篇幅內,刪刪減減,表意不清,給觀眾留下遺憾。
ditf有著二季度得天獨厚的優勢,卻把這種優勢做成了自己的劣勢,角色之間,同一角色不同時期之間,幾段重要情節之間,情節的後續回收,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缺乏連續性的規劃,單憑一時興起的編排,呈現給觀眾的只有再三發生的讓人感到困惑的展開。如果這樣的失敗也要歸罪與觀眾自身,那隻能是欲加之罪,強加給對作品有過期待的觀眾們的無妄之災。
3
視覺、演出和表達方式
動畫作為一個獨立的影像類型,有著與其他影像藝術截然不同的特色。脫離了真實的演員和布景,動畫能擴展想像力的邊界,用更誇張的手法最大化視覺表現力。
但一部不以表現動畫特殊質感為目的的作品,也自然不該脫離商業動畫的基本要求,讓視覺製造的衝擊獨立於主題和故事,損害作品的整體性,惡化觀眾的感受。
商業動畫的畫面和演出應該是依附於劇情框架,符合觀眾期望,引導觀眾注意力的。在現在業界普遍超壓運轉的當下,能獲得穩定的畫面已經是難等可貴的了,然而ditf卻奢侈地浪費掉了這些資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為什麼可以肯定地說,ditf浪費資源呢?在這裡我們也取一個部分,這就是不能不談的ditf廣遭詬病的特點:「致敬」。
畫面上的頻繁的向前輩致敬是沒人能否認的,大到分鏡,小到設定,ditf在致敬是全方位的。
有人會覺得,致敬不是一個大家都用的手法嗎?ditf也一樣致敬不行?
致敬與「致敬」還真的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致敬在ditf里,要打上一個引號呢?
因為ditf使用的頻繁程度,在整體中的地位,在整體所佔的篇幅超出了應有限度。
動畫作為用畫面主要表現的形式,畫面自然有著主導地位,但畫面依然只是動畫的組成部分,而非動畫的全部意義。而以畫面表現為主體的演出,也不能割裂於腳本和音聲,不能過度,不能脫離,不能凌駕其他部分。ditf中,畫面和演出的自作主張卻是製作團隊習以為常的。
當我們在完結後細數沒有回收的設定和唐突的展開時,不難發現,作為一部機器人動畫,ditf佔比並不突出的戰鬥環節中卻有著太多不合理的表現。
從第一話給人留下強烈印象的雌蕊單機操作和獸化開始,主角機是特化機體,同步率和機體設計,曇花一現的暴走模式,始作俑者博士在研發階段的失敗,結尾巨大機器人新娘,銀河漂流和鐵拳戰鬥風格,幾乎每個機器人出現的場面中都滿含有跡可循的效仿。
模仿是被允許的,不被允許的是無計劃地隨性使用。
機器人動畫的戰鬥環節是每一部同類型作品裡的重頭戲,相當的吸引眼球,都會與作品的主題有著深厚的關聯。角色在戰鬥這種極端高壓場景里的表現也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關鍵,或堅強,或懦弱,或轉變,許許多多經典角色被人津津樂道的都是他們在戰鬥中的台詞或者名場面。
ditf在戰鬥環節中,不乏現今難得一見的穩定作畫,卻充斥著興趣而為的安排,角色、情節和設定大部分時間都是不穩定的,過量的致敬使得本應讓觀眾大呼過癮的戰鬥場面更多的讓人一頭霧水,生硬地塞入前輩們成功的案例沒有喚醒老觀眾舊日的感動,也沒有讓新觀眾領略到視覺享受。
脫離於作品的致敬應用,是一種極為平庸、拙劣的模仿,缺乏和整體的一致性,過多的使用反而使得戰鬥環節剝離於作品本身,這種壓倒性的過度濫用,極大的損傷了ditf作為一部機器人動畫的原創價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不意味著可以一步登天。自身的弱小與巨人的強大,應該讓人更專註於自身的平衡,站穩自己的腳跟。致敬的部分在一部作品裡的地位,應該是餐後甜點似的愉悅,或者最後點綴般的錦上添花,看得懂的人要能會心一笑,看不懂的人要能體會經過再創作的獨特美感,一味的向前人學習,架空致敬元素,把模仿作為主菜進行調理,只能襯托出作品內在的空虛和作者能力的短缺。在ditf中,主題的缺失和內容上無力,配合過於自我和隨性的畫面表達,如此無法調和的矛盾卻得到了奢侈的製作,在現如今的業界,是一次慘烈的資源浪費。
談到表達,我們也不得不談ditf另一個表達手段上的客觀失敗。那就是在全片結束後,在討論中頻繁被提及的一個詞,妊娠。
角色間的感情是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之一,感情之於一部作品,就如同鹽之於食物,是最普通,也是最基礎的。
孩子難道不是愛情的結晶嗎?
妊娠難道不是愛情的結果嗎?
ditf在結局裡從頭至尾強調難道不可以嗎?
觀眾為什麼不買賬?
人類渴望的原動力,是豐富的,也是狹隘的,其中必然有著對於生存的渴望,對享受生活的渴望,對於美好感情的渴望,對於所愛之人和諧關係的渴望。而一部作品裡的角色,作為承載了觀眾感情的載體,也是承載著這份渴望的容器。觀眾的期望是看到他們幸福快樂,看到他們被愛和愛他人的帶著內心愛意的互動。表現愛情和親情,觀眾們需要的是角色與愛人,與孩子之間含情脈脈的眼神,滿懷溫柔的肢體接觸,親切貼心的台詞,他們的需要是最隨處可見,最符合一般期望的畫面,既不是單向的,也不該欠缺的。
而ditf在結局的表現無疑是異常的糟糕。懷孕和孩子反客為主成了表達重點,觀眾希望看到的畫面不知所蹤。用台詞和背景一筆帶過新生兒的龐大數量,愛人不在場的孕婦和幾秒閃過的回歸愛人,同性情侶的奄奄一息和結局黯然缺席,觀眾們期望看到的角色的幸福圓滿,得到的只有不無遺憾的缺失,角色們的幸福有意無意地成了一種推理後的結果,退居了表達層面的里側。
不限於結局的取捨分不清主次在ditf中俯仰皆是,表達手法上的捨本逐末,極大的損傷了角色的價值,結局他們更是淪為隱藏在「孩子」身後的符號,他們的幸福是一種結論,藏在台詞里,藏在剪輯中,就是不在觀眾們視線最長久的停留處,在最為重要的結局處理上,製作者毅然堅持他們偏離正軌的製作理念。
作為動畫的製作者,本該由他們來決定觀眾們看到什麼,如何看到,這是作者操縱觀眾的方式,由他們完全地指揮觀眾們感情的流動。ditf架空和偏離的畫面和演出,肢解了作品的整體性,更談不上調動感情,枉顧了觀眾的投入,可以說是近年來教科書般的失敗典型。
4
觀眾是最重要的
絢麗精美的畫面,張弛有度的節奏,配合感染力強的聲音,有效地向觀眾傳達特定感受,完成整體敘事,這樣最終統合為一體的作品,才是商業動畫。
網路環境使得作品評價有著前所未有的豐富樣本,也給極大地貶低了單體評價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話語權。每個人都代表自己發表意見,而向左的意見往往會帶來互相傷害,這使人遺憾又難以避免。評價的差異來自於方方面面,評價者的年齡、閱歷、審美、偏好,乃至受教育程度和個人經歷,都會影響評價的落腳點。但評價又並不是極端私人化的,大眾最廣泛的認知和期待決定了評價也會普遍性地高度重合。
無論評價是完全一致的,還是兩極分化的,只要不是特殊群體針對特化型作品的評價,就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感性評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理性評價則具有隱形的門檻,但不代表普通觀眾不能自我處理好如何評價一部作品。
首先,我們可以用感性評價給作品定調,好或者不好,換言之,喜歡或者不喜歡,我們只需要知道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即可。
理性分析可以是單個角度的,單角度取決於觀眾的關注點,比如說更關注感情描寫,還是角色刻畫;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音樂和畫面的結合,劇情對角色塑造的意義。
理性分析的基本問題是:把握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最終評價必須服務感性體驗。
回到具體的ditf這部作品。縱觀兩岸,結束時評價已經較開播滑落了一個層次,好評和差評逐漸更替,我們可以認為主流評價並不是好的。
暫定了ditf的評價並不是一部好作品後,我們可以進一步理性分析。
我們先要看作品的目的和期望值。TV作品的製作不能跟劇場版相提並論,娛樂影片不用符合藝術作品的期望,這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意味著作品的目的和期望不是完全不可估的。ditf是一部原創機器人動畫,這個類型在日本動畫體系中佔據著不能被輕視的地位,ditf的製作團隊也能給出較為漂亮的履歷表。無論是目的,還是期望,ditf都在一開始就拉高了所有觀眾的期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家隊的定位不無道理。
從技術層面上,我們可以選取幾個角度,但不能只看單一角度,要注重作品呈現的整體效果。
畫面上,ditf貢獻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角色和美術效果,穩定的作畫表現,但沒有突出的畫面風格,在重要演出中過多的模仿導致作品價值的下降。
聲音上,有個別聲優表現尚可,幾個聲優差強人意,拉低了整體,BGM的使用流於平淡,在部分場景里失職。
角色方面,少數角色初期還是吸引到一部分關注,建立了一些好感,但後期塑造失當,重要角色塑造失敗,總體上是不成功的。
故事和內涵是ditf的軟肋,可以肯定創作的意圖是正面的,符合觀眾在商業作品裡的期望,但目標是所有觀眾的作品幾乎都是如此,具體到ditf中,故事要素模糊不清,編排失誤,主題太過淺薄平庸,不足以支持一部完整商業作品。
表達是ditf最為失控的一個環節,表達說來抽象,其實對觀眾來說也不難理解。之前講到觀眾注意力不能持續,這對創作者來說,也意味著觀眾會憑著自己的意願主動忽略一些內容。為何一些特化型作品,捨棄了最多的觀眾,反而能取得成功,因為他們目的明確,用最少的資源做出了最成功的表達。
ditf卻用最多的資源做出了最差的表達,他們頻頻地選取觀眾們不想看到的部分深入刻畫,卻把觀眾想看的東西棄之不顧,創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被放在整體作品之上。ditf沒用活用長篇幅影像作品的優勢,他們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自然也就無法帶動觀眾的注意力,表現並不出色的諸多要素被缺乏合理性地組合到一起,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就是混亂無比的ditf。
過高的期待和過低的表現,其中太過強烈的落差,不能單純歸咎在觀眾太過苛刻。成為一個觀眾並不難,只需要在椅子上停留一段時間即可,而觀眾卻是最重要的,他們是作品誕生的目的,是決定作品價值的基準。
不能說創作者的意圖是不重要的,但商業作品唯一不該辜負的唯有觀眾。ditf顯然忽略了這點,可以斷言的是,在製作過程中,觀眾的感受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本該處於指揮位置上的製作者,把自己擺在了去獲取樂趣的觀眾的位置上,一味地「享受創作的快樂」,那也就無怪乎作品最終的評價一敗塗地。
觀眾是最重要的。
ditf如同一場絢爛的煙火,卻綻放在白晝,在最為閃耀的日光中留下的蒼白光華無比微弱。
然而這場轉瞬即逝的慶典中,觀眾的得到只是不合時宜的些許閃光和空留的遺憾罷。

TAG:白鵝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