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機攝影:高品質技術研發與新影像文化探索並舉

手機攝影:高品質技術研發與新影像文化探索並舉

本報7月24日刊發的《華為小手機 創造大影像》一文,引起業界關注和熱烈的討論,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華為在攝影軟硬體技術方面的實力,我們專門對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手機戰略規劃與業務發展部部長、華為新影像計劃項目發起人李昌竹進行了專訪。

李昌竹介紹了華為與徠卡建立合作的過程,就華為在影像科技研發、攝影文化輸出等方面許多攝影人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解答。

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

訪談即將開始

中國攝影報:華為對手機產品攝影應用的發展有怎樣的看法?

李昌竹:手機攝影有自己的獨特特點。第一點是便攜,它比一般相機更便攜,更不引人注意,這決定了它所拍攝的題材、內容,包括拍到的對象情緒,所傳遞的情感都更好,所能涉及的題材也更廣泛。

第二點是易分享,能夠創造更大眾化的影像文化,參與的人會更多。因為大家都發現自己所拍攝的圖像在分享中獲得認可(點贊)是很快樂的事情,這對拍攝者是正向的強化和激勵,他會更加樂於去記錄和分享。現在每年社交網站上分享的圖像都以指數級別在增長。

第三點是處理能力非常強。手機不但能拍普通的靜態照片,還可以拍延時視頻、拍超長時間的長曝光等等,而且還能對各種影像進行自動或手動的特效處理,過去需要將照片導入電腦完成的HDR、堆棧、拼接,在手機上就能全部搞定。華為在手機中引入了人工智慧(AI)的能力,能夠輔助用戶進一步提升影像的品質。

手機攝影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正走在一條全新的影像文化道路上。它在對傳統拍照有大量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擴展了攝影題材,豐富了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而在一個更大範圍內影響了參與人群,使攝影文化的參與者範圍得到了相當大的「擴張」。

中國攝影報:作為華為和徠卡合作的發起人和項目負責人,當初為什麼選擇徠卡,而不是其他合作夥伴?

李昌竹:選擇徠卡的初衷很簡單。手機的拍照系統在結構、原理上與傳統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是幾乎一樣的。所以華為在選擇合作目標時就在思考:徠卡在過去一百年中,在光學設計和圖像品質上的技術積累是否能用到手機上來?搞攝影的人都知道,徠卡在傳統攝影領域是非常強的。徠卡的品牌具備很好的認同感和號召力,它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

華為與徠卡的合作並非一帆風順。實際上徠卡管理層也在思考,他們的優勢能不能在手機攝影上有所體現,徠卡非常堅持自己的品質文化。這也是為什麼華為堅持讓徠卡參與到華為手機攝影模組的研發、生產中來的原因,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來貢獻經驗和智慧。

中國攝影報:那徠卡是不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與華為合作?

李昌竹:我覺得不完全只是嘗試,因為我們都覺得這戰略方向是正確的,是有共識的,而實現過程中一定會有困難,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克服。舉例來說,徠卡幫助華為重新設計了模組的光學規格,這是徠卡品質影像的基礎。在剛開始做這個模組時,因為規格很高,所以良品率非常低。徠卡、華為以及生產廠家的專家們一起,在生產線上一點點分析,逐步優化,最後終於把良品率提了上去。

中國攝影報:華為手機目前在影像技術上的應用和研發現狀是怎樣的?

李昌竹:華為手機產品主要有三個不同檔位的產品線。旗艦是P和Mate系列,中端是Nova和榮耀品牌的高端系列,大概在2000元到3000元的價位上,再往下是普及型產品,有G系列和Y系列以及部分榮耀品牌產品,價格在2000元以內。

在現有各檔位手機中,華為對拍照的要求都比較高。華為認為攝影功能已經成為了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消費者使用頻度最高的功能之一。

一方面,華為自己有專門的技術團隊在負責手機攝影技術,有很強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化能力;同時華為還會與產業界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特別是在前沿性的、探索性的技術項目上,華為會與創新的技術公司、高校和研究所等開展合作。目前與這些夥伴的合作主要是在計算機視覺、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和演算法方面,還有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相關的關鍵技術研究。

另一方面,華為還會與上游供應商開展深入的聯合創新,比如和模組/晶元供應商。華為手機中有很多部件都是和供應商聯合定製的,這樣可以滿足產品對性能、功能更高的要求。

第三方面是和提升影像品質相關的,比如和徠卡的戰略合作,核心在於通過光學性能的提升以及圖像質量/風格的調校,以全面提升華為手機影像的品質和表現力。

中國攝影報:在華為手機的研發體系當中,對影像技術的投入和人員配比情況如何?

李昌竹:華為研發體系在影像技術上的投入,不僅包括工程實現和產品化的部分,同時也包括先進技術的預研和積累。在研發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是在華為的「2012」部門,因為我們很多前瞻性和前沿的技術都是通過「2012」進行積累的。華為公司的技術研究體系在前端的開口很大。一方面,通過內部溝通接納來自銷售、市場和用戶反饋的需求去做前瞻性的、儲備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它還會基於自身對業界趨勢的理解和洞察,進行一些有預見性的技術探索。

華為每年會將約10%-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會用在像「2012」這種部門所在做的,對未來的技術研發和儲備上面去。「2012」所做的,實際上是對華為整個產品研發體系的支撐,相對於其他產品研發部門來說,它的涉及面更廣,研究深度更大,理念更超前,是一個往前拓展的部門。

中國攝影報:在信息技術得到大發展的今天,大數據、移動互聯網、AI似乎都在改變著攝影,華為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研究和計劃?

李昌竹:事實上將AI用於手機影像的增強,華為在去年就已經做到了。我們用AI技術完成了大量的圖片「訓練」,讓手機可以識別出幾十種場景,能辨識人臉、動物、植物、環境和美食、夜景、日落日出,等等,並可自動地進行針對性的拍攝參數調整和圖像優化。

我認為AI增強對影像來說,是一種規則的或者是經驗的數字化表達。為獲得這些「經驗」,華為與很多攝影師和Photoshop高手進行了溝通,把他們的經驗結合AI的場景識別,進行有針對性的圖像調整,真正實現用戶「隨手拍大片」的體驗。

事實上,手機攝影已經遠遠超過了攝影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影像已經具備了承載更多東西的能力。影像功能已從記錄過渡到意圖識別,如果你拍攝食物是為了分享,那照片就要變得更漂亮;如果拍報紙是為了截取文字,那就自動將影像轉變為字元,放到手機的記事本里;如果給商品拍照是為了購買,那就直接跳轉至購買頁面。正因為有了手機這樣一個很貼近人的工具,它的影像功能在智能化發展中,應該具備更強大的「以人為本」功能,具備識別、判斷和理解人的意圖的能力,讓它能夠為人類提供更直接的服務。

中國攝影報:P20 Pro發布以後,出現了大量的與專業級相機對比的文章,你對這種比較有什麼看法?

李昌竹:手機已經逐步地替代掉了卡片機,而我們也希望手機的成像品質能夠逐步地趕上專業相機。因為消費者希望手機拍照的品質越來越好,而「好」的參考標準就是單反、微單等專業級相機。所以做這種比較實際上是一種追求的體現,我覺得無可厚非。

但是我覺得從媒體的角度去做這種比較,意義不大。與專業相機比圖像質量,從物理特性來說,在沒有新的技術突破物理限制(光學的通光量,感測器的像素麵積等)的前提下,專業級相機的成像質量一定比手機的強,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正如我先前所說,手機拍照有獨特優勢,比如說P20 Pro的手持夜拍功能,6秒鐘手持長曝光依然可以做到「數外灘對面樓上的窗戶」的清晰度,就是得益於手機強大的演算法能力,同樣場景專業級相機手持拍攝就不一定比手機強。

攝影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過程,同時也是很主觀的體驗。就像開汽車有人喜歡手動擋,也有人喜歡自動擋一樣。都是樂趣,各有長處,受眾群也不一樣。

中國攝影報:華為在攝影文化方面有很多計劃,對外是輸出影像文化,對內還支持攝影團體建設,請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李昌竹:過去的幾年我們在不停地思考關於「影像文化」這個事情。回看歷史可以發現,攝影工具從原始的大型座機,發展到了徠卡這種便攜相機,造就了攝影的飛躍。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攝影題材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原來那種一個人搬著都費勁的座機,大概也就拍風景、靜物、人像、集體照、家庭照。但是後來因為便攜相機的出現,讓攝影可以更加深入到生活中去,於是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等題材都得到了大發展,讓影像記錄下了很多歷史事件瞬間。

攝影工具、技術的變化,還大大降低了攝影行為的成本,相機越來越便宜,參與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數碼化之後,特別是在手機攝影出現後,更是出現了爆炸式的噴發。另一方面攝影「准入」門檻的降低,也極大地豐富了影像的內容和數量。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立足自我,立足華為的產品,去考慮競爭的問題。技術是一個競爭層面,所以華為現在會對成像演算法、成像品質上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希望在技術上保持領先,保持差異化的特點。但在全球化市場、工業化資源整合、平台化生產的驅使下,技術終究會趨同的。所以,差異化還會體現在成像風格。

從華為的角度上看,手機攝影正在逐步形成它獨特的、更加大眾、更加主觀、更加全民參與的文化。對於現在來說,華為是希望能鼓勵和幫助更多的用戶多拍好照片,同時,希望能在保持傳統的影像文化積累的同時,提升用戶的審美追求,所以才有了「華為新影像計劃」。

華為新影像計劃有兩個目的:

對於華為來說,我們希望通過新影像比賽、新影像學院這些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華為手機攝影強大的功能,進而促進銷售和提升品牌形象。

對於大眾來說,我們覺得有責任去幫助用戶更好地記錄生活,享受攝影的樂趣。因為我們深知攝影愛好者在逐步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指點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而這種成就感和喜悅,會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關注他人。而這就是華為做新影像計劃最根本的目的,一個單純的初衷。因此,新影像計劃實際上是一個展示用戶影像作品、促進溝通的平台,幫助用戶實現「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的平台。

本報記者 陳昭毅 采寫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61期·6版

編輯 | 唐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學攝影技巧,掌握圖形解構套路
後期製作從何入手?給你「兩法一律」修片思路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