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專題講座「理性、智慧、善的生活」舉行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專題講座「理性、智慧、善的生活」舉行

2018年8月14日晚上18點至20點,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專題講座「理性、智慧、善的生活」在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行。哲學教授們就如何在當今世界、藉助傳統智慧追求善好的生活作了精彩講解。

本場的第一場講座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姚新中教授。在他的論文《早期儒學關於美好生活的倫理範式》中,他旨在基於早期儒家文本而建構一種儒家特有的美好生活範式。為了充分理解這一範式,作者談論了美德和智慧如何在生活的「樂」中匯聚,財富和友誼在美好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並且說明了「樂」如何來自於美德和智慧,卻能夠充分利用後者。

第二場講座「若自由,則因你是生產者」來自Maurizio Ferraris教授。他先藉由「文件媒體革命」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回應了馬克思所謂「商品之謎」的謎底:商品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並進一步指出,雖然時至今日,這一點早已絕非神秘,但在今天的時代中,我們其實是製造商品(文件)的無償的勞動力,而這也是人們未曾認識到的。接下來,作者又指出,在今天,文件相對資本而言具有的更強的價值和力量,並說明了諸如民粹主義運動的政治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和文件一樣,都是「活動化」的產物。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又在實踐向度上說明了「活動化」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就是勞動,而其在財富中產量的有效性也需要得到認可。因此,在他看來,活動化薪資就格外需要落實,企業的利潤也要進行重新分配——而最理想的解決方式就是發現被活動者和企業的直接聯繫。

第三場講座「從美德到幸福:新柏拉圖主義的轉變」中,Paul Kalligas教授先是考察並梳理了自柏拉圖以降至於斯多亞派、伊壁鳩魯派對於美德和幸福的理解;之後,作者又說明了以普羅提諾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對於美德和幸福關係另外的考量:在普羅提諾,幸福的終極目標是與神相似;理論知識對於實踐美德享有絕對的有限性,實踐美德不再被視為實現幸福的手段甚至是實現幸福的組成部分,而只是真正幸福的伴隨物或者附屬狀態。在他看來,決定一個人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的自主性,換言之,只有一個人完全自由地追求屬於其存在最深處的永恆真理的時候才是最幸福的,而這一特質也是「人之所以能夠分有神的神聖永恆至福」的原因。

作者: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北京大學

原標題:專題講座「理性、智慧、善的生活」在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收了財物就是「受賄」嗎?日本對賄賂行為的法律解釋將擴大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