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很多人對於流量的理解近乎於白痴

很多人對於流量的理解近乎於白痴

很多人對於流量的理解近乎於白痴。譬如最近那篇提升流量效率的文章。總的來說,流量變現能力遠超過流量效率。另外。商業競爭資源有限,提高某些效率是需要成本的,騰訊這個體量效率提升已經很難,變現能力還有可能。

所以,把大量精力花費在在一個提升有限的領域裡並不現實,另外,騰訊不是社交公司。騰訊是通訊公司,通訊是人類活動的底層,但是社交並不是。這個邏輯去理解騰訊更現實,使得騰訊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跟人去競爭,現實的世界也是。不可能一個公司把所有想賺的錢都給賺了。

所以,看到一堆人反思騰訊戰略,我就覺得都挺扯淡的。騰訊股票一跌了,專家都冒出來反思,典型就是漲了吹捧戰略,跌了就反思戰略,有本事騰訊高歌猛進的時候你來反思反思?

騰訊牛逼不是因為對手太弱,股票下跌也不是因為對手起來。所以什麼頭條衝擊,抖音逆襲,都瞎扯淡呢。下跌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去年漲太多了。哪那麼多理由呢。

找出來一段我一五年寫的流量文章,分享給大家。

最近我跟好多香港的二級市場的基金經理在談流量的問題,真的很驗證之前賽富那誰的話,80%的錢都掌握在傻逼手裡。我感覺他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都處於天真爛漫的階段,如果不是處於相對好的機構,這些人到市場里去,基本上可以被當小白。所以很多人很牛逼,並非你真的牛逼,只是你的機構很牛逼,別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

我們的互聯網都在說,得流量得天下,真的是這樣的么?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我們的互聯網世界裡有很多人都得到過海量的流量,但是最後呢?都死了。人人網、開心網,多了去了,都曾經有過巨大的海量流量,但是結果呢?都死了,天下也被瓜分了。

很大程度上來看,得流量得天下,這個話是有應用場景的,對於更多的依賴人群特性帶有普遍性應用的產品,流量是有效的,但是在很多場景流量其實是無效的。我們看到很多產品,其實流量是很大的,但是流量獲得之後的用途在哪裡呢?看不到,也就失去了變現的可能。也就是看上去熱鬧而已。

為流量而流量毫無意義,流量是需要轉化的,尤其是屌絲流量,可轉化的點其實是很小的,這種盲目的,不精準的流量用途有限,沒什麼意思。

要比流量,說句難聽點的,其實公共廁所的流量也很大,但是問題這種流量轉化成什麼呢?我看到一些公共場所里通過廣告變現,這種流量或許還有點意義吧,但是散亂無序的流量是很難形成效應的,從品牌角度來看,公共場所的廣告給人感覺很LOW,不但無助於提升逼格,還降低效果。而從精準廣告投放來看,又找不到合適的產品,這種就是無效流量,你也總不能指望在公共場所里賣速食麵吧。

但是同樣是流量,在網吧里的流量明顯小於廁所的吧,但是他帶來的價值就明顯大很多,可以轉化為可樂、速食麵等一些產品的變現。

流量我自己認為的兩個特徵:

第一個是精準,一旦精準,你會發現,哪怕不用海量,也是有價值的。所謂精準,就是你要做的事情,跟你所獲得的客戶是對應的,你開個餐館總是喜歡來一幫吃飯的人,而不是來一幫打牌的人,你開個金融機構,總是希望來一幫有錢人來存錢,而不是來一幫屌絲來浪費你精力的。

第二個是有橫向擴展的現實可能性,很多流量因為某個痛點進入你的體系,這個時候你要沉澱這些客戶,那麼就需要給這些客戶提供可以被橫向拓展的可能性的新產品,如果無法提供這種產品,那麼客戶也很快流失,變得無效。當年開心網,因為偷菜,搶車位來了一幫客戶,但是來了以後呢?開心網還天天想著開發搶這個搶那個的遊戲,然後,然後屌絲流量都膩歪了,嫌煩了,搶個頭啊,就走了。

線下很大程度由於能力有限,容易形成兩個障礙:

服務端,由於接待能力有限,真有海量客戶來了,其實也接待不了,所以必須在有效接待客戶群體之間實現利潤最大化,才是王道,於是流量端就容易變成一個輔助性的入口,而不是依賴性的入口。他們的低價往往只是輔助性的噱頭而已,多了,其實對他們意義並不大。所以很多團購或者其他一些營銷手段,總是以為靠低價引流,商鋪都會開心,還真未必,因為不賺錢。

而從用戶角度其實也並非真是低價了就會去一個商鋪,用戶習慣是到了一個地方,會看看有沒有優惠,有了就用下,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沒人真傻到因為某個地方便宜,然後打車半個小時跑去吃,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純粹低價折扣的營銷方式其實也很有限。

我聽到很多人說,我們有了流量就可以做這個做那個,事實上,你有了流量,還是這個做不了,那個做不了,因為不重疊。有人來吃飯,你非要給他按腳,流量有個屁用。

從這個角度想下去,其實我們現在很多超級大流量的APP,到最後都一文不值,因為,缺乏變現的方式和可能。大姨媽這種軟體,基本上女孩子都會裝,但是裝了以後呢?你還真指望在大姨媽上賣衛生巾么?真賣了,也賣不出去啊。

我們要區分很多東西,很多人說,這個產品挺好的啊,我就經常用,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你覺得很好,那麼給你提供產品的人肯定覺得很不好,除非你付費,你他媽的免費用人家東西,當然覺得很好了。

前段時間有人說Uber很好啊,颳風下雨天,車都來,還便宜。所以一定能打敗嘀嘀打車,我說,不颳風下雨的時候,你用Uber么。他說看情況啊,有時候用滴滴的,我說那不扯淡么。你不好的時候,想到人家,你好的時候,又看情況,這不是綠茶婊,心機婊才做的事情么,你們對Uber來說,其實都是垃圾客戶,又想好服務,結果他媽的還要價格便宜,你真當人家是做慈善啊。

這個世界,一定要記住,你覺得好的東西,在給你提供服務的人身上考慮的問題是,是否從身上能賺回錢,如果不能,那麼就無法持續。免費也好,補貼也好,本質都是為了有一天讓你無法離開然後再狠狠殺你而做準備的,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就是鐵定失敗的。

為什麼O2O必死的很大邏輯就是,因為線下永遠無法被壟斷,無法被搞死,那麼你的選擇一定就會有很多,真正意義的成功的O2O,其實是沒有的。

為什麼滴滴打車、Uber最後都做到了專車上去,因為通過司機是無法形成排他的,這些司機本身就是在馬路上跑,跑來跑去,並不會對Uber和滴滴形成根本性的依賴,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對Uber價值不大。而那些專車司機,本質是黑車司機,他們要獲客只能對這個平台形成依賴,於是價值就出現了。

我很多年前寫過平台的商業邏輯,大家可以去看我的書,這裡就不提了,一定要記住,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平台化的,平台化的前提就是低門檻領域的兩頭散亂的需求能通過一個平台有效粘合,這個平台能降低你的成本,提高你的效率,讓人人可進來提供服務或者被提供服務,否則意義不大。

平台最大的效用就是邊際成本遞減帶來的有效性增加,專車司機,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成本是零,通過滴滴就可以養活自己;Airbnb,反正家裡房子空著就是空著,出租出去,就能獲得額外收入。

如果邊際成本很高的東西,是不適合平台化的,什麼養車平台,什麼醫生平台,等等,可能可以優化效率,但是缺乏依賴可能,那就是很難平台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好電影值得看三遍
鏈家動了58的乳酪?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