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進黨推行「台獨」課綱,這能消弭台灣民眾的「中國基因」嗎?

民進黨推行「台獨」課綱,這能消弭台灣民眾的「中國基因」嗎?

不出所料,台灣教育部門課審大會8月13日通過了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綱分台灣、東亞及世界3個部分,並明確規定「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

這也就是說,在台灣的高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史將不再單獨存在。至此,「台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並與中國史並列,再到現在無「中國史」,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終於走完最後一里路,「台獨」課綱形成。

其實,台灣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就在消解中國歷史,企圖抹除大陸對台灣的歷史印記,割斷兩岸的歷史連結,以凸顯「台灣主體性」,培養所謂「天然獨」。

以台灣現行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來說,中國史雖然還獨立成冊,但內容幾經改造,早已偷梁換柱。商周至隋唐只強調民族與文化互動,宋元則著重於國際互動和商貿文化交流,明清更是在東亞世界的變動格局探討商貿文化與東西接觸的挑戰。

而在所謂的「台灣史」中,來自大陸的蹤跡隱隱約約。迄今仍深深影響台灣社會的鄭成功,彷彿只是東亞海域的一股勢力,是台灣少數民族與外來者相遇的一個片段而已,中國的主體性早已蹤影難尋。民進黨「台獨工作者」們,「去中國化」可謂是苦心孤詣,用盡了法子,現在終於完成最後一步。

從李登輝至今二十多年來,經島內「獨派」的努力,「去中國化」似乎很有成效,青年人潛意識的「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觀念建立起來,「反中抗中」的情緒也時有發泄,蔡英文稱他們是「天然獨」。

然而,「台獨」教科書能把這些「天然獨」苗苗變成大樹嗎?那還真是不可能。

前幾天,陪台北來的朋友去古都洛陽。我們去了龍門石窟,被伊河兩岸那些雄偉雕像深深震撼。我們去了白馬寺,知道漢明帝夢見閃閃發光金人的故事,知道了佛教如何東傳至中土,知道了白馬寺在中國佛教中許許多多的「第一」。其實,白馬寺何止是中國佛教的祖庭,更是東亞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我們邊走邊議論,台灣佛教四大山門,在教化人心上都有創造,但只有到大陸才能深入了解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成長和在東亞的普及。依照「台獨」歷史教科書「從東亞看中國」的路徑,台灣的高中生會看到什麼?

那天,我們一行在龍門香山的白居易墓園盤桓很久。白居易一生坎坷,晚年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時常遊歷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其實,白居易何止是中國的詩仙,他的影響早就及於東亞各國。在墓園四周立著新加坡、韓國等友人立的碑。有一塊日本人士立的碑上寫著「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看著碑文,我突然想,中國文化是由白居易這樣的一顆顆燦爛巨星組成的,當世界都用敬仰的目光看他的時候,台灣卻要與他割袍斷義,這是明智的做法嗎?沒了中國文化,台灣人還能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在中國文化浸潤長大的台灣人,能斷了中國文化的基因嗎?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無論用什麼理由去改造教科書,無論通過什麼方式用政治去改變文化,只能得逞一時,文化不息的生命力自會撥亂反正。「去中國化」去掉的只是台灣成長的根基,「在台灣看世界」只能是一葉障目,「從東亞看中國」,只能看到歷史的殘片。或許,這些燦爛的殘片,會激發台灣青年人血液中的中華文化基因,促使他們去了解去學習去研究中華文化,他們會明白大陸才是台灣故事的源頭。

那時,「台獨」們用「去中國化」培養「天然獨」的夢想破滅,搬起石頭砸了自已腳。現在來大陸求學就業旅遊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中國,是你們能「去」的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和梅西C羅相比,這個成長於難民酒店的「灰天鵝」,才是真正的英雄
已發現5具遇難者遺體,上海吳淞口沉船事故搜救行動仍在繼續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