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和媽媽的懷抱哪個更重要?看完這個實驗我哭了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這樣的突發奇想:
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先天就有,還是後天慢慢產生的?
都說「有奶就是娘」,如果孩子選擇,食物或者母親,孩子會怎麼選?
今天,我們請到了北大醫學博士、同樣也是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博士後的馮欣源老師,給我們道出其中的秘密。
我是一個二寶媽,我經常也會在想同樣的問題。
為了了解嬰兒和母愛的關係,我曾經研究了很多資料,也做了很多研究,發現:
母愛的真相,殘酷,卻又溫暖。
在西方,曾經有這樣一些科學家,用驚世駭俗的、冰冷殘酷的、最痛的實驗,向大家揭示最本源、質樸、天真、專註並且無私和柔軟的愛。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恆河猴實驗。
溫馨提示:文章、圖片比較殘忍,有產後抑鬱傾向的媽媽慎看。視頻就不放在文中,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下。
殘忍的實驗已經是過去式了,望大家保持好心情。
圖片來源:網路
在孩子心裡,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媽媽的懷抱,哪個更重要?
圖片來源:CC0 協議
想要懂得愛,先得毀滅之。
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弗雷德里克 · Harlow(Harry Frederick Harlow,1905~1981)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期,以研究嬰兒猴子和母猴之間的情感而聞名學界。
Harlow 想通過觀察與我們94% 基因同源性的幼年恆河猴,研究母親對健康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對恆河猴進行了一系列殘忍的母嬰分離、依賴性需求以及社會隔離等實驗,並觀察缺乏母親的照料和陪伴,會如何影響「猴的後半生」中的社交和認知等發展。
這些實驗,振聾發聵,引人深省。
圖片來源:網路
實驗一:絨布安撫實驗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毛絨玩具?從柔軟織物中,孩子能獲得安撫嗎?
於是,Harlow進行了第一系列實驗。
Hrlow 將剛出生一天的小猴子,強行與生殖母親分離,關進一個裝著絨布的小籠子里。
惶惑的小猴子趴在絨布上,撫摸著絨布,吸吮著手指,感受「撫慰」,形成依戀,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圖片來源:Harlow 原始論文
這時,科研工作者強行拿走絨布,小猴子驚叫起來,眼裡含淚,緊緊地拽住絨布,之後驚恐無助的小猴子不斷地吸吮手指。
你想到了什麼?是不是跟我們離開媽媽的懷抱,自己抱著毛絨玩具或安撫巾,無助地吸吮手指的孩子,非常類似?
隨後,Harlow 把另外一些小猴子,放到一個沒有毛絨安撫物的空曠的環境中。
小猴子驚恐地蜷縮在地上,閉上眼睛,摟著自己,絕望地呢喃。
圖片來源:Harlow 原始論文
看到這兒,我想你會明白,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毛絨玩具、安撫巾了。
這也能解釋一些孩子,瘋狂地迷戀某樣柔軟的物什,在難過或睏倦的時候,會將它緊緊地摟在懷裡。
如果媽媽偷偷扔掉這臭烘烘、髒兮兮的,口水哈拉的物什,孩子會心碎地大哭不止。甚至,這種戀物情結,可能會延續終身。
從媽媽這裡無法獲得安撫,就會轉而向物品尋求安慰。
然而,冷冰冰的,沒有生命,無法互動的物品,能夠與充滿愛意的人相提並論嗎?
實驗二:替代母親實驗
Harlow 還想知道,孩子是會更喜歡僅僅提供食物的媽媽,還是會更喜歡提供柔軟懷抱的媽媽?
寶寶對媽媽的愛,究竟是先天存在,還是後天習得?
小猴嬰兒出生 6~12 小時後,Harlow 將他們與自己的生殖母親強行分離。
然後,他把猴嬰兒放在一個由無生命的「代理」母親託管的託兒所里——一個「母親」用冷冰冰的金屬絲網製作;另一個「母親」用軟絨布和海綿包裹木頭製成。
Harlow 做了該系列第一套實驗。
第一個實驗中,兩個替代「媽媽」都與猴嬰兒放在一起,只不過 1 組由金屬絲網「媽媽」提供奶水,另 1 組由軟絨布「媽媽」提供奶水。
8 只小猴兒隨機分組,每組小猴兒可以自由選擇去哪個媽媽那兒。
在第二個實驗中,Harlow 將幼猴分成兩組(金屬絲網或軟絨布),它們無法自主選擇「媽媽」。
圖片來源:網路
實驗一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Hawlow 團隊發現,即使猴嬰兒能從金屬絲網「媽媽」那兒獲得奶水,它們仍然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與軟絨布「媽媽」接觸。
圖片來源:網路
而且,幾乎是整天待在「她」身上——研究人員仔細計算了時間,由金屬絲網「媽媽」提供奶水的那一組,小猴兒累計呆了 1 小時;而在軟絨布「媽媽」這兒,呆了 25 小時,而兩組小猴兒幾乎沒有區別!
在軟絨布「媽媽」身上的時候,驚恐無助的小猴兒緊緊地抱著「她」,凝視、親吻、撫摸「媽媽」的面龐,渴望媽媽的回應,看著真讓人無比心碎。
(右圖,親親媽媽,你能感到我的愛嗎?)
圖片來源:網路
(媽媽,媽媽,你沒有奶水沒關係,身上破了也不要緊,我仍然愛你。)
圖片來源:33IQ
有些小猴,發展出新技能,下半身趴在軟絨布「媽媽」身上,上半身倚過來,到金屬絲網「媽媽」那兒吸奶!
吸了幾口奶,又趕緊回到軟絨布「媽媽」身上,緊緊地摟著她。
實驗二中,兩組嬰兒都從不同的「媽媽」那兒消耗了幾乎等量的奶水。而他們對待兩個「媽媽」的「態度」截然不同。在軟絨布「媽媽」那兒的小猴子表現出依戀的情感。
(媽媽,媽媽,看看我吧,我想一直這樣抱抱你,我也非常渴望你能抱抱我。)
圖片來源:Harlow 原始論文
在此基礎上,Harlow 還設計了一系列恐懼實驗,讓各種各樣發出怪聲音、樣子嚇人的東西,去嚇唬小猴兒,比如敲著小鼓的小黑熊、木頭蜘蛛、搖頭晃腦齜牙咧嘴的機器人等。
當小猴兒受到驚嚇和威脅時,他們會衝過去緊緊地抱著軟絨布「媽媽」,吸著手指,直到平靜下來。
(媽媽,媽媽,抱抱我,我嚇壞了!)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Harlow 原始論文
實驗中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一隻絨布母猴的頭不小心被碰掉了 ,研究人員還沒來得及裝上新的頭。
然而,小猴子完全不在意媽媽沒有頭,依舊爬上去緊緊地抱著她!
圖片來源:網路
除此之外,Harlow 讓已經過了哺乳期的小猴和母猴們分離了一段時間。
近 30 天后,當小猴們再次與軟絨布「媽媽」重逢,它們沖向「母猴」,爬在她身上,緊緊抓住她,用自己的頭和臉在她的身上摩擦,然後與母猴玩耍,撕咬包在母猴身上的絨布……
而在金屬絲網「媽媽」那兒的小猴,在經受同樣的刺激時,表現截然相反——它們沒有去金屬絲網「媽媽」那兒尋求慰藉,而是蜷縮在地板上,驚聲尖叫,瑟瑟發抖,來回晃動,並不斷地抓撓自己。
孩子對於媽媽的愛
本質是什麼?
這一系列實驗,舉世轟動,顛覆了當時的認知。
人們曾一廂情願地認為,沒有食物會死,沒有懷抱不會死。
在孩子眼裡,食物的重要性理應大於懷抱。
但,在孩子看來,離開媽媽的懷抱,比沒有食物恐怖得多。
人們曾一廂情願地以為,愛是後天習得的東西,與媽媽接觸才會產生依賴。
當年「理智」的科學家,給這種依賴安上無數「莫須有」的罪名,比如「對孩子心理成長不利」啦,媽媽老抱著孩子給累壞啦,媽媽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空間,會造成自身的心理問題,反而對孩子不利啦……
「科學家」們還以為,從出生開始訓練孩子,減少依賴,會讓孩子個性更獨立、更好帶,媽媽更輕鬆。
殊不知,孩子純潔無私的愛和親密依戀,是刻在孩子基因里的「天性」,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無法磨滅,歷久彌新。
這種依戀,無法被五花八門的「訓練」減少分毫。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他會用盡全身的力量,努力地攫獲來自媽媽的、哪怕只有一丁點兒的「愛意」。
再看看被一步步「馴服的孩子」,和瑟瑟發抖的小猴子,竟然如此神似。
圖片來源: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xawb/20081201/article_1396336.shtml
無論嬰兒房設備多麼豪華,無論小護士、保姆照顧孩子多麼用心,無論孩子的小肚皮被填得多滿,也無法給予每個脆弱的嬰兒他最渴望的、媽媽的接觸和陪伴。
圖片來源:CCO 協議
咱們大人,總是容易被所謂的「理智」牽著鼻子走,阻撓我們自己的天性,降低自己愛孩子的直覺和本能,蒙蔽自己最原始的愛意。
相比大人,孩子的愛,如此原始,濃烈,毫無雜質。
馮欣源,二寶媽。
著《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


TAG:丁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