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二百一拾三:曹操征戰關中,長安已淪為一座城,而非一個都!

長安萬年之二百一拾三:曹操征戰關中,長安已淪為一座城,而非一個都!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在中國文字中,「都」與「城」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在一個國家,「城」可以有很多個,可大可小,但「都」只有一個,必須是最大的,要成為一切的中心。只要人口集聚,營造宏大,市井有序、治理有度,就可以稱為一座「城」;然而,在眾「城」之中,「都」則是眾城之王,必須唯一。

公元196年,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委派大臣鍾繇(yáo)以侍中守司隸校尉的身份,率兵進入關中,討伐董卓部將李傕(jué)、郭汜(sì)、樊稠、張濟等人。兩年後的公元198年,李傕、郭汜相繼被殺,長達數年之久的「董卓之亂」方告平息。

公元199年,漢獻帝建安四年,十一月,曹操改派治書侍御史衛覬(jì)留守長安,安撫關中。但此時的長安,無論在梟雄曹操的眼裡,還是在天下眾生的眼裡,抑或是在今人的眼裡,已經是一座普通的防城,而不是令人景仰的都城。長安,忽然之間變得可有可無。

治書侍御史衛覬,在朝野內外素有政聲,以勤政愛民著稱。他令官員發給人民耕牛犁具,鼓勵他們開墾荒地,種糧種菜。消息傳開後,原來流亡外地州縣的關中人,紛紛扶老攜幼,踏上了歸途,僅從荊州一地返回故鄉的流民就有十幾萬家,估超過五十萬人。

曹操初定長安時,政治局勢還相當混亂。一些關中地方「軍閥」,如馬騰馬超父子、韓隧、侯選、程銀等,雖然表面上遵從曹操號令,實際上卻暗懷異心,各自為政,擴編私人武裝,或擁兵自重,或獨霸一方,相互之間也時有混戰,嚴重威脅著關中地區社會秩序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寧。

面對「軍閥」割據的關中,曹操的態度以公元208年,即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為分水嶺,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戰前,曹操雄心勃勃,企圖一統天下,所以將政治軍事重心放在江南,所以,長安根本未入曹操法眼;戰後,曹操的雄心嚴重受挫,變得現實和清醒了許多,才把視線轉向關中,認識到長安對魏國的極端重要性。

於是,曹操將「一統天下」的戰略調整為更加務實的「西定三秦,稱雄北方」,決定揮軍西進長安,一舉殲滅關中各派地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公元211年,即漢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以征討漢中張魯(五斗米教和政權的創始人)為由,派遣征西護軍夏侯淵與鍾繇會合,進軍關中。

來自曹操的壓力,促使關中十部地方勢力深度聯合,馬超、韓隧挑頭,歃血為盟,組成聯軍,公然打出反旗,以阻止曹軍入關。同年八月,曹操親臨前線,指揮大軍西攻潼關,夜渡津蒲坂(今山西永濟西),突破關中聯軍河西防線,佔領了渭北(長安東北)大部地區,繼而進兵渭南,先以伏擊戰,後以離間計,徹底擊潰了關中聯軍各部,佔領了整個關中。

同年九月,57歲的曹操率領征西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長安城,並擺設酒宴,大會文武,歌舞慶功。次年,即公元211年春,曹操離開長安,班師回朝,留大將夏侯淵鎮守長安,掌管關中軍事;以議郎張既為京兆尹,治理長安民政。這種配置,也就相當於當時的荊州那樣,被視為一個州郡的官制。

公元215年,即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統領大軍再度進入關中,由陳倉(今陝西寶雞)出大散關,討伐盤踞漢中的張魯政權。張魯降曹後,曹操又任命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督大將軍張郃(hé)、徐晃等守衛漢中,抵禦時已兵進巴中的劉備;另以扶風太守趙儼為關中護軍,盡統關中諸軍,策應漢中前線。曹操本人則北返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晉封為魏王。

在當世,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理位置之重要,不只是曹操識得,劉備同樣深知,估計天下英雄無人不識。公元217年,即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劉備乘曹操北返之機,揮師由巴中進攻漢中,與夏侯淵、張郃、徐晃激戰。曹操得報,一面下令趙儼速發關中軍隊增援漢中,一面在鄴城調集兵馬,準備親征劉備。

第二年,公元217年九月,曹操第三次來到長安,即令各路兵將會集關中,南進漢中。此時,漢中前線已經告急,夏侯淵被劉備部將黃忠斬殺於陽平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張郃、徐晃等死守陽平待援。曹操痛知愛將,怒髮衝冠。

公元219年,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親自率軍由長安出發,經褒斜道進入漢中,與張郃、徐晃所部會合後,大戰劉備於漢中。由於曹兵遠道而來,兵疲馬困,加上「地利」不利,被以逸待勞的劉備軍隊殺得大敗,士卒多有死傷,曹操只得於五月下令全軍撤回長安,漢中遂為劉備所有,此舉讓劉備離「長安夢」又近了一步。

曹操深恐劉備向北聯合武都郡(今甘肅隴南市)的氐族進逼關中,遂遣張既進入武都,並遷徙氐族五萬餘眾進居扶風、天水地區。從此,氐族人民在關中與漢族人民交錯雜居,成為開拓和建設關中一支重要力量。

公元219年,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離開長安東回洛陽,臨行之際,委任次子「黃須兒」曹彰為越騎將軍,鎮守長安,總領關中諸軍。這可以看出,有劉備覬覦長安,曹操對長安逐漸重視了起來。三個月後,曹操在洛陽身染重病,急遣騎飛檄徵調曹彰東返,欲委以大事,但曹彰未到,曹操已死,終年66歲。

曹操一生,曾兩度來到長安,三次進入關中,不僅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他金戈鐵馬、縱橫疆場的雄風英姿,也留下了他謳歌河山、抒發情懷的動人詩篇。他在討伐漢中張魯時,所作的《秋胡行》二首,就抒發了自己對一統天下的殷切心聲,也包括對人生易老的慨嘆。

《秋胡行》(二)的末尾幾句為:「壯盛智惠,殊不再來。愛時進趣,將以惠誰?泛泛放逸,亦同何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意思是,「盛壯年華和聰明智慧,將永遠不會返回。珍惜時光,努力進取,將有惠於誰呢?輕浮放蕩,逸樂苟安,又是怎樣的行為呢?用詩歌表達心意,憂傷的時候將有什麼想法呢?」

從這些詩行中,您是否體會到,滿目瘡痍的長安,讓曾經意氣風發的魏王曹操,悲嘆歲月的無情?是否體會到窮極奢華的長安,從漢王朝的都城,衰變成「兵治」和「政治」的防城之滄涼?是否能看得盡自己的鉛華,終將被無情歲月洗去時的無耐?或許,這就是「長安萬年」能給您的最珍貴之東西。

...............................................

................................................

自然於道,自覺於法,自在於我

歡迎閱讀,敬請關注,讚賞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一百四拾八: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鑄造業的巔峰之作!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