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8月16日,滴滴技術開放日在北京舉行,滴滴產品技術管理團隊與高校學生、專業技術人員展開面對面交流,詳細介紹了滴滴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重點分享了滴滴在智能派單、地圖、拼車、供需預測、智能客服、語音識別等領域的實踐經驗。滴滴現場還宣布成立AI for Social Good(AI賦能社會)共創平台,將攜手全球頂尖學者、高校、機構等合作夥伴,共同發現、分析、解決互聯網大出行背景下極具代表性和共識性的社會問題。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CTO張博分享滴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歡迎年輕人加入滴滴,共同解決出行挑戰

CTO張博詳解交通的三層變革:望打造心嚮往之的技術團隊

滴滴出行CTO張博在開場演講中指出,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基本上解決了信息的流動問題,而滴滴希望能在未來能解決物理世界人和物體的流動問題。「我們的想法是AI for Transportation,滴滴擁有全世界範圍內最好的交通大數據,利用先進的AI科技,滴滴也將能進行系統的優化。」

在張博看來,未來交通將在三個層面發生變革,最下面一層是交通基礎設施,目標是最大化道路使用效率;中間一層是車輛交通工具本身的變革,智能化、新能源化將是趨勢;最上層則是共享出行,共享的顆粒度會從車的維度降維到座位,拼車將是解決擁堵最有效的方法。「這也是滴滴現在在做的以及未來會持續投入的事情」,據張博透露,滴滴已經在智慧交通、新能源充換電體系、自動駕駛、拼車等前沿做出許多探索,以智慧交通為例,滴滴已經同全國20個城市合作,優化了1300多個紅綠燈,讓車輛平均通行時間下降了10%到20%。滴滴還持續向前推進,包括設計下一代的智能交通路口等。

「滴滴將堅定地在技術和人才方面持續加大投入,打造一支讓優秀人才心嚮往之的技術團隊,持續吸納全球頂尖人才加盟。我們也期待能和更多政府、高校、機構等合作夥伴一起,共創交通的美好未來,」張博說。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德國著名機器人學家Wolfram Burgard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滴滴科技開放日還邀請了德國著名機器人學家、德國最高科研獎「萊布尼茨獎」得主、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主席Wolfram Burgard參與。Wolfram Burgard在演講中分享了其團隊在高精度定位、地圖構建、探測及分類、自動導航等方面的試驗和探索。他將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創新者比喻為希臘神話中不斷要將巨石推上山頂的西西弗斯,不斷試驗,不斷失敗,但又會不斷有新的想法,再從頭開始,直到成功,並表示滴滴這樣規模和複雜性的出行平台對機器人科技的大規模應用具有決定性意義。


滴滴技術「夢之隊」: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活動現場,滴滴產品技術管理團隊還對智能派單、地圖、拼車、供需預測、智能客服等技術進行詳解,並首次對外展示了AR(增強現實)室內導航和車載語音交互系統兩大功能。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智能出行部負責人郄小虎詳解出行交易後的大數據智能

滴滴智能出行部負責人郄小虎指出,滴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行的交易市場,從用戶打開滴滴App的這一刻,大數據技術就開始在背後發揮作用,希望幫助用戶打造一個美好的出行體驗。以地圖服務為例,滴滴大量採用了計算機視覺的技術,可以通過分析現實世界中獲取的圖象信息來判斷識別交規信息,路面上的劃線,進而判斷這一地點是否合適停車。

據介紹,乘客在大型建築中,如機場、火車站和購物中心等中使用滴滴打車,往往會面臨很難找到上車點的狀況。基於計算機視覺定位技術和三維場景構建能力,滴滴正在嘗試用AR互動式實景導航引導乘客從大型場站中步行走到上車點,近期將會在一些場站開啟這一AR實景導航服務。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AI Labs負責人葉傑平教授現場分享滴滴的AI創新

滴滴AI Labs負責人葉傑平教授則在現場詳解了滴滴AI的三層布局,重點展示了在智能客服和語音領域的新進展,通過大量應用了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語音、推薦等技術,滴滴自建了基於AI的智能客服系統,能大幅提高客服效率提升用戶體驗。不僅如此,葉傑平教授還現場演示了內部測試中的滴滴車載語音交互系統,基於強大的語音技術,未來用戶可通過語音和智能車載設備進行交互,實現影音娛樂、信息查詢、車內溫度調整,甚至聯繫乘客、客服,去加油、充電,進行車輛的維修保養等一系列服務。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在圓桌討論環節,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滴滴美國研究院負責人弓峰敏、智慧交通部首席科學家劉向宏、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宋世君、平台技術部及平台治理部負責人工程委員會主席賴春波等幾位技術大拿展開熱議。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暢談滴滴的產品邏輯

俞軍指出,用戶價值和平衡是滴滴的整體產品邏輯的兩個關鍵詞,所以滴滴對產品經理也提出三個要求,要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認識自己,「其中,認識自己最主要是通過自省,這是最重要的。產品人才需要自省每件事情上反映的缺陷、不足以及可以提升的地方。」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美國研究院負責人弓峰敏解讀數據共享

弓峰敏則重點分析了對數據共享的看法,在他看來,數據共享是未來的大趨勢,應對數據共享中出現的隱私保護問題,平台企業應負有關鍵的責任。企業應該充分溝通,保證信息和共享規則的透明,給用戶充分的知情權,「隨著平台發展,滴滴需要應對各種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挑戰,公司也期待和更多的夥伴合作,不斷探索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智慧交通首席科學家劉向宏解讀未來道路系統的變化

劉向宏則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道路系統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目前的道路交通系統主要是靠規則、標識、標線、控制燈等信號手段來分配路權和優先順序,但隨著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往前推進,路權和優先順序的分配會出現升級,安全、效率、公平分配會變得更加重要。交通管理本質上是一個時空資源分配的問題,通過和各地交管部門的合作,滴滴也將能夠對交通狀態進行推算、估算、預測,以對交通網路進行時空資源的優化。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宋世君暢談智能交通時代數據的變化

宋世君則重點分析了智能交通時代數據採集出現的變化。在他看來,傳統的交通數據主要是定點的數據,但智能交通時代,數據採集都是軌跡數據,「定點數據是一個在空間上的抽樣,雖然是全量的數據,但並不能進行空間的全覆蓋;而軌跡數據雖然在空間上是全量,但是從樣本上並不是。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在很多演算法上進行創新,通過另外一種形式的樣本去模擬、重構現實中交通的狀況,描述現實中的狀態。」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滴滴平台技術部及平台治理部負責人講解滴滴出行平台架構

賴春波在分享中表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滴滴正在嘗試用一套出行平台架構來支撐全球市場。滴滴正在嘗試很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也歡迎善於學習、擁有優秀進化能力、能夠不斷探索未知邊界、有理想和願景的人才加入滴滴,共同迎接這一挑戰。


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成立:讓技術創造更大價值

滴滴科技開放日:聚焦AI技術創新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現場,滴滴還宣布成立了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主要關注環境、安全與健康、科技無障礙三大領域方向。滴滴將充分發揮自身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領域的優勢,開放合作,通過整合學術、技術、資金等資源,攜手合作夥伴共同發現、定義問題,並為相應主題研究課題的落地實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支持。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泛在計算系統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等十餘家單位成為共創平台首批支持單位。

滴滴方面表示,在關注交通領域挑戰的同時,滴滴也希望能廣泛協同合作,把在交通領域的積累和經驗更開放地滲透到環境、安全、健康、無障礙等社會公益領域,讓AI賦能社會,讓技術創造更大價值,讓社會更加美好。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泛在計算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益強教授現場指出,作為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滴滴擁有海量的交通大數據和廣闊的的出行場景,也正在基於自身的技術能力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其發起成立AI for Social Good共創平台,不僅能為學界和科研機構提供在真實大規模任務上驗證和改進大數據相關演算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整個出行生態鏈搭建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跨界溝通渠道和研究實踐平台。相信這一共創平台將促進更多學術交流和成果轉化創新行動,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Web 的精彩文章:

三星「老闆機」W2019又來了!支持雙攝依然是翻蓋設計
李彥宏:過去吹得牛 今日已然實現

TAG:TechW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