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自道光中葉以來,朝士風氣專尚浮華,小楷則工益求工,試律則巧益求巧。翰、詹最優之途,莫如兩書房行走,而保薦之時,但求工於小楷者。閣部最優之途,莫如軍機處行走,而保送之時,但取工於小楷者。……

今日之翰、詹,即異日之督撫、司道也,甫脫乎小楷、試律之間,即與以兵、刑、錢、谷之任,又豈可但觀其舉止便捷、語言圓妙而不深究其真學真識乎?」

上面這段話,摘自晚清時期一道著名的奏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上疏的時間,是在咸豐元年(1851年)。文章的作者也很出名,是後來創立湘軍的關鍵人物,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而他在當時的職位,是禮部右侍郎。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在這份奏疏中,曾國藩提到了朝廷風氣中存在的三個問題,讓咸豐皇帝要多加註意,以「預防流弊」。

但實際上,曾國藩自己都說,很多問題是自道光中葉以來,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的。流弊已深,早就談不上預防,曾國藩用委婉的說法,其實是希望咸豐能夠及時採取改革措施,刮骨療毒,改變朝士多年來的頹喪之氣。否則風氣繼續沉淪,想要挽回,將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

曾國藩所提到問題中的一點,是科舉考試中存在務虛不務實的現象。

衡文取士,是掄才大典,立國的基石。何以言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不是金礦,不是能源,而是人才。自古以來,人才興盛之邦,即便地處貧瘠彈丸之地,也可稱雄一方;而人才零落之國,就算建立在油田上,也只會淪為他人案板上的肥肉而已。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曾國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從翰林院畢業之後,十年間曾國藩累遷檢討、侍讀、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曾國藩這一路官途,起點剛好就是道光中葉,他自身就是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場考試走過來的。曾國藩身在局中,對其中的弊病自然有切身體會。

朝廷選拔人才,只看誰寫的書法比較美觀,誰用的辭藻比較華麗,而文章策論的內容,卻幾乎不在考察的範圍。如此一來,士子們整日鑽營的,就是怎麼把書法練好,寫一手烏、方、光、大的館閣體字。為官所必備的經世濟用的真知,則鮮有人問津。

這樣下去,結果將是朝堂被一群浮華討巧的偽知識分子所佔據,真正辦事的人才要麼被排擠出權力中樞,要麼事事被人掣肘。皇帝身邊官員的素質,決定了政府的效率,若這裡面大多都是庸臣,則行政效率之低下,便可想而知了。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有朋友可能會問,曾國藩既然早就知道這些弊端,為何不早點提出來?

記得我們之前提到,道光一朝自曹振鏞秉政以來,言路被阻遏,曾國藩即便想指出問題,奏摺也到不了道光的案頭。而咸豐登基之初,新帝上任三把火,有罷黜庸臣,下詔求言等開明舉措,曾國藩這才壯著膽子,上了這麼一道措辭有些激烈和直白的奏摺。

咸豐皇帝看了曾國藩的奏疏後,評了八個字:「迂腐欠通,言尚可取。」咸豐對曾國藩的憂慮並不以為然。

不過,曾國藩的意見雖然並沒有被完全採納,但卻直接揭露了一直存在但沒人敢說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當朝者的警惕。後來曾國藩得到大用,暢行其志後,為國發掘和培育人才,也一度挽回了清王朝衰敗的局面,開啟了歷時三十年的「同光中興」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皇帝怎麼起年號?簡單兩個字背後 大有深意和講究
李鴻章背後譏刺曾國藩 曾回應14個字 嚇得李不敢再說他壞話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