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絹上祥瑞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 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還有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內外的人們紛紛駐足觀看。

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是為《瑞鶴圖》。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瑞鶴圖》為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38.5厘米。構圖一改常規花鳥畫的傳統方法,讓花鳥和風景相結合。

畫面三分之二處是布滿天空的飛鶴,三分之一則是露出的汴梁宣德門的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

繪畫技法也十分精妙,18隻白色的鶴,幾乎沒有兩隻的姿態完全相同。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映襯於石青滿染、薄暈霞光的天空之中,整幅畫面顯得生機盎然。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卷後更有瘦金體的題記及詩,挺勁爽利,意度天成,媚麗之氣溢出字裡行間,實為趙佶難得一見的詩、書、畫俱佳的「御筆畫」。

但令人嗟嘆的是,此「祥瑞之兆」並沒有挽回北宋衰敗的國運,此後第15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軍民紛紛起來抗擊金兵,金人自知無力吞下這個腐朽而又十分龐大的帝國,遂盡掠九十二府庫160餘年所積藏的金銀財寶、書畫珍玩等,連同徽、欽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餘人席捲北去,《瑞鶴圖》遂散落民間,不知去向。

600年後,《瑞鶴圖》竟奇蹟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備受諸帝珍愛,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乾隆鑒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印,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之中。入清內府前,《瑞鶴圖》曾經元胡行簡、明項元汴、吳彥良等人遞藏。

1945年8月17日,溥儀隨身攜帶數箱珍貴書畫及珠寶玉器欲乘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被截獲,此批重要文物隨即被護送到東北銀行代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鶴圖》。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書畫鑒定之難
秘色瓷判定不靠顏色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