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周論壇:28位作家說「旅行的意義」

文學周論壇:28位作家說「旅行的意義」

2018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現場

來源:文匯報,圖片來自網路報道

旅行與文學的關係常常密不可分,旅行為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圖為根據英國作家E.M.福斯特小說《印度之行》改編的同名影片劇照,小說就是圍繞在印度的旅行而展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8月14日晚,2018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在浦江邊的建投書局舉行,圍繞「旅行的意義」這一主題,中外文學家和批評家展開對話。

從某種程度上,文學中的「旅行的意義」正在被消解。有專家指出,當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全球各地的美景,從前文學作品中的奇觀和風俗描寫,已經很難再帶來驚異和新奇感。而這,恰恰給文學中的旅行書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同時,也有專家指出,旅行並不止於身體的跋涉,生活、閱讀、書寫,都是一種旅途。旅行中那種探索未知疆域的勇氣、洞察力和好奇心,對於文學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文學,也應該永遠「在路上」。

活動現場

旅行書寫需要更加個性化、深度化

「這是一個『遠方』消失的時代。」在一些專家看來,文學中的旅行書寫,正在面臨空前的挑戰。

在以前的旅行文學中,異域的風光、傳奇的歷史,對讀者有著不小的吸引力。19世紀上半葉,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走訪西班牙後寫下的遊記文學作品《阿爾罕伯拉》曾風靡一時,書中介紹的宮殿美景和摩爾人的傳說,令人心醉神迷,也因此吸引了無數讀者前去西班牙旅行。在文學中,旅行構成了一種神秘的魅力。

這個時代,物理空間上的距離正在消弭,「遠方」正在消失。英國作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編輯凱瑟琳·莫里斯坦言,旅行的便捷化的確在削減單純的風景描寫和歷史介紹的吸引力。人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欣賞全球美景。再沒有哪裡是神秘的。但正因如此,旅行文學應該從「美景」中抽身出來,更關注旅行中「自我」的表達。莫里斯說:「在優秀的旅行文學中,旅行應該是表達自己的方式。旅行寫作的閃光之處,在於那些陌生的景象跟作者的個性產生了獨特的互動,進而感染到讀者。比如幽默,比如洞察,比如感性的感悟,理性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眼中的風景,必然是與眾不同的,是對讀者有意義的。

當下的旅行書寫不僅應當更為「個性化」,也應該更加「深度化」。作家何建明說,不久前去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就是一位知名的旅行寫作者,甚至有人戲謔地稱他為「一流的旅行家,二流的小說家」。奈保爾曾寫下過「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劇》等旅行文學作品。在旅途中對社會、人性、世情的洞察和思考,讓他的旅行文字深受讀者喜愛。

奈保爾曾在2014年來到上海書展,當時有人問他,會不會再寫一部中國遊記,他說自己寫不了:「寫一個地方,需要很多信息和經驗,短暫停留幾天,這是遠遠不夠的。要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我覺得至少需要待一年時間。」可見對於優秀的文學家來說,旅遊的書寫絕不僅僅是「小而美」的風景描寫、趣事記錄,而應當投入作者深層次的觀察和思考,留下真正有溫度的文字。

莫三比克作家米亞·科托

敘事策略的創新、形式的探索,以及對歷史、對現實的不同切入點,也可以為文學中的旅行書寫開闢新的路徑。莫三比克作家米亞·科托的長篇小說《夢遊之地》,就以兩種不同的「旅行」構成兩條敘事脈絡:第一條主線是兩位漫遊者在戰後的莫三比克的一路見聞,第二條主線是一位少年在前人留下的筆記中的「閱讀之旅」,而筆記中記錄的,恰恰也是在戰爭中的旅途。旅行以不同的維度、層面,交織著推動敘事,層層遞進,引出對現實歷史的無限反思。

文學創作應當去探索未知、打破疆界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指出,人們對於旅行的理解,不必僅僅拘於在物理世界中的跋山涉水——紙上,頭腦中,心靈上,都可以旅行,都可以「在路上」。學者許子東對於旅行的含義,也給出了不同的解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文字一定是旅行的。」他說,讀者讀書,就是別人的東西「旅行」到讀者這裡來。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曾在 《旅行的藝術》一書中介紹過一種無需旅行的「旅行」。18世紀末,一位法國人進行了一場長達42天的旅行,旅行的地點就是自己的卧室。他以旅人的視角觀察房間內熟悉的一切,欣賞沙發的造型、床單的配色,每天都有新奇的發現,那些平日里熟視無睹的事物都顯得有趣而不同。正如德波頓在書中所說,「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的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只要保持這份充滿好奇、探索精神的「旅行心境」,美妙的旅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開啟。

在不少與會專家看來,文學創作也應當多一些「旅行」的品質。評論家黃德海說,把「旅行」用《說文解字》的方式拆解開來,就是驛馬對「不群」的迅疾傳遞。在這個意義上,不妨將文學作品的「旅行品質」歸納為寫作者能夠以文字為驛馬,傳遞自己的「不群」見識。再進一步來說,去探索人類精神和形體的界限,正是旅行的意義之一,也是文學的意義之一。「如此一種品質,如果能穿越文學的疆域,走向更廣闊的寫作世界和生存體驗,那將是一個更偉大的超越尋常的『旅行』。」

評論家、作家陳福民也有相似的觀點:「自從現代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的文學過度糾纏於精神的幻影,忘掉了行走、旅行、擁抱這廣闊世界的基本含義。」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的跋涉,寫作者應該更多地與偉大的世界相遇,與世界互相照亮、互相啟發,讓筆下的文字真正豐富起來。

上海書展,《收穫》的展台位於西二館近出口處「作家書店」內。書展價格;2017年《收穫》雙月刊及長篇專號5.5折,2018年《收穫》6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穫 的精彩文章:

北京城裡的蝙蝠俠——讀大頭馬的短篇
創作談:小說里的情緒

TAG: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