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恪素有文武之才,卻為何沒被立為儲君?難道是因為他有楊氏血統

李恪素有文武之才,卻為何沒被立為儲君?難道是因為他有楊氏血統

原標題:李恪素有文武之才,卻為何沒被立為儲君?難道是因為他有楊氏血統


李恪,說起這個名字,恐怕很多人並不知道,但說起他老爸,大家肯定都曉得,甚至經常聽到,他老爸就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說起李世民,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他的一些政治經歷,什麼玄武門兵變、貞觀之治啦,反正當時的大唐在李世民手上,成為了強國的代名詞,而且李世民還被各番邦稱之為「天可汗」。可是說起李恪,我們就不怎麼熟悉了,這裡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恪,李世民的三子,李世民登基後,被封為蜀王,其母是前朝隋煬帝楊廣之女楊妃。


李世民畫像


曾經在《舊唐書》里這樣提到過: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嘗曾肖己。意思就是說,李恪素有文武之才,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很像李世民,因此深得李世民喜愛。不過話是這樣說,李恪身為皇子,也只能封個吳王,從來都沒有入主過東宮,那怕前太子李承乾被廢,也沒有輪到他成為儲君,反而是毫不起眼的晉王李治當上了太子。那麼李世民為何沒有立李恪為太子,這其中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這跟中國古代的繼承製有很大關係。中國古代一直講究嫡長子繼承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只要是皇室立儲君,那怕是普通人家繼承家業,都遵循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庶的基本原則。說到這兒,大概我們就容易理解了,前太子李承乾所生是誰生的,那可是正宮長孫皇后所生,而且還是嫡長子,不僅如此,就連李承乾後來與其岳父侯君集密謀造反失敗後,也只是受到了小小的懲罰,僅僅是被貶為庶人;而作為吳王的李恪,就我剛才所說,他母親雖然是前朝公主,但已經是前朝,是後宮的嬪妃,因此李恪算是個皇庶子,論皇位的繼承順序,是萬萬不可能輪到他頭上。


李承乾劇照


其次,從很多史書上,我們並未深度了解李恪多受李世民喜愛。反而經常受到告誡。

在李世民給剛剛被封為吳王的李恪一封《誡吳王恪書》,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咋一看好像有點父子之情的味道,然而不要忘了此信的題目是什麼?《誡吳王恪書》。誡是什麼,有告誡、警告之意,意思很明確,李世民寫信就是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李恪劇照


那麼最受李世民喜愛的是誰呢?非魏王李泰莫屬。有時候對李泰的恩寵還要超過太子李承乾,對了,李泰也是嫡子,只不過不是嫡長子。要知道,最對李承乾有威脅,不是李恪,而是李泰,因為他是除了李承乾之外,最有資格成為儲君的。按道理,為了穩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加上被封為魏王,於情於理都應該到封地區,可李世民不僅沒讓李泰就藩,而且還差點讓他住進了武德殿,可謂恩寵之至啊。



李泰劇照


最後,李恪雖有被立為太子的機會,可李世民只是一時心血來潮。在李承乾因謀反被廢為庶人四子李泰,因奪嫡被貶,其餘諸如李佑李愔,要麼造反而死,要麼被彈劾,總之他們無任何成為儲君的機會。所以能夠成為太子的,就只有兩個人選:吳王李恪和晉王李治。而當時李治還是個兒童,論才能、年齡,李恪都為上上之選。可最終李治成為了儲君,什麼原因呢?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也就是說,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兒子,如果立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甚至是性命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李世民比誰都擔心。


而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儲君,我想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李治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


李治劇照


所以李恪不能當上太子,是因為他具有前朝楊氏血統,這種說法其實是無稽之談。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有問題,是一種忌諱的話,李世民是不可能有立李恪為太子的心思,所以李恪與儲君無緣,我想是李恪與他生母楊妃均不得寵於李世民的緣故吧。


參考文獻:《舊唐書》 《誡吳王恪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回聲 的精彩文章:

史記記載項羽學兵法學一點就不學了,可他打仗為何還那麼厲害
為什麼崇禎帝寧願選擇自殺,而不是選擇遷都南京

TAG:青史回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