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人「耿爹」 一顆心在愛里奉獻

好人「耿爹」 一顆心在愛里奉獻

「願行公益」天鎮學子座談會在太原舉行,來自天鎮縣的幾名貧困學子「回家」,與愛心人士耿開文見面,彙報上一學期的學習、生活情況。 山西晚報記者 寇寧攝

身邊好人故事

他,人很忙,陀螺般停不下來,跑北京爭取政策資金支持,改善孤兒學習生活條件;聯絡外國愛心人士,曾經用一碗3塊錢的米線為孤殘兒們拿回來80萬的資助,給孤殘兒們做手術,提高生活質量……

他,心有愛,有的孤兒要出嫁了,他當娘家人給置辦嫁妝;有的孤兒要娶妻了,他又做婆家人張羅著籌備財禮和布置新房;還有孤兒要考研了,他不僅買來複習資料,還特意安排好單間以便其專心學習;孤兒們上學、就業遇到困難,他四處奔波想招兒安頓……

憑著一份愛,為這些沒爹沒媽的孩子跑前跑後,操心奔波,在太原市福利院工作14年,他最享受的時刻就是孤殘兒們喊他一聲「耿爹」。孤殘兒們口中的「耿爹」,叫耿開文。

從太原市福利院院長,到太原市精神康寧醫院院長,再到如今的太原市軍休三所書記,儘管工作幾次調動,但這個用愛滋養出來的稱呼,至今還熱乎乎的,逢年過節,這些被「耿爹」愛過的孩子們都會給他送來最美好的祝福。

愛心,可以灌溉枯萎的花朵,哪怕即將凋落,也會慢慢復活!

因為這一聲「耿爹」,耿開文奉獻、付出,腳步一刻不曾停歇,把愛播撒在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的心田。

在康寧醫院工作,成立中醫腦癱兒童康復科,讓孤殘兒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到干休所工作,仍繼續做慈善,聯絡愛心人士為貧困學子助學,還成立愛心團體,聯繫國外康復專家,來並為殘疾孩子做康復訓練……一顆愛的種子已經種下,用愛心澆灌,好人「耿爹」的慈善路上繁花盛開,芬芳撲鼻。

耿開文說:「不論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論是在職還是退休,慈善是這輩子要堅持做下去的事!」

收養被燒傷的「女兒」 心田裡悄然播撒下愛的種子

1999年,耿開文調任太原市福利院院長。2000年9月,左手臂嚴重燒傷、只有5歲的裳霓被遺棄在柳巷,所屬派出所民警將裳霓送到太原市福利院生活。裳霓除了燒傷之外,其他方面正常。但被父母遺棄的經歷還是讓她幼小的心靈蒙受了巨大傷害。裳霓不和任何人交流,不是躲在人身後,就是鑽到桌子底下,總是一副怯生生的模樣,充滿了警惕。為了讓裳霓儘快適應新環境,來到福利院的頭一個月,工作人員輪流帶她回家住,不讓她住院里。

為了消除小裳霓的自卑心理,讓其身心健康成長,讓孩子回歸家庭是最有效的途徑。

為不給職工增加工作負擔,最終耿開文決定收養裳霓。「說實話,當時就是為了工作,想著先讓孩子有個『家』,能好好讀書,帶一段時間再說。」彼時的他不知道,愛的種子從此悄然播撒在自己的心田裡。

裳霓來到耿開文家時,他的兒子已12歲了。「好不容易熬出來了,可以放鬆放鬆有點自己的時間。」耿開文的愛人說,當時可真是不情願他帶這個孩子回來養,每周末都得接送,還得給孩子洗澡、洗衣服、梳頭等,照顧生活起居,這些都是她的事,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耿開文為了讓愛人接受裳霓,承諾自己會推掉一切業餘活動,跟她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事務,這樣愛人才同意裳霓來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可是後來,他食言了,還是愛人照顧裳霓多。

就這樣,裳霓開始在耿開文家生活。耿開文也因此有了一個「女兒」。

起初,裳霓的闖入還是給這個家帶來了不少的「衝突」。比如:兒子是獨生子,家裡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的,現在必須要跟裳霓分享,兄妹倆會鬧架。

裳霓是南方人,一口南方話,交流有障礙;生活習慣不同,也帶來一定麻煩,裳霓愛吃海鮮,經常要吃魚、蝦、螃蟹,還不吃辣椒,可耿開文一家愛吃面,還愛吃辣椒;沒有回家換拖鞋的習慣,愛光著腳在地下走……剛來的時候,裳霓的很多生活習慣和這個家格格不入,雙方都覺得「彆扭」。半年內,裳霓對耿開文及其愛人和兒子都沒有任何稱呼。

為了讓裳霓吃得可口,只要她在家,就做她愛吃的菜,做菜也不放辣椒了;教她如何使用衛生間,糾正她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上學跑步跑多了,半夜腿疼得直喊,一家人背著她去急診……對待裳霓,耿開文和愛人視如己出,疼愛卻不溺愛。日復一日地悉心照料,漸漸溫暖了裳霓冰冷的心,讓她感受到有爸爸有媽媽有哥哥的家庭溫情,裳霓親切自然地叫著爸爸、媽媽和哥哥。

如今,裳霓已經是24歲的大姑娘了,過了英語六級,考上了教師資格證,今年還成為山西農大植物營養學專業的研究生。

19年的共同生活,裳霓已經真正和這個家融為一體,開始反哺耿開文及其愛人,一家人其樂融融。

耿開文高興地說:「我在福利院工作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裳霓這個女兒。她就是我心裡那顆愛的種子,因為她,我心田裡的愛之花才會那樣絢爛。」

給幾百個孤殘兒當好這個「爹」 大小事情都要操持

當一個裳霓的「爹」容易,可要給500多個孤兒當「爹」就沒那麼輕鬆了。吃喝拉撒、上學就業、結婚成家,大事小情,耿開文全得操心,這需要付出精力、時間和金錢。「福利院的孩子們在院里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都沒問題,因沒有家的感覺,因此,道德教育是最缺乏的。」耿開文說,從進福利院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即視孤兒為子女,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們,為他們著想。

給500多個孩子當「爹」,小的操心吃喝拉撒,大的關心上學,再大點的考慮工作、結婚。

離福利院最近的兩所小學分別是圪(土尞)溝小學和興西小學。因為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擔心出事故,學校就不想收福利院的孩子。耿開文四處「化緣」,請社會慈善人士捐贈,資助修操場,把土路全部鋪上磚,改善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

福利院和興西小學聯合成立了樂隊,請愛心人士來教孩子們音樂;把愛心人士給福利院捐贈的籃球、羽毛球轉贈給學校……為了孤兒們求學,耿開文是動了不少腦筋。

2011年6月,一對因早產被父母遺棄的雙胞胎姐妹可可、愛愛將滿一周歲。是女孩,又沒有任何身體殘疾,在福利院生活的這一年,有很多人想收養這對雙胞胎。可是耿開文一直拖著沒有答應送走她們。因經濟原因,來收養的家庭都只想收養其中一個孩子。而耿開文的想法是,姐妹倆被遺棄已很可憐了,他想讓她們能在同一個家庭一起長大。

於是,耿開文聯繫《山西晚報》編輯部,請求擴散這對雙胞胎姐妹的故事。2011年6月10日,《山西晚報》以《被遺棄雙胞胎姐妹,想讓同一家庭領養》為題發出這對小姐妹的願望。沒想到,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有將近400個家庭,詢問雙胞胎姐妹的收養情況。組織雙胞胎姐妹收養見面會、考察確定候選家庭,耿開文請媒體全程跟隨監督寄養過程,最終確定雙胞胎姐妹由榆次的李晉平夫婦寄養3個月。這3個月里,耿開文和院里工作人員6次前往榆次家訪,考察記錄孩子的生活環境、成長狀況。他說:「這關係到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必須慎之又慎!」當年10月11日,寄養期考核通過,李晉平夫婦如願辦理了收養證,成為這對雙胞胎姐妹的合法父母,姐妹倆也從此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如今,姐妹倆已經上小學了。

黨佳,太原福利院的第一名大學生,她考上大專後因為學費犯愁,耿開文多方聯繫,引發媒體關注,幫助解決了學費問題;大專畢業讀本科,兩次衝刺考研,從幫助購買複習資料到提供安靜的居住房間,耿開文全部要過問;2010年9月13日,黨佳要嫁人了,耿開文當娘家人幫她置辦嫁妝,臉盆、洗漱用品、夏被、皮箱、洗衣機、彩電、冰箱……正常家庭女兒出嫁該有的,她一樣也不少,幸福出嫁了。

外表硬漢形象,內心卻細膩如發,孤兒們的每一點異常他都看在眼裡,及時處理;孤兒們的每一個需要,他都絞盡腦汁想辦法,跑腿盡全力滿足,給500多個孤兒當爹,他是稱職的。

「自打我進了福利院,你讓我有了『爸爸』的概念」「感謝您這麼多年來父親般呵護我們,愛護我們」「您身體不是很好,記得有時間多運動,注意飲食」……2013年,因工作需要,耿開文調離太原福利院,孤兒們依依不捨,給他們的「耿爹」寫下諸多眷戀。

有愛就能創造奇蹟 慈善是這輩子要堅持做下去的事

福利院95%以上的孤兒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有的足內翻、有的唇齶裂……疾病各式各樣,若能及時手術,孤兒們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就有可能被國內外家庭收養,過上正常的生活。

在民政部的明天計劃實施前,政府撥付的資金有限,國內的社會捐贈也比較少。隨著院內收養的孤殘兒童增多,手術的資金需求增加。為了孤兒們的幸福生活,2004年開始,耿開文決定走出去,爭取鏈接更多的渠道、平台,引回資金。

僅2004年一年,耿開文就去了10次北京,通過民政部社工協會,對接到了英國關愛兒童基金會、美國兒童希望基金會、美國關愛兒童基金會、美國小花兒童基金會等國外慈善機構。

那時沒有高鐵動車,耿開文通常是坐晚上10點鐘的卧鋪,第二天早上8點到北京,白天辦事,吃飯就是路邊攤,晚上再坐10點的火車,第三天早上8點,回到院里上班。為了省錢,從不在北京住。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使他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壓。

美國關愛基金的負責人約翰是耿開文打開門接受國外資金支持,並且合作時間最長的外國朋友。當年,耿開文用一碗3塊錢的米線,為孤兒們「搞定」了80萬的資助。耿開文就是這樣,只要是孤兒們的事,只要有一線希望,他都會千方百計地實現。

調任太原市精神康寧醫院後,耿開文仍然沒有放下對孤兒們的牽掛,發揮康寧醫院治療康復的專業,在院里成立了中醫腦癱兒童康復科,為福利院的孩子提供專業的康復治療。

如今,耿開文調任太原軍休三所任書記,工作上已經跟孤兒們沒有任何關聯了,但那份純樸的、植根於耿開文心底的愛卻未能讓他停下做慈善的腳步。

2016年,聯合一群愛心人士,在古交岔口鄉成立中國僑聯基金會古交困境兒童幫助中心,為困境兒童巡迴診療,如今已分別為3個困境兒童實施了燒傷後植皮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血管瘤手術。還為岔口鄉3個中心小學捐贈了電腦、印表機、書籍等,改善孩子們的學習條件。

聯合太原市自行車公益組織騎游協會,赴陽曲縣泥屯鄉松樹小學,幫助成立腰鼓社團;對接北京願心公益基金,資助貧困大學生繼續學業……

工作之餘,閑暇時間,耿開文奔忙在做慈善、獻愛心的路上,樂此不疲,他說:「人生是花,愛是蜜,有愛就能創造奇蹟。慈善是我這輩子要堅持做下去的事!」

山西晚報記者 李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