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軍師聯盟」卸磨殺驢
公元174年,河內士族司馬氏的子弟司馬防由於年輕有為,被調任大漢王朝政府擔任尚書右丞。當時官員升遷都是官員推薦,司馬防在任上推薦了一名年輕人擔任京城洛陽的北部尉(相當於今天洛陽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這名年輕人是位京城大戶人家的子弟,這是這位少年第一次出仕做官。
時光飛逝,40多年過去了,這一年司馬防64歲,他躲過了董卓京城的殺戮、郭汜對百官的挾持、曹操遷都許昌的折騰,終於光榮退休了。有一天司馬防家門口停滿了車隊,來人聲稱奉命接司馬防前往洛陽,「大人物」要接見他。
司馬防忐忑的來到洛陽,接見他的人竟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人:魏王!
原來當年他舉薦的人就是曹操。魏王回首自己一生往事,想起了自己出仕的情景,特邀司馬防喝酒暢敘。酒過三巡,曹操問道:「我還能做公安局長嗎?」司馬防說道:「當時我推薦您的時候,您只適合做公安局長啊!」
這無疑是一次改寫司馬家族歷史的舉薦,他的兒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都成為曹操家族的得力助手。
赤壁失敗後,曹操先後在漢中和合肥不斷失敗,加上此時曹操的工作重心已經從一統天下變成「代漢」,面對士族與孫劉裡應外合的陰謀和在代漢中的不合作態度,曹操與「軍師聯盟」的鬥爭升級。
這是大士族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夜,也是過河拆橋的悲劇。
一、士族的反叛
電視劇《軍師聯盟之大軍師司馬懿》火爆熒屏,故事開頭就講曹操與袁紹決戰期間,由於楊修陷害要殺掉司馬防,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拚死找回證據才救了司馬防。事實上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如前所說司馬防當年曾經舉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後來曹操成為丞相還專門宴請司馬防對其表示感激,因而兩家關係非常默契。後來司馬懿出仕之後一直輔助曹操和曹丕,很得曹丕好感。當曹操對大士族開始動手的時候曾經考慮司馬懿上黑名單,但是終究沒有成為現實。
相反其他士族大家可能對曹操不太友好。
曹操當政一貫使用嚴格的法律壓制豪強,他自己也主張「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使用的人如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都是主張抑制不法豪強。曹操曾說袁紹「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但終究會被自己打敗。曹操進入冀州也是「重豪強兼并之法」。所以很多大士族豪強對曹操的恨是一直有的。只是當時曹操一統北方,聲勢滔天,士族也不敢說三道四。
但是曹操連戰連敗之後不一樣了。建安二十三年,一場針對曹操的謀殺展開了,這也是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一段「討漢賊五臣死節」。
建安二十三年,金禕、耿紀、韋晃等人叛亂與太醫令吉本趁夜攻打在許都的丞相長史王必,焚燒大門,並射中王必肩膀。參與叛亂的人中,耿紀的曾爺爺耿秉是漢明帝時期的征西將軍,平定北匈奴的功臣,祖上自東漢建立便是高官士族;金禕為漢相金日磾之後,可見這些人都是士族中的大家。
但是叛亂被王必和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平定,韋晃、吉本等兵敗被斬殺。《後漢書》記載耿紀:「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異之,稍遷少府。紀以操將篡漢,建安二十三年,與大醫令吉檜、丞相司直韋晃謀起兵誅操,不克,夷三族。」
這次叛亂是不滿曹操的士族的一次反抗。有人說這次叛亂目的是「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但無論如何,後果是嚴重的,無數的士族大家遭受殺戮。《後漢書》記載「於時衣冠盛門坐紀罹禍滅者眾矣。」
二、曹操版「文字獄」
其實曹操對大士族的一場陰謀屠殺,正在醞釀中。這便是《三國志》中諱莫如深的「魏諷謀反案」。
關於魏諷史書記載很少。魏諷,是沛縣人,非常有蠱惑才能的一個人,到了鄴城之後聲名鵲起。當時丞相鍾繇聘請其為西曹掾。《世語》記載「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城,鍾繇由是辟焉。」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傾心交之。」可見魏諷在當時也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三國志》對此案沒有太多記載,只有很多子弟受到株連的末節描述。但是《世語》記載:「諷潛結黨徒,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魏諷與長樂衛尉陳禕等人謀襲取鄴城,沒曾想還沒有到舉事日期,陳禕心中恐懼,向曹丕告密,曹丕誅殺魏諷,受牽連者數十人。
哪些人受到株連呢?
《後漢書·王粲傳》記載:「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後絕。」可見王璨兩個兒子受到牽連。後來曹操還說:「我若在,不讓仲宣絕後」。
《三國志·張綉傳》記載:「綉子泉,坐與魏諷謀反,誅。」
《蜀志·尹默傳》:宋仲子子與魏諷謀反,伏誅。
《三國志·劉廙傳》記載:「魏諷反,廙弟偉為諷所引,當相坐誅。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問。」可見劉偉涉及到此案,好在其家未受到牽連。
《魏書》記載:「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太祖以稷故赦之。」文欽是又一個受到牽連的。
還有舉薦的鐘繇,《三國志·曹操傳》記載:「九月,相國鍾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
事情記載很簡單,但是背後的事情很不簡單。
如果說魏諷等人謀反確有其事,那麼他為誰謀反呢?建安二十三年元月金禕、耿紀、韋晃等人叛亂被鎮壓;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攻佔漢中稱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於禁七軍被淹,正當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軍事上曹操的失利有目共睹,因而政治上被曹操壓制的士族更會躁動不安。這個時候,一些文人聯繫關羽選擇這個時機造反,與之裡應外合,邏輯上完全行得通。
但是他只是一個讀書人也不會武藝,形單影隻的怎麼能夠謀反呢?事情只能這麼解釋:這是一場政治大清洗,是曹操、曹丕父子有意擴大化,多年來精心炮製出來的。
這次是沖著誰呢?士族集團。
早在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他的行為引起了擁護漢朝的大士族的不滿。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荀彧。《三國志》記載「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從此曹操心中很不高興。
相反此時的司馬懿輔佐魏王太子曹丕,為曹丕「每與大事,輒有奇謀」,深得曹丕信任,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為曹丕的「四友」。司馬懿深深感覺得曹魏野心給自己帶來的機會,也感受到曹操的殺心。所以司馬懿專心為曹魏辦事,贏得了曹操父子的信任。
當征伐孫權的時候,曹操將荀彧留在壽春,傳言給荀彧送空盒子裡面沒有食物,將荀彧活活餓死了。《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咨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恃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陳壽寫的很晦澀,荀彧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與荀彧同宗的侄子荀攸,差不多同時病逝。「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
而此時這樣一場政治陰謀,直指擁護漢室的大士族,包括那些暗中與劉備串通的士族。要知道,劉備在徐州、在荊州都很得士族的擁戴。王粲曾經在荊州依附劉表;劉廙是荊州牧劉表曾經任命的從事;張綉在叔叔張濟死後曾經長期依附劉表,後聽從賈詡建議才投降曹操,還曾經在戰爭中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宋忠也是荊州名士,尹默曾經隨他遊學。不管這些人有沒有真的參與叛亂,但他們的子嗣在一起出事絕對不是偶然,畢竟兄長們都曾經在荊州待過,大人的關係不錯才會牽涉到孩子的經常來往,在這群公子哥聚會時就來了個「有惑眾才」的魏諷。
幾乎是在同時,東漢太尉楊彪的兒子楊修在漢中被曹操以借口殺死,正如曹操在給楊彪的信中所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畢竟楊彪曾經與袁氏同朝為官,政治立場說不清楚。楊修之死並非犯了曹操忌諱,也非擁護曹植的緣故,而是其本身就帶有忠於漢室的標籤。
孔融被殺、崔琰被殺......這場災難在《三國志》中零星記載,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丟了性命,這是比黨錮更加瘋狂的政治災難,賈詡也深感自己「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才躲過了這場政治災難,畢竟賈詡曾經追隨過張綉。
曹操還給曹丕一個叮囑「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然而司馬懿早已用速度證明了自己是曹丕的心腹,曹操的殺機終歸沒有成形。
三、九品中正制
電視劇《軍師聯盟之大軍師司馬懿》中,司馬懿和曹氏宗親中焦點之戰便是「九品官人法」,為此曹丕、曹氏宗親和司馬懿、陳群等士族都很關注。九品中正制有何威力,竟然惹得如此多的人關注,在電視劇中大肆渲染?
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謀反案爆發,黃門侍郎劉廙之弟劉偉涉案按罪連坐,劉廙亦當誅。陳群向曹操進言請求赦免,曹操亦道:「劉廙是名臣,我的本意也想要赦免他。」於是調任他的官職。劉廙因而深感陳群之德,陳群卻認為:「議論如何量刑乃是為了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況且赦免你的決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麼能知道呢?」陳群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記載:「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複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其弘博不伐,皆此類也。」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220年)一代梟雄曹操逝世,其子曹丕繼任丞相、魏王。曹丕再無須擔心被曹操廢黜世子地位,急不可耐的要以魏代漢,結束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老子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已有無數公卿攛掇他稱帝,以曹操的威望要邁出這一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他至死都沒答應。因為曹操明白這一步太危險,所以為這一步,他忙活了很多年,殺荀彧等潁川「擁漢系」士族,借著魏諷謀反案大肆屠殺不忠於自己的士族大家,但是只能威服,不能讓他們真心擁戴自己。曹操推行「唯才是舉」是為了亂世重人才幫助自己奪取天下,但這嚴重傷害了士族利益,把從政當作唯一出路的士大夫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競爭有限的官位。
現在曹丕知道士族想要什麼,士族也知道曹丕想要什麼。一樁互利互惠的交易——九品中正制(也是電視劇所說的九品官人法)誕生。
《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太平御覽》記載有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又《通典》記載:「晉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後來曹羲與兄曹爽皆為司馬懿所殺。
九品中正制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朝的時候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絕大多數是門閥世族,門閥之間互相作保很難被消滅,於是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電視劇中鍾繇的兒子鍾會參加選舉便是如此。而遠在西南的吳國和蜀國,州辟佐吏和舉秀纔則主要是中級士族與吳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們選拔出來的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謂地方「名族」、「鄉豪」的子弟。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這個在東漢和魏初頗受重視的入仕道路卻降為低級士族與寒庶人士的仕途了。這種變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時已變為高門大族的工具,只重門第而輕德才。
曹丕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曹丕拿九品中正製取悅士族,潁川陳氏、河內司馬氏等世家豪門都因此撿了大便宜,作為利益交換,士大夫頻頻向漢獻帝劉協施壓。
在此同時,曹家的婦人都是來自貧寒人家,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由於規定婦人不得預政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所以太后家族沒有輔政之任和爵位。鑒於曹丕與曹植的爭權教訓,曹丕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而且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宗親勢單力薄,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去世,臨終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宗室和士族的較量成為三國最後一場戰役,在遠方的吳國和蜀國已經被魏國的九品中正制吸引,喪失了抵抗的能力。
三國演義的最後一場巔峰對決,請看下回分解。
作者:
長嘯,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人是如何「推翻」埃及法老,並且和平統治270多年的?
※劉邦的一個決定,埋下罪惡種子,景帝時終於結出了惡果,差點亡國!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