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禧攻略》中看清代服飾究竟有多美
《延禧攻略》劇照
《延禧攻略》的播出於無形中掀起了一股文化熱,劇中角色考究的服飾色彩與別緻的配飾將我國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帶回了大眾視野。原來傳統服飾也可以美得如此驚艷,看慣了各種國外時髦秀場圖,熟不知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竟也這般精美絕倫。
· 服 裝 配 色 ·
劇中富察皇后等一眾妃嬪的服飾一反清宮劇中大紅大紫的配色常態,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級灰古裝盛宴」。
《延禧攻略》劇照
如此低調的配色讓人很難將其與富貴高傲的宮廷角色聯繫起來,反而會聯想到義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鍾愛的灰色調的瓶瓶罐罐。而事實恰恰相反,依歷史記載,清乾隆年間的服裝配色的確以素雅為主,是一水的「莫蘭迪配色」。
《延禧攻略》劇照
說到清代後宮中的嬪妃服飾,從正式到休閑依次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以及便服。除重大節日、冊封禮,和其它禮儀場合需要穿著禮服與吉服以外,宮中妃嬪大部分時間都會穿著暗沉的石青色常服。而便服則是休閑裝,一般在自家宮中穿著,但仍以淡雅之色居多。
清代女子服裝
· 雲 肩 ·
雲肩,也叫披肩,是古代置於肩部的裝飾織物,最初只用於保持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多以彩錦繡制而成,是漢民族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獨特款式。直至清代,雲肩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且成為了青年婦女婚嫁時不可或缺的衣飾。發展到後世的雲肩也多於歲時節令或婚嫁時佩戴。
清朝女子著雲肩畫像
出於「十從十不從」的政策規定,清朝女裝分為滿、漢兩式。而雲肩屬於漢族服飾的一部分,雖十分流行,但卻少見於旗裝中出現。宮中嬪妃如若出現著雲肩者,大部分都為滿漢混搭式著裝,可以說是遵循了一種「拿來主義」的著裝方式。
道光孝全成皇后畫像
雙層蓮花雲肩傳世實物(左),《延禧攻略》劇照(右)
劇中富察皇后在扮成洛神起舞時便身著雲肩裝飾。此情節中,人物不僅在髮型上高度還原了元代《洛神圖》中的形象,還將於清代大熱的雲肩裝飾於一席藍衣之上,將傳統文化的和諧內斂之美表露得淋漓盡致。
《延禧攻略》中雲肩與傳世實物對比圖
· 孔 雀 羽 線·
魏瓔珞口中的孔雀羽線讓人印象十分深刻。而事實上,這等名貴絲線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的確如其所述一般金貴。由這種絲線織就出的衣物,歷時幾個世紀之久仍能夠保持最初的精美色澤。
GIF
《延禧攻略》劇中片段
據悉,在已褪色的萬曆年間妝花紗龍袍上,唯有17條龍依然色澤艷麗,且閃著五彩光芒,便是由於其使用了真金線和包裹了孔雀羽的絲線來做原料。
孔雀羽穿珠彩綉雲龍吉服袍
孔雀裘,又稱雀金裘,其衣料是「拿孔雀毛拈了線織的」。清初葉夢珠的《閱世編》中有這樣一段話:「今有孔雀毛織入緞內,名曰毛錦,花更華麗,每匹不過十二尺,值銀五十餘兩。」
孔雀羽地打籽綉文官五品白鷳紋補子(一對)
孔雀羽織物
《紅樓夢》中,晴雯病中為寶玉縫補的雀金裘,正是由俄羅斯的孔雀羽織就的氅衣。劇中寶玉穿時不小心燒了個洞,麝月忙悄悄拿出去叫人織補,誰知東西太名貴,沒有裁縫敢攬活。還好睛雯心靈手巧,於重病中連夜補好,可見此衣物在當時的貴重程度。
《紅樓夢》「勇晴雯病補雀金裘」劇照
· 絨 花 ·
妃嬪們素雅而又別緻的絨花頭飾,為寡淡的高級灰服裝潤色不少。精巧飽滿的絨花被許多觀眾戲稱為「多肉植物」,熟不知,這一於往日清宮劇中極為罕見的配飾,竟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是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時髦珍品。古文記載,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GIF
《延禧攻略》中的絨花飾品
《紅樓夢》中也曾提到將「宮裡做的新鮮樣法堆紗花」送給大觀園中的姑娘們。據考證,這裡說的宮花便是南京絨花。
《延禧攻略》中的絨花飾品
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絨花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中的絨花飾品
而這看似並不起眼的小物件,製作工序卻異常繁雜,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要用鉗子將紅、粉、黃、綠等色的蠶絲絨穿上鋼絲,彎成花朵、柿子、元寶、如意、丹頂鶴等各種形狀的絨花製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據悉,劇中的絨花頭飾參照了故宮的絨花藏品,由南京的非遺傳人趙樹憲製作完成。
GIF
GIF
絨花製作過程
· 點 翠 ·
不同於活潑俏麗的絨花,點翠裝飾的出現則為劇中人物增添了一抹清冷孤傲的氣質。點翠工藝是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漢代時便已出現。作為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其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並一直流行至晚清甚至民國時期。
《延禧攻略》中的點翠飾品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需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古畫中的點翠飾品
現今,故宮博物院中便藏有不少點翠飾品,細看甚至可以窺見翠鳥的羽毛紋路。讓人不得不感嘆其製造之精細,可見先人為了美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
點翠鳳凰紋頭花(左),點翠菊花紋頭花(右),藏於故宮博物院。
· 一 耳 三 鉗 ·
據載,歷史上乾隆尤為看重「一耳三鉗」,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鉗。這一風俗自乾隆四十年到清末都一直被遵守著,光緒年間的《大婚典禮紅檔》中還記錄了大婚典禮時皇后「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東珠各二」的冠服。《延禧攻略》中小到宮娥,大到妃嬪乃至太后,無一例外都遵循著一耳三鉗的規矩。
GIF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
清代「一耳三鉗」的基本形式雖固定不變,但卻視階級差異而在細節上略有不同。如富者用金、銀、翠、玉為質,貧者以銅圈充之。宮廷后妃及民間庶女雖皆此妝束,但后妃會佩戴三串東珠,而宮女只佩戴一串東珠與兩隻圓環。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裝束
· 緙 絲 ·
說到中國傳統刺繡工藝,打籽綉、手推綉、珠綉、盤金綉等都在《延禧攻略》中展露無遺,而自宋代發展起來的緙絲技術更使得網友讚歎不斷。
《延禧攻略》中的精緻手工藝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宋元以來其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摹緙名人書畫等。由於工藝複雜而又精美,常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朱克柔《蓮塘乳鴨圖》(局部),緙絲,宋代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而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由於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因此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常呈現出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
《延禧攻略》中的緙絲機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後不斷發展,直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帶,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也是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在當時還常用於捲軸裝裱與書籍封面,是中華傳統藝術品中的瑰寶。
《延禧攻略》中的緙絲宮扇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發展與存在的痕迹,不僅擁有著永恆的美學魅力,還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源頭。也正因如此,每當我們於無意間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豪感與無盡的暖意總會油然而生,這大概便是潛藏於每個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感吧。
[編輯、文/臧楠]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AG:時尚芭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