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哲學視域下的學以成人

中國哲學視域下的學以成人

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了,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哲學界的一件大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主題太中國化、太儒家化了,對「世界哲學」的廣大、深邃會有減損。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哲學門類很多,內涵極為豐富,而中國哲學的長項在人生哲學,特別是儒家,始終把學以成人放在首要地位。但我覺得這個主題是充分考慮了世界多元文化的需要和當今世界的緊迫形勢後確定的,很恰切,很適時。從大處說,人猿相揖別,從草昧到文明,它的分界就是有了逐漸清晰的學以成人的意識。從小處說,「哲學」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著眼點放在幫助人實現美好生活與和諧發展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學以成人。西方哲學起源於對自然現象的「驚異」。而當古希臘的大多數哲學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哲學,探究萬物的本原和法則時,蘇格拉底就提出了「認識你自己」的警示,要哲學家探究人的本質,人的活動規則,人的諸如公正、虔誠、明智等德目的定義。但西方自然哲學的傳統太深厚,邏輯學、知識論對其他門類影響太深,以至於西方倫理學更多的是從理論上探討何為人、何為善、具體道德項目如何定義等,對修養功夫的講求相對較弱。自從基督教在西方廣泛傳播,西方哲學更把修養實踐歸入宗教,倫理學的實質是對共同訂立的契約的遵守。但因為西方深厚的法律意識、宗教意識,學以成人仍然是人們的一般追求。在西方現代哲學體系中,科學與人文仍然是兩大系統,從中衍生出了許多交叉學科,人文科學的方法受自然科學方法影響很大,如西方現代哲學的現象學、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等。

中國哲學自始就關注人,它的主要成就毋寧在學以成人上。人文的早熟與發達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周易》中即有「人文」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是「文明以止,人文也」,即用各種文明成果來內化、熏陶、造就人,使之達於各社會發展階段應有的高度。並強調「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不僅是少數士君子所具備的品德,也是通過教化使全社會具備的品德。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的全部注目點皆在學以成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是基礎,立功立言是它的自然推出、延展。孔子一生都在教人成就此理想人格,他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崇德廣業」,即內以成就德性,外以建立功業。孔子自己「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教導弟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擔憂弟子「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並告誡弟子「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弟子概括孔門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弟子學有所長,著名者如「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皆學以成人的佼佼者。此後孟子、荀子等大儒遵循孔子的基本路向做了適合各自時代條件的發展。經過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的洗禮,至宋明學以成人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強音。宋明理學吸收道家、佛家在宇宙論、心性論上的成果,創建了一整套學以成人的理論。它的天道論除了探討萬物本身的性質和法則,更為人性論建立了形上學的基礎:「天德之大德曰生」是人的善性、人的仁愛之心的天道根據,「天命之謂性」;而人性論又是修養論和治國論的根據:「率性之謂道」。理學大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學以成人的集中表述。中國歷代哲人是這一理想的踐行者、示範者。

不僅儒家,中國哲學的其他派別也無不以學以成人為歸宿。如道家,雖然老子講「絕學無憂」,講「絕仁棄義」,莊子講忘世,講逍遙、齊物,並抨擊儒墨,實際上他們的最後歸宿也在學以成人,不過欲成就不同於世俗的另類人格:胸懷灑落,境界高邁,去粘除滯,超然物外。並以清醒的頭腦、清白的操守保持對世界種種污濁的批判。成就此種人格理想,也須學以成人,不過是另類的學、修而已。又如墨家,其理想人格以關懷下層百姓,解除民生疾苦為首務,所以墨子倡導非攻、兼愛、尚賢、節葬等,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厚葬久喪。即使它的「天志」「明鬼」,也是借用天的意志、鬼神的力量對種種社會暴行進行懲罰,為萬民興利除害。法家視儒家的禮樂教化為不急之務,主張治國須嚴刑峻法,任官須綜核名實,主張培養一批懂法執法、不畏權貴的人才,故「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名家是一批精於辨名析理,以概念分析為務,長於形上思辨的人,他們「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他們的學以成人,是成就長於邏輯學和知識論,不注目於具體政事方略的思想家。陰陽家專註於陰陽、五行,重視陰陽兩者相反相成,動態平衡;五行相生相剋,既是構成事物的質素,又是事物的形態特徵;陰陽五行構成一個框架,用之範圍一切,籠罩一切。這六家是先秦諸子中最具原創性的思想派別,是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中國哲學博大豐富,波瀾壯闊,是由於思想家出於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精深思考,百家爭鳴,不拘一格,中國哲學園地才這樣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所成就的人才才不千人一面,各著精彩。

中國哲學中的學以成人,不僅是成就一種技藝,更多的是成就全面發展的人格,《莊子》庖丁解牛所謂「由技進道」。中國學術是合真善美為一的。真給予人的是事物的規律、法則,而通過比類、連通、體證、象徵等思維方法,規律、法則變成了道德原理,真同時具有善的功能。善所帶來的崇高感、充實感、慰藉感同時具有美的品格,這就是境界的超越和人格的升華,孟子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中國哲學真善美合一,哲學中包含著某種宗教因素。因為沒有基督教那樣的一神教,中國哲學對於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不是靠信仰而是靠理性,不是靠皈依而是靠自立,所以格外重視學以成人。

學以成人,重在「學」字。重視人格修養,重視人的綜合品質,重視治國平天下的實際能力的儒家,最重視學。教育是儒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孔子是教育家,一生以文王、周公為楷模,以仁、禮、忠、恕教學者,自稱「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並整理古代典籍,作為教學範本,傳之後世。孟子以傳承儒家學說為職志,以大禹、周公、孔子為效法的榜樣,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為首務,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為培養目標,倡導以「雞鳴而起,孳孳為善」的勤苦精神去學習。荀子作為孔子之後最大的教育家,對學以成人有深切論述。荀子主張性惡,就是為了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勸學》為著作的第一篇,也是要突出「學」的重要地位。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中關於修身、立本、行為規範等具體知識:「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修養自己,不是為了誇飾、賣弄,也不是為了謀取財利:「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學習要記誦、理解、思考、體驗並重,注重各學習環節的融會貫通。通過學習,就可以解除思想方法上的種種蒙蔽,正確地運用思維工具。此後的中國教育,無不以先秦所創設的思想、理念作為遵循的方向和講習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