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最宜讀此帖!驚艷千年的柔情蜜意
書法里有情,《蘭亭序》的感懷,《祭侄稿》的悲憤,《寒食帖》的惆悵,它們寫的是書法,講的是感情。
但是書法里,很少有愛情。無論國人含蓄內斂的特質,還是昔日男尊女卑的事實,都很難讓書法出現愛情戲。
不過,少,不代表沒有。
當書法史翻到晚唐,一個柔情蜜意的帖子就登場了:
《張好好詩貼》·唐· 杜牧
才子大多風流,杜牧也不例外,不過,常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自嘲的他,在風流倜儻之餘,還多了幾分同情心。
他曾路過金陵,為容顏殘敗、風光不再的昔日歌女杜秋,寫下了悲慨的《杜秋娘詩》。
他唯一的傳世書法,《張好好詩》,也是為一名歌妓所作。
這幅酣暢淋漓,墨色清晰的書法就是《張好好詩卷》,書者是晚唐大詩人杜牧。
當然,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透過書法,我們重溫杜牧和張好好的故事,便更加覺得蕩氣迴腸。
這幅書法,是杜牧在洛陽寫給歌妓張好好的,那年,杜牧23歲,張好好18歲。
18歲,是一個女孩多好的年紀,但此時的張好好卻在當壚賣酒,杜牧看在眼裡,不禁一陣心酸。
杜牧和湖州名妓張好好相識於南昌沈傳師的府中。當時杜牧尚未成家,風流倜儻,而張好好年方十三,美貌聰慧,琴棋書畫皆通。
杜牧最喜歡的數字,可能是十三。他在家族中排行十三,人稱杜十三。他喜歡兵法,曾著《孫子》註解,竟然也是十三篇。
而他最喜歡的女孩子,也多是像張好好那樣十三歲的小蘿莉:「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參加宴會時兩人經常見面,張好好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愛上張好好的色藝雙絕。他們相約泛舟湖上,執手看日落,才子佳人,自是無限美好。
原本應該就此成為一對,留下一段佳話,讓人沒想到的是,沈家主人對張好好也是格外憐惜,很快將她納為小妾。
張好好作為沈傳師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杜牧也是官位低微,無力左右命運的二人只好分別。
然而五年後,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孩經歷了當小妾,被拋棄的人生周折,天各一方再聚首,怎能不「君淚盈,妾淚盈」呢?
孤燈殘月伴閑愁,
幾度凄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
從今而後謝風流。
張好好出嫁時留下此詩,從此一入侯門。
後杜牧在長安抑鬱而死,張好好聞之悲痛欲絕,瞞了家人到長安祭拜,想起相愛與別離的萬般凄楚,竟自盡於杜牧墳前。
如果將杜甫比作金庸,我想杜牧就像古龍,他寫故事,自己也是故事。
一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讓人覺得杜牧是個多情種子。他的確多情,也有多情的資本。據記載,杜牧是個帥哥,喜歡歌舞,而且一high起來,誰也控制不住。
杜牧重逢張好好時,正在洛陽任監察御史,這相當於最高檢察院檢察員,職位不高,權力很大。一位退休高官家妓極多,常邀請當地名流開party,卻從不敢邀請杜牧。杜牧心裡痒痒,就讓手下去傳話,這位高官只好邀他去了。
杜御史一到現場,便背著手將歌舞妓看了個遍,問高官:聽說有個叫紫雲的不錯,哪個是啊?高官用手一指,杜牧瞪了她半天,說了一句:很高興認識你。紫雲立刻俯下身笑了,其他家妓也都笑了。杜牧當即贈詩一首: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他一邊讀詩,一邊飲酒,神態自然,旁若無人。據史書記載,在場的小夥伴都看呆了……
如果就此認為杜牧只是多情,那你就錯了。
杜牧還有個故事,簡直專情得要命。據說杜牧在宣城時,有次去湖州遊玩,見一十來歲小蘿莉,喜歡得不得了,就給了重金,相約十年後到此娶她。然而官場不自由,杜牧再來湖州時,已經十四年過去,那女孩真的等了十年,沒見他來便嫁了人,此時已經生完二胎了。
杜牧很是感慨,又賦詩一首:
自恨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李商隱曾這樣評價他的好友杜牧: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
的確,當我們回憶杜牧詩句時,「遠上寒山」,「清明時節」固然膾炙人口,但卻不及《杜秋娘詩》《張好好詩》讓人動情。
《張好好詩》雖然是寫給一個女孩子的,但其中流露的情感,卻適用於每個男人對女人的傾訴。
讀《張好好詩》,讀到最後不是傷心,而是感動。人終將老去,或必須分離,但我永遠記得我們在一起的時光,記得你當年最動人的模樣。
全文: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雲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 本文系京博國學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識人智慧: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這五方面就知道了
※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