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漢簡

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漢簡

虎溪山西漢簡 局部

虎溪山西漢簡,1999年6月至9月出土於湖南省沅陵縣城關鎮西沅水左岸虎溪山一號漢墓,為西漢第一代沅陵候、長沙王吳臣之子吳陽的陵墓,其受封於高後元年,死於文帝後元二年。此地春秋時屬楚黔中地,戰國屬楚黔中郡,戰國末年秦楚交戰,此地一帶戰事頻繁。後秦在此地設黔中郡,漢高祖五年改為武陵郡,始置沅陵縣。虎溪山一號漢墓共出土竹簡1336枚(段),古隸書寫,字跡清晰,書寫風格或厚重或流美,按書寫內容可分為三種:一、《黃簿》,共241枚(段),其中整簡120枚,整簡長14厘米、寬0.7厘米、厚0.1厘米,兩道編繩,簡兩端齊平,記載了西漢初年沅陵侯國的行政設置及人口、稅賦、耕牛、林木、交通等社會經濟生產狀況;二、《日書》,占出土簡牘的絕大多部分,共1095枚,其中整簡約500枚,整簡長27厘米,寬0.8厘米,兩道編繩,簡端齊平,自署篇名為《閻氏五勝》(也作《閻氏五生》),是出土時唯一保持原有編聯順序的十數枚簡;三、《美食方》,因殘朽嚴重,出土時已沒有整簡,現見殘簡約300段,整理後整簡約長46厘米、寬0.8厘米,厚0.1厘米,三道編繩,編繩距簡端或簡尾1.6厘米,名稱為整理者所加,為烹調加工蔬菜和肉類食物的食譜,從現存內容看,多達155條。

虎溪山西漢簡《黃簿》概因官方文書之故,書寫頗為規範謹飭,字形多扁平,主筆波磔分明,表現出了古隸向今隸演化的強烈傾向;虎溪山西漢簡《美食方》仍然較多保留了篆書的字形和結構,但是其中一些字如「上」「令」等字的橫畫、捺畫的收筆提筆出鋒,體現出了隸書的波磔意味,另個別字如「半」「飯」等的豎畫(豎鉤)繼承了與里耶秦簡相一致的長拖筆。這裡我們主要以《日書》為主來分析虎溪山漢簡的書寫和審美特徵。

虎溪山西漢簡《日書》所見古隸的書寫特徵,與睡虎地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比較接近,基本上仍然為篆書的構形、結體縱長,但是用筆卻比後兩者要更加靈活率意,筆墨的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其比較顯著的書寫特徵有兩點:一是短促、厚重、圓潤的磔筆,如「莫」「故」「亡」「家」等字的最後捺筆;二是出現較多的弧勢圓轉筆畫,尤其是左向的轉筆,線條變化多由細到粗,可以看到在轉向時用筆逐漸加重,但是由於簡寬所限,行筆到簡左邊緣處戛然而止,並未挑筆出鋒,顯得意猶未盡,如「故」「殘」「好」「寄」等字的左向弧勢筆畫。

虎溪山西漢簡《日書》另有部分簡用筆比較草率,左向弧勢筆畫「つ」的書寫變得更加誇張,弧勢筆畫的中間部分向右下傾側拉伸,如「而」「旬」「兩」等字,這種筆圓勢曲的轉折筆畫,恣意流美,動感十足,估計是受到了楚國日常書寫風格的影響。楚人書寫流行屈曲之美,日常書寫以圓曲為主,這種風格尤以鳥蟲書為最。可以說,左向弧勢筆畫「つ」在《日書》中的多次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書寫省約、快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楚人的審美風格。

另外,虎溪山西漢簡中,部分字的書寫,筆畫的提按和連帶非常明顯,甚有行草的意味,可以說用筆已非常接近後世的行草書,如「在」「女」「月」「徒」「寅」等字,尤其是「寅」字的撇畫上挑連帶筆意非常清晰,我們可以將這些草字看作是漢初隸草的濫觴。這些隸意分明、書寫熟練的早期行草字,其書寫年代甚早於敦煌漢簡、居延漢簡中所出現的行草書,其藝術審美價值以及對書體嬗變的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來源:中國文化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網藝術 的精彩文章:

故宮館藏金代陶瓷欣賞

TAG:魯網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