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群雄討伐 打自己算盤各懷鬼胎;目標搖擺 銷售心不齊難成大事

群雄討伐 打自己算盤各懷鬼胎;目標搖擺 銷售心不齊難成大事

第五回

群雄討伐,打自己算盤各懷鬼胎

目標搖擺,銷售心不齊難成大事

前言

曹操聯合袁紹,發布征討董卓的檄文,很快天下響應,十八路諸侯公推袁紹為盟主,發兵洛陽,共討董卓。在華麗的口號下,往往正義與私心並存,聯合看似聲勢浩大,實則貌合神離。

在這次討伐過程中上演了怎樣的明爭暗鬥?作為團隊領導人如何協調各方利益?企業目標和人員如何來搭配才是合理?關鍵時候高層怎麼辦?

有目標 ,關鍵是執行力

曹操返回陳留後,散盡錢財,招募義兵,討伐董卓。曹操很聰明知道單憑自己的能力,要跟董卓對抗是不可能的,因此想到聯合各地勢力,這樣勝算才比較大。

曹操首先想到了袁紹,因為自己和袁紹很熟,又一起共過事,邀請袁紹和自己一起招集各路的地方勢力,袁紹很爽快地答應了,袁紹與地方勢力的領袖都有聯繫。由他發出征討檄文,大家一定會熱列響應。

果然不出所料,各州郡紛紛表示願意前往征討董卓,因為大家都知道董卓的狼子野心,想趁這個機會出口氣,同時也為漢室出點力,在曹、袁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聚匯到一起。

所謂的十八路諸侯也不一定剛好就是十八路,中國人的數字不像西方人那麼準確,我們要麼是三,要麼是六,要麼是九……大家很自然地會歸納到一個比較熟悉的數字上去,不像西方人那樣,說三就是三,說四不會是五。我們可以解釋成各勢力一起前來響應,但具體是什麼數字,並不是很明確,也不是多重要。

各路人馬結盟成一個新的團體,急需一個發號施令的盟主。曹操心裡很清楚,此時自己的聲望還不足以擔當盟主,不如將盟主之位推給別人,何必自己強出頭呢?

眾人商量之後,很自然地推選出了袁紹作盟主,因為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本人站出來也是儀錶非凡,很有風度,也拿得出手。

十八路諸侯看似已聯盟,其實是貌合神離。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個組織的,現在勉強湊到一起,就好像我們的水果沙拉一樣,各色各樣的東西,蓋上一層沙拉醬,勉勉強強好像是一盤菜,實際上還是各搞各的,說難聽點就是各懷鬼胎。

鮑忠擅自行動,反被華雄所殺,盟軍銳氣受挫,袁紹大發牢騷,責怪鮑忠兄弟不聽調遣,擅自進兵,殺身喪命不說,還折去許多兵馬。

這個時候我們就看出來了,袁紹根本沒資格做一個盟主,他只知道打勝了是他的功勞,打輸了就罵員工不盡心儘力,這樣的老闆很難籠絡人心。

眾人對他的這種做法當然不服,但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雖然心裡不服,可是礙於情面也不便爭辯,所以大家採取不理會的態度,任由袁紹一個在那裡大發牢騷。袁紹看到無人理會更加生氣,他也不想想眾人還能說什麼,說什麼他也聽不進去。其實,袁紹應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衡量衡量自己有沒有能力繼續擔任這盟主。

如果沒有的話,退位讓賢才是正確的做法。當初曹操邀請各路諸侯前來的時候,是有比較周全的計劃的。可是袁紹被捧出來以後,就以為自己真的是盟主了,對曹操的計劃問都不問。如果他能多聽聽曹操的意見,就會比較清楚應該如何處理當下的情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一個目標,必須需要一個團隊,當然有了團隊,團隊的領導人十分關鍵,既要有威望和膽識,還要能力和魄力。

同時曹操的行為也告訴我們現代的創業者,當自己實力不夠時,就要學會借力,整合資源來為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服務,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必須要有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在遇到挫折時要勇於擔當,分析自我,要能夠接受批評的胸懷,而不是埋怨,這樣就會寒了衝鋒陷陣員工的心,長期下去,不僅僅是中層不願意跟隨,可能高層、甚至合伙人也會分崩離析。

無擔當很難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企業領導人,無胸懷,那就更可怕了。

關鍵時,有擔當才能挑重擔

華雄斬殺鮑忠之後,趁勝出擊,一路打敗先鋒孫堅,直逼軍帳前,俞涉自告奮勇前去迎戰,與華雄戰了不到三個回合,就被華雄斬了。

眾人束手無策,關羽得到劉備的暗示,請命出戰。

有人問他是什麼身份,關羽沒有回答。他如果直接說出自己的身份,周圍的人會給他更大壓力。此時,有人替他回答,說關雲長乃劉玄德之弟,現任弓箭手。

袁術一聽,一個小小的弓箭手居然這麼大口氣,還想出戰,眼中還這些大將嗎?簡直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他不但不讓關羽出戰,還命人亂棍將關羽打出去。

關鍵時候,有人出面勸阻,此人就是曹操。

曹操很善於做領導,懂得如何製造氣氛,雖然他不知道關羽此去有多大的把握取勝,但是為了鼓勵關羽,他叫人溫了一杯酒來,請關羽喝完這杯酒再出陣,意思就是給關羽壯壯膽。

可關羽心想,我還需要用酒來壯膽么?

豪言說,這杯酒先放在這裡,待我出去殺了華雄回來再喝也不遲。這種口氣使得在場所有人都很震驚,因為眼看著大將一個個被華雄斬掉,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弓箭手居然還敢誇下如此海口。

看到關羽有機會出戰,張飛比誰都興奮,於是衝出去擂鼓助陣。關羽策馬來到兩軍陣前,華雄還沒搞清楚怎回事,就被一刀斬於馬下。關羽返身回到帳中,曹操讓他喝的那杯酒還是溫的,可見他刀路之快,用時之短。從此,關羽溫酒斬華雄被傳經為美談,也給曹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華雄被斬後,董卓親自率十五萬大軍,前去迎戰十八路諸侯,雙方在虎牢關前擺開陣勢。呂布來到陣前挑釁,接連斬殺數將,他每殺一員敵將,董卓的氣焰就高漲一節,而袁紹則越來越泄氣。

客觀地說,一員武將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否則還沒有打就想到輸,那還怎麼上陣迎敵呢?

有時候我們覺得好像只有文人相輕,其實武將也是如此,你看不起,我看不起你。這也沒有什麼不對,如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如人家,自己的武藝不如對手,說起來固然謙虛,但到了動真刀真槍的時候,恐怕沒有開戰就先輸掉了。

這種把握分寸的能力說來簡單但真要拿捏準確卻很難。張飛見眾將皆不敵呂布,便出馬迎戰,卻沒討到半點便宜。關羽見狀趕緊拔刀相助,兩人與呂布廝殺半天,仍未分出勝負。一旁的劉備擔心兩位弟弟安危,也前去參戰,這就是有名的「三雄戰呂布」。

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都是不合理的,適當地自信,適當地謙虛,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是最恰當的做法。在此一戰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關羽、張飛的深厚感情,同時也告訴我們在關鍵的時候還是需要原始創業團隊成員才能啃硬骨頭,打勝仗,銷售目標完不成的時候,高層必須也要親自出面,承包自己的根據地市場,還要親自上陣,為團隊目標而帶頭奮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知行 的精彩文章:

TAG:洞見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