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煉成記:我為何說阿里雲是「天之驕子」
本期《獨角獸煉成記》我們來聊聊富豪馬雲的「阿里雲」。我們都知道,獨角獸企業近幾年正在受到行業的廣泛關注,這裡所指的行業不只是簡單的IT行業,其中更重要的還包含了資本市場領域。
根據來自胡潤研究院的調研報告顯示,到2018年2月,中國國內被國內外投資機構認可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將會達到136家,累計估值總金額將會高達33340億元人民幣之多,其中總部在浙江的獨角獸企業將會達到20家,僅次於北京的61家和上海的29家,位列全國第三。其中杭州的獨角獸企業又19家,總估值超過了1.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矽谷」。
「中國矽谷」的天之驕子
所謂的天之驕子指的就是阿里巴巴集團,在整個阿里體系之下一共孕育出了囊括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網路、口碑等多家獨角獸企業,在阿里系獨角獸陣營當中,體量最大的是螞蟻金服Pre-IPO輪融資過後其估值將會超過1000億美元,而我們本期的主角阿里雲則是整個阿里獨角獸體系當中發展、增速最快的一個。之前高盛就曾對阿里雲進行過研究,阿里雲2019年營收將會達到50億美金,其估值也會跟著上漲至超過400億美金。
在我看來,阿里雲更應該被形容成驕子中的驕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阿里雲自身作為一個具備超強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的同時,也在孕育著自己的生態環境以及屬於「阿里雲系」的獨角獸企業環境。在這超過100多萬用戶的雲平台之上,阿里雲正是通過利用自身龐大的用戶群體、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海量的平台化發展軌跡孵化出了獨角獸的另一個領域。
說實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挺難,首先,阿里雲是一個公有雲平台,雲就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為海量用戶提供服務,而雲計算則是通過互聯網去為用戶提供計算服務,對於任何一家獨角獸企業來說,其首要目的其實就是要以IPO負責,也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估值,其實如果單純的報著這樣的一種心態長遠來看可能是急功近利的,拼多多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以自身的優勢屬性紮根所屬行業當中,帶動周邊環境良性化發展,阿里雲的確是帶了個好頭兒,也開創了一種以獨角獸企業去孕育獨角獸環境的新玩兒法。
所以我說,在整個阿里體系當中去尋求開拓阿里雲系良性發展的做法,阿里雲可以被稱得上是「驕子中的驕子」。
估值是10家「雲獨角獸」總和,真不是蓋的
我大概看了一下,根據科技部給出的《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其中入榜的雲服務企業有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UCloud、百望雲、七牛雲、騰雲天下、Geo集奧聚合、QingCloud、同盾科技和華雲數據。在整個雲服務獨角獸排名當中阿里雲無疑排在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其估值金額比排在後面10個企業估值的總和還要多。牛皮不是吹的,其中必有原因,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阿里雲發展道路上的一些乾貨內容。
阿里雲目前已經增長成為全球出AWS和Azure之外第三大雲計算廠商,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大雲廠商,通過自身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阿里雲不光在通用解決方案層面為用戶提供專有雲、混合雲、Oracle遷移上雲、數據遷移上雲等整體解決方案,此外針對行業用戶關心的行業解決方案當中,阿里雲在物聯網、新金融、新能源、大政務、製造業等一系列行業方案當中均有很多落地的應用。
市場王牌:政務雲的深入應用
談到阿里雲的政務雲業務,我有很深的感觸和體會,就在前段時間我走訪了阿里雲的活動並對阿里雲的高層領導進行了採訪,在阿里雲領導眼中,阿里雲投身政務雲領域是下了大力氣,花了大精力的,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在像浙江、江蘇、貴州等幾個省份當中阿里雲均獲得了《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8)》排名當中超過90分的高分。
在浙江的政務雲早在2014年就率先在全國退出了「浙江政務服務網」,通過整合多個省市縣相關部門的政務服務資源,實現了不同級別地區之間的數據直連,把行政審批從以往的「人跑腿」變成了「數據跑腿」,大大簡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
我們都知道,在政務雲領域,貴州省是全國首當其衝的試點地區,「雲上貴州」更是成為了政務雲發展的最好詮釋,同樣也是在2014年「雲上貴州」就已經打通了貴州省整個的交通、環保、旅遊、城市管理等諸多領域當中的數據鏈條,使得省級政府資源實現了真正的互通和共享,這其中正是阿里雲在其中發揮著雲平台的重要作用,通過在服務層面利用彈性計算等技術從規模性和安全性等諸多層面推動整個地區政務雲的高效發展,阿里雲在中國政務雲領域已經獲得了大量客戶的認可和青睞。
當前電子政務正在國內進行著廣泛的應用,已經成為IT發展的新常態,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市場以及用戶的需求,讓數據尤其是政務數據變得更加智能,一切數據化,一切數據都業務化才能使得政務雲更好地服務於政府客戶,進而能夠通過數據維度為審視社會的發展情況。這是阿里雲的觀點,其實也道出了行業用戶的心聲。
降費降費再降費,計費模式引關注
對於雲服務來說,還有一方面我們不能不提,那就是付費方式的問題,在此前的一年當中阿里雲已經經歷過十幾次的降費措施,正如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講的那樣,阿里雲要做的就是不斷的為用戶創造市場紅利,讓用戶通過雲計算的前沿技術去改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降費,對於一個雲廠商來說是不容易的,原因很簡單,雲計算的計費方式大多都是根據用戶實際使用量去分別計價的,這就使得雲廠商的盈利模式固定在了一個薄利多銷的情況之下,因此雲廠商不太可能輕易的下調服務資費,說實話,不上漲就是好事兒了。像阿里雲這樣一年下調好幾次的雲廠商的確少見,我認為,價格下調的背後是企業對於自身技術的自信,同時也是對於自身平台化良性發展的最好詮釋和體現,你可能會覺得阿里雲背靠阿里的大平台和大環境,的確不差錢,話雖不假,但是對於一個公有雲平台來說,一味的燒錢也並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如果靠單純的燒錢成為常年佔據獨角獸排行第一把交椅也不太現實。
包年包月、按量付費、競價型計費、階梯計價是當前阿里云為用戶提供的幾類多樣化的付費模式:
包年包月:通過包年包月付費的模式,用戶可以提前預留資源,同時享受更大的
價格優惠,幫助用戶最大程度的節省使用支出。
按量付費:用戶在選擇了按量付費服務模式之後,阿里雲平台僅在用戶使用期間進行計費,這樣一來用戶就可以非常靈活地控制成本。
競價型計費:這一計費模式針對深度學習、多媒體處理、科學計算等應用場景量身定做,為用戶提供GPU競價型實例,極大程度的降低了用戶的整體使用成本,同時還是得高性能計算能力得到了提升。
階梯計價:根據用戶的實際使用量而定,使用量越大,計費單價越低,使用時間越長,折扣越多,這種計費模式非常適合大規模部署雲服務的企業用戶採用。
強大的行業應用、豐富的平台化體驗發展、靈活的計費模式,阿里云為用戶帶來的不只是雲計算時代的強大技術體驗,同時它也是改善用戶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作為獨角獸企業來說,它的確配得上「驕子」這個稱號。
編輯的話
在我看來,雲時代的競爭十分激烈,不同於傳統的IT硬體市場,雲時代的技術和產品迭代是沒有固定周期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適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當中,誰家能夠依靠技術研發能力去幫助用戶推動全行業化的數字化方案和數字化轉型,誰也就獲得了更多的客戶,同時也就能夠在競爭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逆水寒和其他武俠遊戲有什麼不一樣
※半壁江山在手!能把高端電視做到這樣我只服索大
TAG:太平洋電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