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保護孩子隱私,講多少道理都不如做好這些小事

保護孩子隱私,講多少道理都不如做好這些小事

前段時間,咱們推送《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准狠」》,和大家分享了幫孩子養成界限意識的重要性。

那篇文章推送後,很多朋友想知道,培養孩子恰當的分寸感和界限意識,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相信能給大家些靈感。

最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分「你我」

我在搬家之前,有位鄰居W,是個不錯的朋友。一次去她家串門兒,我目睹了一場生動的「界限啟蒙教育」。

當時W的兒子一歲半,好奇心正盛,在家裡小手到處指著要拿這個要拿那個。見過很多父母,出於對孩子的寵愛或是對孩子好奇心的保護,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地拿給孩子,但W卻不是這樣。

她一邊跟我聊天,一邊回應孩子,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她會先確認:「嗯,你想要這個對嗎?」然後並不急著把東西給孩子,而是向孩子解釋一番——

如果是孩子的書或玩具,她會說:

「沒問題,這是你的東西,只要你需要,媽媽隨時可以幫你拿。」

如果不是孩子的東西,她會說:

「寶貝兒,這個是媽媽(或爸爸)的,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幫你拿著,給你看看,但它不是玩具,所以不能讓你拿著玩哦。」

小朋友在跟我互動時,對我的手錶很感興趣,W柔聲提醒兒子:「那個是阿姨的,要經過阿姨的同意才可以碰哦。」

仔細觀察W的兒子,雖然只有一歲半,但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已經知道區別對待,應該跟W平日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其實,孩子對界限的探索從1歲左右就開始了。那些你經常主動拿給他們的東西,他們會逐漸判定是屬於自己的,而那些你不會拿給他們或者輕易不讓他們碰的東西,他們會逐漸判定為不屬於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清晰地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你的」和「我的」有什麼不同,有助於孩子建立初步的界限意識。

小朋友之間,要尊重彼此的物品所有權

上個月,喆同學的小夥伴樂樂過生日,請了幾位平時經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去家裡。

豆豆看到樂樂正在玩汪汪隊的狗狗模型,很喜歡,但樂樂玩得正起勁,不肯撒手。豆豆就去向媽媽求助,豆媽笑著說:

「寶貝兒,這是樂樂的玩具,要由樂樂來決定怎麼玩,你可以去和樂樂商量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訴他;

但如果樂樂不同意,你就需要等待,看樂樂是不是會改變主意。」

豆豆鼓起勇氣,走到樂樂身邊說:「樂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汪汪隊嗎?」

樂樂想了想,說聲「好」,然後指著其中一個狗狗模型強調說,「但是你一定要小心,這個阿奇的帽子總是掉下來,得當心別弄丟了。」

兩個孩子一邊說,一邊玩在一起。看到孩子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尊重彼此的界限,既不強迫別人也不勉強自己,媽媽們很欣慰。

閆涵有話說

咱們中國有一個不太尊重人的習慣:客人優先。

比如有小朋友來家裡,主人會非常照顧小客人的情緒,經常強迫孩子「讓著客人」,這樣容易給孩子造成困惑。

之前那篇被上千公眾號轉載的文章《親戚把我拉黑了,為了孩子我不後悔》,講的就是孩子物權的事,欣慰提時間過去兩年,已經越來越多尊重孩子物權的麻麻找到了有相同觀念和處事方法的人。

用繪本引導孩子認識身體,尊重身體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准狠」》里講到,W利用繪本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尊重別人的身體,後台收到很多朋友留言,求繪本推薦。

市面上的身體認知繪本有很多,除了比較常見的《我寶貴的身體》《哎呀,屁股》《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我們的身體》等等,下面這些大家也可以歸入備選書單——

身體認知

《身體有個小秘密》

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會對自己的身體充滿好奇,任何一點身體反應都會引發他們的「十萬個為什麼」。

《身體有個小秘密》包含8冊,分別是《鼻孔的秘密》《蛀牙別招我!》《噗!放屁了》《腳掌的故事》《神奇的痂》《小小急救手冊》《為什麼人要有肚臍?》和《血的故事》。

孩子比較關注的身體問題基本都包括在內,畫風活潑歡快,文字淺顯易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了解自己的身體,養成健康好習慣。

性別教育

《薩琪性別橋樑啟蒙書》

薩琪的故事在法國可謂家喻戶曉。

這套繪本共計5冊,分別是《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薩琪有太多男朋友》《薩琪就是不親馬克》《薩琪為什麼不穿裙子》《薩琪想有個小寶寶……》。

這套性別教育繪本被稱為「孩子入學前必讀系列」,幫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別和一些應有的行為準則,解決了各種「孩子之間的敏感話題」。

適合給三四歲即將開始集體生活的小朋友進行親子閱讀。

防範性侵害

《家族相簿》

曾獲得德國奧登堡兒童與青少年圖書大獎的《家族相簿》,通過小老鼠妮絲的經歷,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與性侵犯有關的故事。

向小妮絲伸出魔爪的瓦堤亞叔叔,是小妮絲的家庭成員,而且很受家人尊重。叔叔的侵犯一開始並不明顯,他給予小妮絲的各種饋贈,更像是友善慷慨的表現——現實世界中,大部分的兒童性侵犯行為都是以這種模式為開端。

在看似溫馨的家庭生活中,叔叔那雙大手逐步顯露出真實面貌:答應為小妮絲修理米老鼠時,那雙手緊緊擁抱著小妮絲;為小妮絲讀故事書時,一隻手放在小妮絲腿上;玩耍時,那雙手觸摸小妮絲的屁股……

事發前,他對孩子施以情感關懷,繼而以「給你看一個秘密」為誘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加以侵犯,事發後,又用孩子最看重的家族相簿做威脅。

看到小妮絲一步步陷入魔爪,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數據——87%左右的兒童性侵犯是來自孩子周遭的親友。

近親性侵犯的問題複雜度,遠非一本圖畫書所能承載,但這本書卻很巧妙地引導孩子認識現實世界可能潛藏的危險,原來「只提防陌生人是不夠的,認識的人也可能會做壞事」。

並且,它讓我們警醒:孩子需要在父母這裡得到足夠的關注,才不會輕易從其他人那裡尋求「愛」。

除了這些身體繪本,明天晚上咱們還會專門推送一篇繪本經典薦讀書單,帶大家認識更多優秀的繪本故事。

送給父母的書

《和孩子談談性》&《善解童貞》

這兩本書,是送給父母們的,書里有大量案例,好讀、好懂、好用。

《和孩子談談性》

針對2~12歲小朋友在不同階段對性產生的好奇心,告訴我如何用適當的態度和方式去解答孩子的疑惑。

原來,有時直接、誠實的溝通遠比拐彎抹角的效果更好。

《善解童貞》

解讀了兒童在性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性活動,幫助父母們理解這些活動背後孩子的心理狀態。

書中提出了很多幫助孩子性發展的具體方法,有助於父母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保護孩子遠離性傷害,身心健康地成長。

從生活細節做起,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

一個周末,我們三家朋友約著一起去郊外,提前準備了燒烤工具,紮好帳篷後,爸爸們就在烤爐前忙活起來。

天很熱,喆爸站在爐前烤東西,順手把T恤撩到胸前,露出了一截兒肚皮。朋友家4歲的閨女看到了,大聲說:

「叔叔,你這樣把衣服撩起來,都曝露隱私啦!」

喆爸有些尷尬,趕緊把T恤放下來:「叔叔是因為太熱了,撩起衣服比較涼快,不過妞妞提醒的對,身體是我們的隱私,要保護好,不能隨便露出來。」

孩子們玩耍時,妞妞每次說要小便,妞媽都會帶她遠遠走開,一直走去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次另一個小朋友鵬鵬不明就裡,跟上前去,妞媽回頭笑道:「妞妞現在要去小便,這是很隱私的事情,鵬鵬在這兒等她一會兒好嗎?」

妞媽的態度,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孩子的隱私意識,與其說是教導出來的,不如說是保護出來的。

在孩子那裡,「隱私」不過是個籠統抽象的辭彙。隱私到底意味著什麼?大人總說要「保護隱私」,可到底怎麼做才是保護隱私?

洗澡、如廁、換衣服時,隨手關上房門;

回到家換上舒適的衣物,不隨意裸露身體;

進入孩子的空間比如房間、帳篷里時,先敲敲門打個招呼,問一句「我可以進來嗎」;

尊重孩子的私密感,他們不想談論的事不勉強,他們不願公開的事別當眾追問……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把這些小事做到位,孩子會逐漸從中理解「隱私」的含義,學會為自己設限,養成保護自己界限的習慣。

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關於怎樣引導孩子做家務,咱們曾經推送文章《孩子做家務給錢,會害了他知道嗎》,提到物質利誘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

對於還不能明確自身職責的孩子來說,「家務」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先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好。

當孩子1歲左右開始明確這個家裡什麼東西屬於自己以後,我們就可以逐漸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物品負責。

從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床鋪自己整理開始,小寶寶行為能力有限,做不到位,我們可以一邊幫忙一邊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屬於你的東西,由你負責照顧它們,如果你需要幫助,我很樂意幫忙。」

哪怕整理過程主要是我們在做,但只要小朋友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就算成功了一多半。

當然,孩子做不好一定不要去嘲笑他們,開玩笑也不行——小孩子分不清玩笑和真實的區別,只會感覺到挫敗感。

關於引導孩子整理物品的具體方法,咱們在《孩子玩具到處亂丟,你還在用「哪裡拿的放哪裡」誤導孩子》里有過討論,大家可以點進去查看。

等孩子大一些,自己物品的擺放位置和去留處理,都可以跟孩子商量著定,在商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出建議並說明理由。

可一旦孩子做出決定,就算我們不完全認同,也要尊重——那是屬於他的東西,他有支配權。

從「我可以幫助你,但這些是屬於你的東西,只有你才能照顧好它們」開始,一直到「你能很好地照顧自己的東西,有能力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

良好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擔當,就是這樣養成的。

巧妙「交換」,幫孩子享受親密的人際關係

界限的建立與存在,不是為了把「自己」和「別人」隔絕開來,而是遵循「先有完好的個體,才能建構更為親密也更具效能的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構建界限感的終極目的,是能夠和他人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狀態下,適度跨越界限,和諧、默契地相處。

當孩子已經大致清楚什麼事情是需要自己承擔的,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信任性的交換活動」,讓孩子試著去和別人的界限協商,建立更具信任感的人際關係。

比如——

交換各自的食物

「可不可以用我的兩勺牛奶冰淇淋,和你交換兩勺巧克力冰淇淋?媽媽今天也很想吃點巧克力冰淇淋。」

交換彼此的事務

「你的繪本我來幫你插在書架上,等一下你也來幫我鋪床好不好?」

交換彼此的時間、空間

「這半個小時的時間,媽媽可以陪你做你想做的事。然後媽媽也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單獨待一會兒。」

在諸如此類的交換互動中,我們要隨時準備好接受孩子說「不」。只有平等協商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界限的尊重,逐漸養成尊重他人界限的意識。

說到底,界限不僅可以用來保護自我,還可以用來與他人互動。恰如其分的界限感,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共同享受舒適美好的空間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