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周古國——淳于國,炎帝之後,緊要關頭國君棄國而去

西周古國——淳于國,炎帝之後,緊要關頭國君棄國而去

說到西周淳于國,得先說說先周姜姓州國,姜姓州國是個非常古老的方國,具體何時立國已不可考,估計夏商時已經存在,而且來頭很大,據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三皇本紀》記載:「神農氏,其後裔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說明州國為神農氏後裔之國,與當時周邊的紀國同出一脈,其封地故址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一帶,夏朝時州國與附近壽光一帶的斟灌國比鄰。姜姓州國經歷改朝換代,至西周之初,當時武王初定天下,感念三皇聖德,大封其後裔為諸侯,以安撫天下。姜姓州國作為神農氏之後,當之無愧的成為周朝諸侯國的重要一員。但是武王重封后的州國,因其都城淳于,而改國名為淳于國,這便是西周淳于國的由來。

淳于國雖小,卻位居公爵,其國君號稱淳于公。鄰居有紀國、萊國、莒國,西周到春秋初期的紀、萊、莒三國國力都較強大,而且國人驍勇善戰,相比淳于國,可謂被三強包圍的籠中鳥,有種撲騰不了的壓抑。西周時期,齊國與紀國(見紀國篇)、萊國(見萊國篇)之間的恩怨代代升級,從未中和,因此,三國之間的戰爭也時有發生,被夾在中間的淳于國,避又避不開,打又打不過,只能眼睜睜看著無情的戰火一波波席捲自己的國土,所以,大哥們打架,遭罪的卻是小弟。不過戰戰兢兢、夾縫求存的淳于國雖然屢經戰火,也總算是熬過了整個西周。到了春秋初期,齊國與紀國、萊國之間的兼平戰爭越來越頻繁,淳于國在一次次的打擊和擠壓中已經顯得風雨飄渺。所謂弱國無外交,在這種三面虎狼的地緣形勢下,淳于國不管附屬哪個國家都只能加速滅頂之災。

淳于國儘管幾百年來屢遭非難,但畢竟只是受到牽連,周邊大國相互征伐,還無心去滅這個小國,也沒什麼利用的價值,淳于國基本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然而,時勢弄人,這個時候被夾在齊魯中間的杞國人卻打起了淳于國的主意。說起杞國,乃大禹直系後裔之國,夏初便已存在,最早在河南杞縣,西周初被迫東遷至山東新泰一帶,長期受到魯國的監視。杞國人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便去魯國遊說,想得到淳于國那塊領地。可能魯國也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吧,居然鬼使神差的同意了。據《左傳·桓公五年》記載:「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說得是公元前707年冬季,淳于公來到曹國,估摸著自己的國家危險將臨,便不再回國。淳于國到底有何危機?恐怕就是指以上說的遭杞國人的入侵,杞國是個流浪之國,生存能力極強,相比「萬年潛」的淳于國,實在太過弱小,根本就沒有戰鬥力,況且由於長期受到周邊戰火的侵擾,早已厭倦了戰爭。淳于公眼見杞軍壓境,竟然選擇不戰出走,遠避曹國,次年春天又自曹國去往魯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國家。

淳于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變成了杞國,淳于國亡國後,國人只好投奔他國,以淳于為氏,形成淳于姓。據說今山東青島黃島區境內有大小朱山,可能跟淳于國後裔南遷有關,唐代封演撰《封氏聞見記》中有「州山即為朱山,淳于州國」的記載。另外戰國初期齊國有個相貌奇醜卻學識淵博的著名策士叫淳于髡,曾任臨淄稷下學宮的祭酒(校長),其幽默詭辯的事迹被各種古籍所記載,這個淳于髡便是淳于國後裔。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淮夷古國——鄟國,最早的紡織業誕生基地,刺客專諸的母國
三朝古國——郭國,祖先世代替王室「御龍」,最早的郭姓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