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柴窯燒制技藝:千年不熄,燒旺「榮昌陶」

柴窯燒制技藝:千年不熄,燒旺「榮昌陶」

「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床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這首傳唱了一個多世紀的民謠,觀照了一個山村的制陶產業;清清的河水,輕搖的烏篷船,與河岸上的赤膊窯公、徹夜窯火相映成趣,描繪了一幅鄉村制陶盛世圖。

千年不熄的窯火,世代傳承的技藝。千百年來,柴窯燒出榮昌陶美名。隨著歷史的變遷,榮昌陶器燒制技藝雖然多樣化,但古老的柴窯燒制技藝依然受到榮昌制陶人的青睞,柴窯燒制出的產品也依舊受到許多陶器愛好者的追捧。

火土共舞 人窯對話

「開窯嘍!」7月15日,隨著一聲呼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陶器技藝傳承人劉吉芬手持太平鉤,將榮昌區安北陶瓷有限公司柴窯門敲開。緊接著,數位窯工師傅將窯內的陶器抱出,一件件精美的榮昌陶器呈現在眾人眼前。

這也是該公司第四次開窯。柴窯自點燃時起,大火晝夜不熄,連燒了近7天時間。這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添柴,直到窯內升至所需溫度。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種類、溫度變化、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所有這些環節都在考量燒窯人的技藝和經驗。

柴燒技藝不僅是火與土的共舞,更是人與窯的對話。榮昌柴窯都是階梯窯,窯頭和窯尾較小,中間大,窯尾有約三米高的煙囪,各窯室相連,從下至上一倉高於一倉,形成層層階梯,形制渾樸,萬狀有致。「這種窯可以通過柴量和通煙量來控制火候,實現窯內溫度平穩可控。」劉吉芬說。

古代燒窯全憑經驗,要將大量陶片與陶器一起放置在窯內,以陶片的來觀陶器成敗。如今燒窯依舊放置陶片,但窯上設置了溫度計,可實時觀測、記錄窯內溫度變化,燒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古代人制陶用柴燒窯,因為木材是燒窯的唯一燃料。時至今日,煤、電、氣使用廣泛,但柴燒依舊無法取代。「只有柴燒才能窯變形成自然落灰釉。」劉吉芬說。

劉吉芬燒制的柴窯作品,大都陳列在安北陶藝村的展覽廳內。連日來,他沉浸在自己的新出窯的陶器作品中,樂得其所。這一批陶器中,有近20件作品帶銀灰金屬色的自然落灰釉,讓其連連感嘆,「不可多得!」。

「柴窯燒陶傳統上一直採用富含松脂的松木。」劉吉芬介紹。其燒制原理是通過不斷添加柴火讓溫度慢慢上升,讓窯中的器皿慢慢受熱,從而使松脂不斷揮發浸潤陶器。

與古代將陶器放進匣缽內燒制相比,如今的制陶人喜歡敞燒。這種近乎「粗放」的燒制方式,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呈現出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來的是驚喜和藝術審美享受。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左右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坯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形成自然落灰釉,在陶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迹,自然而無粉飾之氣。「這種窯變無法預測,幾乎全靠機緣,但我們仍舊在不斷地探索其中規律。」劉吉芬說。

千年傳承 歷久彌新

榮昌歷來盛產陶器,歷經千年的變遷,制陶技藝世代相傳,陶藝人精心製作的各種陶器早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一道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

「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榮昌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梁先才說。在他看來,榮昌陶之所以歷久彌新,最根本的是榮昌豐富的陶土資源。柴燒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種類等,追求的是讓陶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隨著現代技術水平的發展,榮昌陶器的燒制方式變得更加多樣,但傳統的燒制方法仍然以其獨特的藝術韻味流傳於世,這體現了榮昌人對於傳統的尊重。

「只有懂得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才能夠推動榮昌陶器製作的不斷向前發展。」梁先才說。

見習記者 張飛龍 通訊員 王 軒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榮昌報社 的精彩文章:

榮昌陶陶刻書法技藝:刻刀為筆書法為媒,凸顯榮昌陶魅力

TAG:榮昌報社 |